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传奇的脚步
作者:应元亮
原载:《东南烽火》2018年第二期
(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
义乌,有亿年恐龙时代的生命密码,万年“桥头遗址”的古老家园,及秦汉以来2200余年的历史记忆。
义乌,是一块革命的热土,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望道、冯雪峰的故乡,是《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的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陈望道在义乌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讲信仰的味道、信仰的感召、信仰的力量。
1942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遭破坏,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日寇大举进犯浙赣铁路沿线,形势万分危急,时任中共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仍果断地在义乌柳村召开党的紧急会议,决定组建抗日武装,与敌血战到底。“柳村会议”揭开了浙中地区党领导抗日武装的序幕。一时间,义西的第八大队、义东北的坚勇大队、义东的独立大队,抗战斗争风起云涌,先后创建了“金义浦兰”、“义东北”、“诸义东”等抗日根据地,留下了一个个战斗的足迹。
解放战争时期,重建八大队,坚持武装斗争,义乌党组织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88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义乌市为革命老区县(市)。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义乌老区靠鲜活的市场,薄利多销,演绎了一个个经济神话。义乌人民把握机遇,奋发有为,秉承弘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老区精神和“敲糖换鸡毛”的吃苦耐劳、创新创业精神,坚持市场经济趋向改革,实施“兴商建市”战略,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小商品市场,成了“一带一路”新起点。眼下,义乌正在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构建“义甬舟”、“义新欧”和网上开放大通道……留下了一阵阵传奇的脚步。
实施“兴商建市”战略 坚持四十年不动摇
义乌地处浙中丘陵地带,金衢盘地东部。境内东、南、北三面环山,“七山二水一分田”,一江春水向西流。历史上,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原住民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
穷则思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传统行当“敲糖换鸡毛”被当作“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遭以批判,严禁外出“敲糖”的岁月里,义东北照样有人偷偷外出“敲糖换鸡毛”。义乌人骨子里就已渗透的这种经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贫困农民在巨大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敲糖”让义东北人练就了不畏艰辛、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敲糖”让义东北人见识了商海的无限风光。
时光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头几年。人们被唤醒的希望与社会经济现实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反差。经济领域的一些禁令尚未解除,“姓资姓社”等一些重大问题也还没有定论,思想交锋仍然十分激烈,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很明朗。而“敲糖帮”的故乡——义东北,却春潮涌动,风生水起,要求发展市场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愿望,变得格外强烈。
“一遇雨露就发芽,一见阳光就灿烂。”“敲糖帮”强烈的经商意识,犹如一堆高温下超干燥的柴禾,碰到一丁点火星就可能燃烧。正是这些农民出身的个体商户,率先捕捉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期中国市场形成的巨大商机。
他们很快从传统的“敲糖换鸡毛”演变成“小百货换鸡毛”、或直接进行小百货买卖。由此,廿三里自发形成的“地下小百货市场”日趋红火,一时间闻名义东北。
一次,义东区的干部在中共中央编印的《内参》上发现一篇介绍“河北省辛集县组织引导民众办市场,经济很快得以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文章。他们如获至宝,便产生了创办小百货市场的强烈冲动。而此时,温州桥头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市场、江苏丹阳眼镜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正在“破土而出,发芽成长”,有的已崭露头角,时任金华行署副专员徐邦毅曾带领有关人员去开过眼界。
1981年上半年,在义东区、廿三里公社领导的关心帮助下,租用了前店自然村晒场作场地,转“地下市场”为公开经营,委托区工商所收费管理。就这样,义东首个小百货市场——廿三里小百货市场应运而生。
当时,义乌城区北门街一带也有不少“打游击”摆地摊的农民。义北苏溪东陶村应洪全、王芳泽、应忠勇、应森林夫妇等都曾在那里摆过流动摊,经营从温州、湖州、江苏江阴等地“背”来的纽扣、板刷、铜火熜、打火机等日用小商品(“敲糖帮”称“山货”)。
因小商小贩摆地摊,在当时国家政策是严禁的,会经常遭遇工商管理人员的“围堵”,做着“猫抓老鼠”的游戏。一旦被抓,经营的“山货”被扣,人被关押是常事,有的还要罚款、挨批斗,有的甚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小商贩冯爱倩就是其中之一。她要为自己摆地摊讨个公道和说法。
