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原创】婺剧,写给外公的记忆……(作者:王春花)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18  已读:815 次  文章来源:

婺剧,写给外公的记忆……

 

王春花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今得空闲,翻朋友圈,见友推荐婺剧唱段《三请梨花选段樊梨花守寒江统领三军》,听着铿锵的节奏、激扬的唱腔瞬间有被点燃的感觉,涌带着一股熟悉的让人心潮澎湃的情绪,猛然想起因为疫情,已许久未曾好好看戏。

从小喜欢婺剧,是源于外公的喜爱,那是一份印在骨子里的记忆。外公是个手艺人,是个精益求精的手艺人。是村里技艺精湛的木匠,更是手艺上乘的泥瓦匠,母亲说舅舅家的房子不管是木工活还是砌墙盖瓦都是出自外公的手艺;同时外公还是村里戏班的班主,戏班中他是大花脸的角色,类似演包拯、奸相等等,他领衔的村里“草台班”曾在金华市18个戏班搭班唱擂中拿过擂主。

婺剧作为江南的特色剧种之一,婺剧的曲调它委婉中带着舒展,质朴中夹着泼赖、诙谐,流畅中透着华丽。它时而高亢激越,有一泻千里之痛快;时而流畅温婉,如春风化雨般沁人心脾;时而令人千肠百转,时而使人荡气回肠,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什么是温柔,什么是亢腔有度。其音乐,既有丝竹管弦,清越悠扬;又有锣鼓唢呐,豪迈铿锵。俗话说的好“锣鼓响,脚底痒”,锣鼓喧天,是会声声震到心坎里的。

在外公那个年代婺剧可以说是风靡一时,那代人对婺剧的喜爱不亚于80后对流行歌曲的执着,村村有戏班、人人会唱戏更是他们特有的印记之一。那时候大家的娱乐生活并没有现在的丰富多彩,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更没有手机,唱戏是他们本就不多的文娱活动中喜闻乐见的消遣之一。田间地头大家一起干活,累的时候叫个人扯着嗓子唱上一段解乏,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好不快活。

村里的戏班(一般统称“草台班”),基本非科班出身,他们学戏的方式基本是师带徒的模式,辉煌的时候外公名下有近十位徒弟。因为戏班演的好,所以每到逢年过节,总有邻村的来排队“写戏”(请演出的意思),每年的正月、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里,戏班的成员不是在演戏,就是在演戏的路上。

外公说唱戏人的生活清贫且苦,但苦中有乐——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之于“苦”因为演戏没有捷径可取,唯有勤学苦练、吃苦耐劳;之于清贫因为那时候戏班成员的组建基本基于一种情怀,一种对于演戏的志同道合。那时候演出很少有演出费,村里大队也只会记少许的工分,戏班经常入不敷出。为了减少戏班的成本,戏班的成员有戏时临时组,农忙时又各自散落,大家常开玩笑说他们就像是戏曲界的“民兵”。

但生活不管多苦,只要铿锵一亮相,生旦净末丑,外公他们总会用匠人的精神诠释着戏中一个个或为理想鞠躬尽瘁,励志图强;或为爱情忠贞不渝,蹈火赴汤的角色。演绎着那份属于婺剧里彰显的真善美的强大力量,邪不胜正,亲情、爱情、友情组合成一曲曲颂歌,穿越远古。他说那是一份对婺剧的热爱,是作为手艺人的执着,更是作为唱戏人的一份该有的担当。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