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诗会》作品展播02
枣乡义乌又飘香
王曙光
入秋,枣乡义乌的枣子开始成熟。昨天,来到城西星凯家庭农场冬枣园、同心乐农庄,但闻枣香飘溢,嚼着甜脆可口的枣子,不免记起义乌当地的俗语:“六月六,青枣尝生熟;七月半,枣当餐;八月中秋,枣到苏州”。
职业的关系,过去时常要跑乡下,踏枣林、看敲枣,制蜜枣、闻枣香……那片片“绿云”,枣花香幽,流连蜂蝶时时舞。结果时节,枣儿满缀枝头,馥郁甘甜,令人回味和眷恋。
前年9月,曾来到苍翠欲滴的义乌枣博园,品枣赋诗,赞誉枣乡之美。去年8月8日,又兴致地赴城西街道夏楼村,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市首届枣文化节。听着青枣生产发展的情况介绍,连同赞誉枣乡的优美诗句,感同身受到故乡枣树的勃勃生机和力量。
枣乡,有时是需要回望的,就像我们时时对故乡的怀想。一大早,与三位文友提前至“星凯”农场,主人何丁生忙上前迎接我们。何丁生最早曾从事“海运”业务,2012年放下“身价”,摸索种植起冬枣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星凯”成为义乌数一数二的现代枣园生产基地,义乌枣界从而形成了“楼园骆厂南北杜、东楼西何五虎将”之说。
“还记起去年9月28日的义乌枣文化论坛吗?”
“对,对,我曾经上台作过主题发言呢。”
何丁生的农场冬枣园,郁郁葱葱,挂满枣果,已陆续成熟。他如数家珍地谈起自己枣园的串串故事:“6年来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后盖起2.3万平方米的大棚。通过改善土壤有机质,控制温度,今年果品质量大大提高,中秋节前可以收获完毕……”
枣树,是义乌最古老的果实品种之一,青枣栽培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培育殷实之果,何丁生与楼秀球、骆红卫、杜成兴、楼升乾等义乌一大批枣业核心代表一样,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就像扎根挺立于今天福田全宅的老枣树一样,与故乡四千多亩枣树连为一体,纯真朴实,充盈着一种生命流传的动势神韵。
同心乐农庄,是义乌南蜜枣加工技艺的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我们头顶烈日来到这里,只见晒场上晒满颗颗南枣,房间内枣农们正忙碌着加工蜜枣。“今年枣子丰产丰收,我的基地蜜枣生产量能达到150吨左右,不少提供给东南亚一带的客商……”南蜜枣非遗传承人骆红卫聊起来头头是道。
与骆红卫是老朋友,我们每次碰面谈论的话题,几乎都是一个“枣”字。枣乡、枣树、枣林……很多时候,他还会说起加工南蜜枣的情趣,以及枣乡的振兴之梦。
尽管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种枣树相比,义乌城乡一带已很少见到成片的枣林,义乌的枣业振兴也有待时日,但义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枣业发展,计划制定并将实施的《义乌南蜜枣三年振兴方案》,已留在人们心头。
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已故老作家丁玲题过词的《枣林》,以及那斑驳岁月的《枣乡日志》(义乌市文联出版)。她如同清香的枣儿,还是那么诱人,给人以惊喜与憧憬。
凌晨,又欣喜地收到老战友王茂兴发来的枣乡采风诗作:
忘不了故乡大地
连绵枣林有多少故事演绎
京果的传说让人振奋
蜜枣南枣的天下无敌
至今还教商城人啧啧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