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归去来兮
●骆有云
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段,朝阳门是义乌的一个文化符号,又是义乌县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义乌改革开放、撤县建市的一个历史节点。
2013年7月9日清晨,一声巨响,粉尘如烟雾般腾空而起。义乌城区朝阳门残存的几幢不算破旧的楼房瞬间坍塌,成为一片废墟。这座文化底蕴深厚,几经变迁、有过辉煌历史的建筑,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成为历史的一个节点。
说到朝阳门,自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距今已有463年的历史。据《义乌县志》记载:“旧城原有城门七,各有城楼:东曰朝阳门、东北曰卿云门、南曰文明门、西曰迎恩门、西北曰湖清门、东北曰通惠门、北曰拱辰门。”明初,义乌乡贤王袆曾挥毫写过一篇饱含血泪的《筑城讴》。
白云苍狗,岁月变迁。在19世纪初,义乌城门大多坍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惟朝阳门、文明门尚存,但城楼早塌毁,拱辰门只剩门壁。文明门和拱辰门壁亦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拆除,只有朝阳门还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守望,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古时的朝阳门以金山岭为依托,筑土为城,气势恢弘。登楼远眺,古城风光尽收眼底:绣湖烟波浩渺,风光秀丽;义乌江如飘带般逶迤而来,倚城而过,静静地流淌;远处阡陌纵横,村庄田野,炊烟袅袅。在义乌的传统风俗中,紫气东来,朝阳门因“朝阳”二字象征着吉祥、富贵,因此古时官员升迁往来,必在朝阳门迎送;即使平民百姓嫁女娶媳,吹吹打打的花轿也必经此门,特别是42级石阶,步步登高,寄托着人们“步步高”的美好向往。
朝阳门自古繁华,人才辈出。宋元时期曾出过两位文人,他们分别是宋朝的黄中辅和元朝的黄溍,两人同出黄门,是黄氏家族的荣光。黄中辅赤诚爱国,抗击金兵,因不满秦桧弄权误国,于京师临安太平楼题句“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为世人所尊重;“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博览群书,为元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擅长书画。
岁月如歌伴伊吟。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风生水起,形成了以篁园路为代表的第三代市场。市场被朝阳门所阻隔,人们进出和搬运货物十分不便。如何打破交通阻隔的瓶颈?已成为当时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经过艰难的抉择,稠城镇政府决定拆除朝阳门,筑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在朝阳门旧址新辟一条繁华的商业街。1990年7月,朝阳门拆迁工程顺利竣工,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代替了高低不平的石阶,朝阳门“服装精品街”因运而生,成为义乌城区最繁华的时装一条街。
回望历史,亮点纷呈,让人如数家珍。朝阳门在拆迁时,还意外发现了一口竖葬的古棺木、13口古井,出土了一件细方格纹红陶罐。据考古专家推测,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可见义乌的建城历史十分悠久。
朝阳门一侧的黄氏宗祠,在朝阳门与绣湖广场的两次拆迁中,虽然岌岌可危,但在文物部门及广大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得以完整的保留,实在是功不可没。
历史的变迁,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朝阳门服装一条街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繁荣,随着义乌城区的扩展和商业中心的迁移,终于洗净铅华,逐渐冷落,往日的风光繁华渐行渐远。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权衡利弊后,义乌市政府审时度势,再次做出艰难的选择:决定再次拆除朝阳门商业街,还朝阳门一片宁静。
目前,清理后的朝阳门显得空旷寂寞,在修复方案尚未确定之前,暂时植树种草养花,美化街景环境。我每次经过朝阳门遗址时,总要驻足停留,细细聆听历史的呼吸,任凭思绪的潮水汹涌狂澜。
朝阳门,归去来兮,说你不容易。心若在,梦就在;梦若在,希望就在。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来源:2018年05月29日《义乌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