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长城科普】长城空心敌楼,戚继光之创举(上)(作者:吴优赛)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22  已读:5617 次  文章来源:

【长城科普】 

482A5112 敌楼 长城空心敌楼,戚继光之创举(上).jpg

吴优赛 文/图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军事工程,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明代修筑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长城,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现存的明代长城上建有许多空心敌楼,又称作“空心敌台”,是在城墙全线防御的基础上构筑的重点防御建筑。所谓“空心敌楼”就是跨长城城墙而建的楼台,中空、四面开窗,敌楼顶部可用来瞭望和守卫。守城士兵可在里面居住和生活,储存武器、弹药、军粮,以抗击来犯之敌。

空心敌楼01.jpg

城子峪长城空心敌楼

敌楼如长城链条中的节点,错落转折。长城雄伟震撼,有敌楼点缀,既增加了文化内涵,又美观壮丽,如项链镶上珍珠,绽放光彩,无与伦比,叹为观止。这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结合多年的战争经验和实战需求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防御型建筑,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戚继光在军事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是戚继光在长城防务生涯中的闪光不朽的突出杰作。

 

明代长城的第一座空心敌楼

明隆庆以前,长城已筑,未建墩台。戚继光巡行塞上,见“先年边城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互不相救。军事曝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藉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处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睹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

清乾隆《临榆县志》卷六记载:山海关“明嘉靖以前,原有边墙八千五百七十六丈六尺,……”即26公里的长城线上,仅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修筑的南海口敌台和角山一号台两座简陋的实心台。这时的山海关长城,难以抵御剽悍凶猛能骑善射的蒙古骑兵,嘉靖二十五年(1546)及四十三年(1564),蒙古兵侵扰关城,当时都情势紧急,大掠人畜而去。而长城上空心敌台的修筑,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敌骑“乘高四射,守卒难立”的被动挨打局面。

老龙头靖卤台,全称靖卤一号敌台,是老龙头海防要塞的桥头堡。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始建。明隆庆四年(1570), 戚继光把这座实心敌台改建为空心敌台。戚继光命名为“靖虏台”,后改为“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有“海水平静,平定敌虏”之双重含义。这是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座敌台,称为“敌台之始”,也是明万里长城的唯一的海上敌台。改建后的空心敌台,屹立在南海口尽头临水处的海陆接界处,威风凛凛、英姿飒飒。

1987年,修复完全塌毁的敌台——靖卤台。修复后为砖砌空心三券室三通道结构。从台基、敌楼到战铺,总高17米。

这座敌台的城台基础平面是一个等边梯形,西边略大,底宽11.7米,东边略小,顶宽10.7米,腰长10米,台身向外突出2.5米,向内突出2米,全部以巨大的花岗岩条石砌筑。条石规格有两种,一种为0.3×1×0.4米,另一种为0.3×0.8×0.3米。

空心敌台台体建筑外部是1米多厚的砖墙,中心为三个券室,地面以二层城砖铺墁,白灰泥铺砌。各室间有券墙相隔,有6个券洞连接各室,中室北面正中是主券洞洞口,券室四周开有9个券窗,东、西两面各3个,北面1个,南面2个。券窗的开设,使室内获得了通风采光的条件,并可供了望守战之用。

为方便官兵上下往来,在西侧的劵室内还设有一上楼的入孔,与台外城墙相通,11级台阶直通敌台的顶部。劵室顶部以砖砌筑。并出拔檐,檐为三层,下面二层为砖砌风火檐,上面一层为石条拔檐,整个敌台美观大方。台顶四周建有1米多高的垛墙,墙上设有垛口11个。两口间下部开有射洞。垛墙下留有石质出水嘴,台顶西侧建有砖木结构硬山瓦顶铺房,铺房南面开门,设双扇板门一付。这样的敌台不仅可以观察敌情,还能够通过箭窗向外射击,抵御来犯之敌。也十分适合长城的攻守及生活需要。

空心敌楼02.jpg

老龙头靖卤台


空心敌楼03.jpg

靖卤台内部结构

明万历七年(1579年),为防止蒙古骑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从海边潜入,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率兵费尽周折修筑了举世罕见的“入海石城”。《明神宗实录》(卷六十五)万历五年八月“以蓟镇游击跨惟忠参将,分守山海关”。《老龙头大事记》载道:“公元1579(万历七年),都督戚继光指令参将吴惟忠筑老龙头入海石城七丈”。

