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乡土记忆】这里太不寻常,义乌众多乡贤与它有关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08  已读:1201 次  文章来源:

【乡土记忆】这里太不寻常,义乌众多乡贤与它有关

 

王曙光

 

义乌虽小,文脉不绝。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难以胜数的宝贵文物古迹。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大宗祠,便是一例,它还与义乌众多乡贤息息相关。

黄大宗祠坐落于稠城街道县前街朝阳门外驿墈巷,主体建筑建于明末清初,门厅于清末重修。建筑原名星聚堂,乃黄氏后裔为祀先祖黄伯珪而建。“七派子孙今有禺,一门孝友古无双”,这副留存于民间的黄大宗祠联,就带有深深的“义乌印记”。

黄氏宗族瓜瓞绵延,婺州一系。义乌洞门黄氏一族自宋宣和年间迁于浦阳,初始无祠。自浦阳始迁乌伤,孳衍以至黄溍。自宋以降,黄氏作为浙东望族,簪缨世家,人文蔚起。七派子孙乃“忧国忧民,博学善文,节义宗风”,这无疑使后世弥增景行之慕,其家族文化传统亦得以绵延与传续。

据义乌县志记载,义乌洞门黄氏以乡先生之礼获立祠者有二,一为祭祀黄中辅(黄溍之六世祖)的特庙,称“黄细高居士祠”,旧在县东金山岭顶;另一为黄文献(黄溍)公祠,在绣湖之东,它由黄溍高足宋濂选址,并作祠堂碑记,王袆则作碑铭。

明末清初,二祠毁于兵燹,未能重建。后二人并重祀于乡贤祠,以气节文章著文于世。黄二贤祠为黄氏族人纪念黄中辅和黄溍之合祠,由黄伯珪派下子孙独任修建。工程始于清雍正七年(1729),次年告竣。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占据县城,民房被毁者十有八九,唯黄大宗祠幸存。有道是,乱世中无完卵,兵燹之余,该祠还是难逃厄运。同治元年(1862)被兵拆毁。清同治十二年(1873)时,部分重修,祠成,题有“高山仰止”匾额。

20世纪80年代,朝阳门拆迁改造工程之后,唯存星聚堂,即今黄大宗祠。该祠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8年又经历了两次修缮。

黄大宗祠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飨堂与正寝大体保留明代建筑风格,门栏、川堂和两庑为清嘉庆年间重建。它分三进五开间左右连廊庑各3间,中间连川堂二间,前院天井方正大气。建筑用硬山顶,阴阳合瓦,檐口设勾头滴水,山面用五花马头墙。台基渐次抬升,蕴含步步高升之意。

其大门设在中轴线的最前面,原为“八”字形台门,现已改成“一”字形院墙门。门厅两层,为穿斗结构,装修较简。正厅为建筑之核心,明、次间敞开,用通柱,明、次间四柱,梢间五柱。柱下安石鼓、磉礅,三合土铺地。出正厅后檐明间设穿堂通后厅,穿堂用四柱,五架抬梁,四周大额枋,地面用条石铺砌,两侧天井铺鹅卵石。后厅明间设两级台阶,明、次间敞开,梢间板壁隔断。明、次间五架抬梁前单步后两单步,单步梁下安穿枋,梢间为穿斗式。出檐用素面木条斜撑,挑檐檩下安垂莲柱,与檐檩间用单步梁连接。

说起黄大宗祠,不得不提及当时刻录于该祠大门的另一副楹联:“宅相京东一留守,门第江南二大儒”。该联时代久远,少有人知。由何人所书,亦难以考证,然楹联寓意深刻,书体雄健。据载,黄溍七世祖黄琳(?—1119)娶南渡名臣忠简公宗泽胞妹(10691153),故宗氏与黄家两家有联,乡邑俊彦的影响更为直接,两家在气节操守上有相通之处。因而大儒之一的黄溍早年读到宗泽事迹时,曾被其“苍然国家意,委身干戈里”的节概深深打动,也致慨于“巨舟竟未焚,三语犹在耳”、赍志以殁的悲壮情怀。颜乌以孝、宗泽以忠,成为黄溍家族文化传统的潜在感召力量。

纵观黄大宗祠,建筑布局规整,结构简约,较多地保留了明、清早期江南建筑的地方做法,为研究浙中地区明清早期建筑的时代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

如今,修缮后的黄大宗祠由义乌市文化馆管理,用于举办曲艺专场及文化活动,还成为了浙江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基地。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有关部门经常在此举行各类“非遗”展览,如在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黄大宗祠内上演了精彩好戏——“非遗”图片展、“非遗”活态展示和曲艺专场演出,市民现场深切感受到“非遗”带来的独有魅力,活动甚至轰动了整个义乌城乡。

 

摄影:金福根

 

注:部分内容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稠城华章》。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