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义乌城乡家家户户都会精选红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寄托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也为过年增添喜庆气氛。春联,是一种文化,是书法、文学和乡村乡情、社会变迁的结合,是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春联,是传统的习俗和传承,是我们血脉里民族精神的符号。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农村的春联都由父亲亲自书写的;改革开放后,多用印刷春联。文革期间多用毛泽东的诗词,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佳句。
贴春联的事,母亲每年都是交给我来完成的。那时,没有现成的浆糊、胶水之类的,母亲在有木柄的铜勺或钢精热水壶瓶盖内将麦粉和水调均后,放在小风炉上加热制作而成。一般多在大年三十中午前开始贴春联,春联用浆糊细细地涂抹,先将上面两角轻轻的粘上,由父亲或弟妹在远处看,是否平整、上联下联是否对齐,直到大致准确,再摊平粘实。父亲是当时远近有名的“泥水匠”,曾作为县有关部门委派的技术师傅,帮助龙泉、临海等地指导建造大型轮窑砖瓦厂;对平整度和水平线,一眼就能看准,不差分毫,所以我家的春联都贴的十分周正和美观。老家有大房间、正大门、东大门等十多个门,大概要贴大半天,等贴好春联,就开始“谢年”了。
那时,去亲戚家拜年,也经常会去关注亲戚家和周边门户的春联,有好的还会记下,当作寒家写作文或日记的素材。
贴春联有很多讲究:双扇门一般贴七字成双春联,单扇门贴四个字的“斗方”。猪栏、鸡鸭舍等处贴“六畜兴旺”,寓意畜禽满圈,牛羊成群;灶君的小格子贴“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保佑平安。菜橱贴“五味调和”或“勤俭节约”,谷柜贴“五谷丰登”或大写的“丰”字,风车贴“去伪存真”,床前贴“和美 幸福”,门框贴“开门见喜”或“迎春接福”。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起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俗称“桃符”。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其上记录了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对联简练、清新,“始布”、“初开”,都能传递出萌发新生的希望,有未来、有前途。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并大力提倡贴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春节前,在义乌城乡经常有书法家现场义务写春联活动,挥毫泼墨,很受市民欢迎。分秒中,便有人如获至宝地捧走一副春联;那句真诚的“谢谢”,让整个冬日变得温暖起来。
我市科普作协会同有关部门已连续17年举办“迎新年,送春联”活动。市民称赞这样活动搞得好,有利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中弘扬和传播,给春节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书法家义务写春联,已成为春联文化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春联文学与书法的双重审美价值。
2007年2月,是我第一次参与有组织的“迎新年,送春联”活动。在科普作协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并亲自开车送春联到佛堂楼村,将春联送到百姓手中;并与科普同仁一道,将春联贴在位于楼村的“我市农村第一高楼”的农户大门上, 在当地引起较大的轰动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后来,有义务写春联的活动,只要有时间,我都参与,感受春联文化,并用相机记录那热闹的喜庆场面。主要有:2014年1月,稠州中学门口,科普作协组织的写春联活动;2015年2月,上溪镇沈村文化礼堂,文联组织的写春联;2015年2月,后宅净居路,枝勇辅导站组织的写春联;2015年2月,绣湖公园华川书舍前面,地书协会组织的写春联;2016年1 月,下车门社区中信银行门口,科普作协组织的写春联活动;2017年12 月,绣湖社区稠州银行门口,科普作协组织的写春联活动;2018年1月,军干所组织的写春联活动,军干所领导还将春联亲自送到80多岁离休军干刘部长家里,贴上楼强老师写的“喜庆十九大,强军铸辉煌”的春联,应景应时,给新居生辉,为春节添彩;2018年2月,浦江文化广场,春联书写现场。红红春联,喜庆祥和,浓浓乡情,生活和美!
印刷对联,印制精美、品种多样、购买便捷,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但近几年,用毛笔手书春联又开始流起来了,最吸引人之处,就是紧贴创作者、书写者、求联者的实际情况,更有年味和亲切感,这才是中国人过年的样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手写春联,正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让手书春联重回千家万户,让新春更有“年味”。
有一位爱写春联的书法家曾经说道:“写春联是一个让人愉悦的过程,从选内容、裁纸、折纸到挥毫、晾干、张贴,每个环节都有讲究,那大红纸上飘出的浓浓墨香,令人兴奋和自豪”。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联则一直都是中国春节的标配。写春联除了喜庆之外,还应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新颖别致,或平中见奇,令人赏心悦目,过目不忘。写的好的春联,是一壶香茗或是一杯美酒,耐看耐品,意味深长。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老家的旧房已折多年。期待新房早日建成,重温“写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带来的快乐,共享全家其乐融融过大年的祥和、温馨时光!
红红春联贺新年,传统文化远长流!
(以上大部分春联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枝勇老师书写,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