经实地勘察,吴惟忠携义乌兵创造性地实施“银锭铁榫”等修筑工艺,成功地在海边修筑起高墙壁垒。全部以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端头部分有异形石块,一般每块重达23吨,三面凿有马蹄形凹槽,槽内浇铸铁水,相互连接相邻石块。巧妙地利用海平面偶尔露头的老龙岗脉岩为基,以块石夹砌其间,找平后,上面再砌石墙。这种将自然山岩与人工砌体合二而一的方法,不仅省工、省料、省力,还表现出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为长城增加雄伟气势的卓越功能。

使整个山海关长城南襟渤海、北倚燕山,有效封锁海面,控扼要塞,使长城宛如一条巨大的索链,将山、海、关联成一体,构成极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吴惟忠在任时,还与军门梁梦龙共筑山海关长城37座敌台中的桃园东十三号敌台和唐帽西十七号敌台。

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所以在山海关赏长城,不仅有着“关山月明,巨龙横卧”的壮观,更有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之感。

戚继光登上老龙头的观海亭,写下著名诗篇“曾经泽国鲸鲵息,更依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故里茫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由罗哲文丁卯年仲夏书的这首诗的碑文,陈列在澄海楼的外廊墙上。

空心敌楼04.jpg

戚继光《奉陪少司马汪公等同登山海关之观海亭》(罗哲文书)

 

空心敌楼雏形起源临海“江南长城”

临海桃渚处于海上进入台州的咽喉之地,是明代台州抗倭的前沿要冲。在整个抗倭战争中,桃渚百姓所遭受的倭患极其惨烈。正统四年(1439)五月,数千倭寇分乘40多艘战船突袭临海桃渚,攻破城池,大肆抢杀。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数千倭寇登陆台州,“被围七昼夜,城几岌岌,时千户翟铨膺是城守,羽书告急”。戚继光与时任浙江海道副使谭纶从宁海鑑溪率兵,冒着暴雨急行军300余里,“公统大兵压境,长驱以破巢穴,城赖以全,活者数万”,解桃渚之围。

进驻桃渚城,看到城池破败,动员军民大规模修复城墙。戚继光发现沿海渔民住宅非常特别,这种采用块石垒砌的建筑类似碉堡。为应对台风,门窗开得很窄小,但透过窗户向外瞭望,视野还是十分开阔的。戚继光以军事家的眼光的认为,可以借鉴石屋的建造理念,加固、改造和提升城墙的防御功能。于是,决定用官府空基易价作为费用,智慧性、创造性地在城墙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各建一座空心敌台,以解决这两角 “为薮泽,蔽塞不通”的死角问题。使桃渚“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瞭城外,纤悉莫隐。”(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

这种敌台是自成体系的防守堡垒,楼上可站岗放哨,施放报警烟火,楼下可屯兵,储藏粮草武器。作战时上下协同,火器、弓箭、础石等齐发,形成立体交错的“火力网”。

嘉靖四十年(1561),戚继光又在台州府城策划修筑了13座2层空心敌台,这些空心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兵力,且便于瞭望、防守与传递信息。为大规模建造北方长城空心敌楼开启了先河,这是古代军事实践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空心敌楼05.jpg

台州府城与敌心敌楼(引自网络

台州府城墙(又名“江南长城”)建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扩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具有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而幸免没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城墙现存4730米,其构造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一座“江南长城”多少千古佳话,它浓缩了一段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历史,它凝结了一代名将戚继光无与伦比的军事智慧,它闪耀着不可磨灭的人文光辉,它是递给世界的最为闪亮的名片。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长城学会原名誉会长罗哲文认为,“江南长城”是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台州府城墙和桃渚城是临海市著称于世的两项古代遗迹。2001年6月25日,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的千座空心敌楼

明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吴时来(1527—1590,浙江仙居白塔人)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隆庆二年(1568)二月,朝议后决定任命39岁的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出任蓟州镇、昌平镇、保定镇的军事长官。戚继光从风光旖旎的江南转战到了黄沙漫天的北境。

蓟州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中第一等的重镇。蓟州镇往东约三百五十里是关内与关外的咽喉门户山海关,往西四百五十里是重镇黄花镇,又守护着京师, “其势较之其他边镇尤重”。明朝人对蓟州镇的评价是“如京师之门,门开则人人可登堂入室。”

谭纶于隆庆二年(1568)三月任蓟辽总督,隆庆六年(1572)七月为兵部尚书。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隆庆二年(1568)五月,戚继光任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节制三镇与总督同;三年正月,破例以总理兼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后又进封为右都督。