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将刚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县委门口,大声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摊?谢高华了解情况后爽快地说:“你去摆摊,我来告诉有关部门不能关掉你的摊位。”
同年9月,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岗位不到5个月的谢高华,审时度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倾听群众呼声,发现了义乌脱贫致富的门路。他果断地总结廿三里等地办市场的经验,冒着政治风险,倡导并促成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稠城湖清门小百货(“山货”)市场,并在《通告》中提出“四个允许”,开放义乌城乡市场。
妙棋一着全盘活。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雏形破茧化蝶,走上了“兴商建县(市)”的道路。从此,义乌县(市)委、县(市)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兴商建市”这一发展战略,坚持一张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四十年不动摇。他们引导义乌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创业的义乌发展经验,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与时俱进谱写义乌传奇新篇章。
从“小”字上做文章 集腋成裘积小以成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义商的崛起,就没有今天的义乌”,义乌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义商创业史。回望来路,剖析义乌人的经商智慧,揭开义乌巨变的秘密,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义乌的发展是“无中生有,无奇不有,点石成金”的诠释与解读。
义东北老区人民,勤劳、朴实、不怕苦、不怕死,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改革开放后重拾“敲糖”行当,成了首批商海弄潮儿。
义乌,靠小百货(小商品)起家。从小做起,以小博大。“小商品,大产业”“小百货,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
小商品,它因为“小”,科技含量、资金门槛都不高,灵活机动,“船小好调头”。义乌人认定了“小”,认定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小以成大的路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敲糖帮”贩卖纽扣,一粒纽扣仅赚1分钱。但一只旅行袋(包)可装一万粒,一袋就能赚一百元。三四天来回一趟,一趟带上两三只旅行袋,就能赚上两三百元——可那时,一年不吃不喝也难赚上这么多钱。
其实,岂止贩卖纽扣?即便是盈利几厘几毫的吸管、汽球、钢针,义乌人往往也会南来北往,苦苦追寻,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
在世界上,大多数吸管只能按吨、按大箱或大包卖,而义乌“双童”吸管可以按根、按小包卖。义乌“双童”吸管有限公司,生产一根吸管的盈利是8厘钱,但企业日产吸管10余吨,年销售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销售额超亿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企业。
在义乌,当年“背”袜子、“扛”拉链的小商小贩,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袜子大王、拉链企业老板。浪莎袜业集团翁氏三兄弟,靠贩卖袜子起家,至今已拥有年产3亿多双袜子的生产基地,每十个中国人的脚上,就有一双“浪莎”袜子。义乌还有一批从“小”做起,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饰品、相框、织带、清洁球、易拉罐等生产企业。
周晓光、虞云新夫妻俩,1985年从摆小摊经营饰品起家,到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引领饰品发展潮流,企业发展如日中天、突飞猛进。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还帮扶一批饰品小企业发展,精心培育出一个义乌的优势行业——饰品制造业,使饰品经营成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大亮点。如今,她们的新光集团,资产规模已近800亿元。期间,周晓光还有几个“大手笔”:
一是联合义乌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财团性质的“富越控股”集团。2005年3月,以2.9亿元的高价在杭州拍得最热门的10号地块,开发房地产;2005年5月,登陆上海滩,战胜了上海恒源祥等竞争对手,以3亿元的“出手”从上海新世界集团“娶”到“美丽华”,一举并购曾在国内商界享有卓著声誉和巨大影响力的老牌知名国企“美丽华”集团。让上海核心商圈上的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一夜之间姓“义”,并成为义乌商人进军大上海的标志性事件。义乌财团,成功收购上海“美丽华”的举措,被经济学家形象地比喻为“用上海的‘地’种义乌的‘粮’”。另一个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周晓光联合郑期中的真爱集团等多家企业,拯救了“宝娜斯”等8家陷入资金链危机的企业,被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誉为“体现浙商互助自救传统和精神”的典范。
自新世纪以来,义乌人在上海的资金收购日趋活跃。2000年,义乌商人用6000万买下上海名牌“霞飞”;2004年义乌代理商入股“英雄”制笔,现在南京路上有不少大型商场的股东已经姓“义”。上海东银集团董事长、世界义商总会首任会长陈萍,位于长宁区的东银中心大楼8.8万平方米建筑,成了义乌形象在上海滩的一大视觉亮点。
