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四季养生谚语》09:糊成纸鸢一线牵,凭借春风上青天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1  已读:999 次  文章来源:

《四季养生谚语》09:

 

糊成纸鸢一线牵,凭借春风上青天


许沈华

 

【作者简介】许沈华,中国科普作家、研究员,现任浙江省肿瘤研究所顾问,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建成人大肠癌体外细胞系并深入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获得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9项,出版的科普读物有:《癌症浅谈》、《认识基因》、《肺癌可防可治》、《四季养生谚语》等6本。1997年获浙江省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解评】 纸鸢又名风筝、鹞子等,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墨子·鲁问》中有关风筝记载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仅从这一点就可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在制作技术方面达到了令现代人也倍感惊叹的水平。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古人用竹笛装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通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把楚霸王项羽的楚军重重包围,为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借夜晚大雾迷蒙之机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士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不战而败,楚王自刎乌江边。这是风筝作为军事工具“吹散楚王八千子弟兵”的典范。从唐朝开始风筝由军用转为人们生活中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历代文人墨客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令人赏趣的风筝诗。唐代诗高骈的《风筝》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元朝诗人谢宗可的诗:“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把放鸢取乐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清代诗人高鼎的七绝《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眼里春天欢乐的主角不仅仅是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美景,更是放学跑回家,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将风筝放上蓝天的孩子们。诗人们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1984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会”均在潍坊举行;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组织参加的“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离潍坊15公里的杨家埠村,是风筝的故乡,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

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眼肌得到调节、放松,能消除眼睛疲劳,保护和增强视力,对预防近视有特殊功效。放风筝,需手、眼配合和四肢的活动,起到疏通经络、灵活四肢,对肩周炎、颈椎病等症有缓解作用;跑跑停停,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强身健体。

放风筝确实让人感到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在牵引着你,风筝挣扎着仿佛要脱开你的约束离你远去;但只要线不断,无论飞得多高、多远,它永远会在你的掌握之中。人生就应该像风筝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里,有不断向上的勇气和力量,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但无论你身在何处,家,永远是牵引你那头的人。这是放风筝让我们懂得的哲理。

【温馨提示】 放风筝是特别适合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活动。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保护颈部,不要长时间的后仰,可选择后仰与平视动作交替进行。使用手套、太阳镜可有效保护手、眼睛,必要时也可配个围巾来保护脖子。放风筝最好两三人搭伴,选择平坦、空旷的场地,不要选择湖泊、河边以及有高压电线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放风筝前要看天气预报,如果是2~3级的风,就很适合放风筝;4级以上的风力,最好就不要放了,因风力大,会造成风筝损坏,风筝线控制不好极易伤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