空心敌楼06.png

九边重镇分布图(引自:可视化星球公众号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

戚继光经往来视察边塞,提出建议先建敌台一千二百座。把毁坏的墙口修筑为台,可观察四方。每台高五丈,中间空,有三层,敌台内备储铠甲、器械、粮草等,供守城士兵居住、防守、巡逻、眺望,敌台顶上建楼橹(铺房)、贮藏室等建筑。命令守兵接受分配的建台任务,并召募浙江人为一军,以他们倡导勇敢。

空心敌楼07.jpg

明 戚继光的請建空心臺疏


空心敌楼08.jpg

锥子山长城敌心敌楼

《明世宗实录》(卷二十九),隆庆三年二月癸未,总督蓟辽兵部侍郎谭纶奏:“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延袤二千四百余里。乘障疏阔,防守甚艰,宜抒更害,酌缓急,分十二路,或百步三十五丈,牙参错筑一墩台,共计三千座,计每岁可造千座,每座可费五十金,高三丈,内有容五十人。无事则守墙守台之卒居此瞭望,有警则守墙者出,御所分之地。守台者专击聚攻之虏,二面设险,可保万全。请下户部发太仓银三万五千两,部兵马价银一万五千,以给工费”。兵部覆:“纶所言诚守边便计。得者允行”。谭纶认为,长城防线绵长,守备单薄,鞑靼往往以数十人在人们预想不到的地域攀援而入。守墙军见鞑靼进入,不看人数多少,往往望风而逃,全线崩溃,使鞑靼可以长驱直入,随意拆墙,大规模内犯。如果加宽边墙,两面皆设垛口,隔七八十垛穿一小门,人能曲折而上;修筑墩台,缓者百步,冲者50步或30步建台一座,内可容50人。修筑这样的敌台,无战事将士可住在上面瞭望,有警时将士可击聚攻之虏,更便于发挥弗郎机、鸟统等火器的威力,迫使敌人的冷兵器无威力,守兵有险可峙。

修筑事宜确定后,由戚继光主持。戚继光亲自沿长城查看地形,制定建台规则,组织人力修筑。戚继光将在台州抗倭时的发明——“空心敌台”运用于修筑北方长城之中。北调3000名戚家军(后浙江兵增至2万)为骨干,带领驻军大规模修建长城敌台。他还以台州府城墙用砖石包砌为“蓝本”,将长城用砖石包砌。

前期修筑空心敌楼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朝廷中的一些人认为修筑敌台耗费国家财力,对于蓟、昌二镇的防御起不了多大作用。后来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山东沂州(今临沂)军前来戍守,戚继光遂奏请朝廷将戚继美留下,并亲自教授了修筑敌楼方法。首先在大水峪修筑了7座标准的空心敌楼,为各路树立了样板,随后敌楼修筑工程全线铺开。

谭纶和戚继光原计划修建空心敌台3000座,每座需银50两,明廷批准建筑1200座,发银5万两。到隆庆四年(1570)二月,在且修且守的情况下,共建敌台472座。隆庆五年(1571)八月,第一期修台工程又完成1017座,这样长城沿线共修建1489座,台台相应,构成了较严密的长城防线。

空心敌楼09.jpg

板厂峪长城杨来楼(160号楼

第一期修台竣工之后,虽然要冲之处均有敌台,但有的地段敌台尚不足,于是戚继光于万历元年(1573)二月上疏请增建。经朝廷允许,开始了第二期修建工程。到万历三年(1575)二月竣工。两期共建台1799座,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卫作用。

戚继光在《蓟镇急务》中认为:“夫守固以筑台为策,而战必以练兵为先。”建空心敌台后,为尽快遏制鞑靼骑兵侵扰边墙的嚣张气焰,戚继光建立一支勇敢善战、遵守纪律、武艺高强的守城军队。在蓟辽总督谭纶的支持下,调集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及督抚标兵3万,又新征浙江义乌兵火铳手、炮手各3000,专听戚继光训练,将驻防长城逐段分给戍防官兵负责,并规定各路边卒“每月操三日,每操一日前容免修工”。由于实行分段包干的办法,大大调动了全体将士的积极性。

空心敌楼10.jpg

龚家口长城空心敌楼

空心敌楼具有合宜的空间尺度,与实心敌台或墙体相比拥有明显优势。空心敌楼表面看似雷同,其实结构样式变化非常多样,用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长城全线上没有哪两座敌楼用的是同一套设计图纸,建筑的观赏性强,完全可以说,空心敌楼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水平的巅峰。

空心敌楼11.jpg

长城村空心敌楼(残存


1635729846949739.pn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