今日义乌,已经成了中国外向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豪车密度等多项指标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一,义乌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在福布斯等机构发布的有关榜单中,义乌长期位于前列乃至榜首,周晓光、翁荣金、丁志民、俞巧仙、郑期中、楼仲平、王斌、龚品忠等一批义乌人的名字,频频登上中国富豪榜,开始为世人所熟知。
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构筑“义甬舟”“义新欧”“一带一路”开放大通道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义乌的发展是中国市场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性变迁,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
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这位来自“诸义东抗日根据地”的山里妹子,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为了不辜负义乌人民的这份信任,周晓光频出奇招:一是在电视上登广告征集议案;二是创造性地开设“全国人大代表联络点”,组建专家顾问团接待来信来访,为其参政议政出谋划策。
这些动作,在当时的中国政治生态中,颇有“石破天惊”的影响。一时间,联络点的电话几乎打爆,前来反映情况、提供议案建议的群众踏破了“门槛”,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排起了“长龙”,“周晓光现象”不胫而走。有关专家撰文称:周晓光的“这一步”,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可忽视的“一步”……
10年全国人大代表生涯,周晓光向各级人大提交并采纳的议案、建议累计超过500件,被誉为“议案大王”。她领衔提交的议案中,有《循环经济法》等7件已正式立法颁布,多件被列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立法计划。2009年,由她当面呈交给温家宝同志的《关于在义乌设立国际贸易试验区的建议》,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李克强、王岐山等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3月,《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正式获批,并于同年5月全面启动,使义乌成为全国第10个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首个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这意味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举措。
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分级管理,差异化查验,小额小批量快速通关等贸易便利化举措,优化免税管理流程。在全国率先探索境外个人采购商开立结算账户,出台“外汇八条”。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 ”,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探索在义乌一早就已试点,并积累了长足的经验。2015年4月,义乌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设计,盘活农村居民的“沉睡资产”。义乌已对宅基地的取得置换、明晰产权、抵押担保、入市转让、有偿使用、自愿退出及民主管理等7个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改革的多项成果位列全国第一。
三年前,李克强总理用“义乌上河图”来比喻“买全球卖全球”,外商云集,热闹非凡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如今,这幅“义乌上河图”中,市场经营户正以创新的(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推动义乌小商品供给升级。
刚刚过去的2018中国(义乌)进口商品购物节,这些畅销的进口商品,绝大部分是通过“义新欧”国际班列直接运到义乌。
自2014年“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义乌已开通至西班牙、阿富汗、英国等9条线路,辐射34个国家,实现每周“去四回二”常态化运行,在输出“中国制造”的同时,带回了捷克的水晶杯、日本的面膜、韩国的服装、意大利的包包和西班牙的红酒、橄榄油、葵花籽油等上万种质优价廉的海外商品。2017年,“义新欧”新开至布拉格班列,并获批国家运邮试点。其运营平台,还引进华融、圆通战略投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向西借陆出境,向东依港出海。2017年9月19日,义乌港马士基航运海铁周班专列从义乌西站首发,驶往宁波舟山港。“义乌港的定位,其实就是宁波舟山港码头功能的前移”。借助“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义乌将成为四省九方及周边地区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
向空,义乌机场纳入全省开放体系,民航机场提升至4D级,进口肉类口岸投入使用,并获批冰鲜水产品、水果进口指定口岸。
在义乌,进口之路越来越通畅,出口也同样如此。2017年,义乌深化国际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等部门全速发力。海关探索组货人管理机制,解决贸易主体多元、责任不清问题;检验检疫出台支持国贸改革试点15条举措,实施审单放行模式,实现出口货物申报“秒放”;外汇部门创新开展境外采购商备案,实施在线联网结汇,5分钟实现办理个人贸易单笔结汇。随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义乌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激发。
机遇稍纵即逝,未来任重道远。以改革为先,实干为基,海量商品云集,持续创新不息的市场,加上立体物流网络,多式联运体系,正在为义乌撑起一个全球贸易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