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王曙光:“金鹁鸪”的民歌出自哪?是文脉如织的倍磊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25  已读:1780 次  文章来源:

“金鹁鸪”的民歌出自哪?是文脉如织的倍磊

 

王曙光 文/图

 

您熟悉“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吗?或许您对这一义乌民歌代表作耳熟能详,还能朗朗上口,但并知晓它出自何处?那我告诉大家,它由文化工作者采集于佛堂镇倍磊,时间是:198881日。

时光荏苒,历史就是这样,与传奇融为一体。

倍磊之埠,因江而生;江南名村,因江而扬。昔日的倍磊,是义乌江畔2个“埠”之一,义乌16个“市”、10条知名品牌的“街”曾有其一,这在万历《义乌县志》均有记载。从往日集街、市、埠“三栖”的古村落,到如今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倍磊的前世今生,它的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么亲切而充满神秘。

 

九思堂风韵

 

画面寄寓着主人的厚望

无数次去过倍磊,东溪、西溪、仪性堂、敬修堂、九思堂、街心殿、旌烈石牌坊、葛仙山、八宝山(原名八保山)……无不婉约清纯,雅风佳景。信步走在倍磊村,惊奇地发现,这里至今保存着良好的历史文化生态,包括村落的规划格局、水系、街巷、古建筑,以及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等,都具有质朴的原真性,较好延续了传统的生活和生产形态,是义乌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历史缩影。

如果说,义乌的行政区划图像一只张开的手掌,那么倍磊就在这只手掌的手腕处。明清时期,它就是一个重要商埠。由陈氏18世孙陈文澜画的《倍磊村图》,后被收入重修的《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民国元年),从中可清晰看出这个古村落的原貌。通过对它的规划布局的研究,结合留存至今的较为完整的倍磊古街、古建筑,能准确解读这个明清古商埠所表达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探索义乌古代商业文明和农耕文明提供一个很好的标本,这也是倍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积极意义所在。

 

幽思

穿行于倍磊古村落,最吸引人目光的是70余幢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据说,该村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点6处,在“三普”登录的历史建筑共有48处,全村传统风貌的建筑占70%以上,较好地体现了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原真性。

倍磊庙宇和祠堂建筑之多,号称“十七祠堂十八殿(庙)”,足见其宗族和宗教文化氛围浓郁。其次,这里越国历史文化丰厚,宗教文化独特,义乌兵抗倭文化底蕴深厚。有人认为,倍磊有义乌兵故里之称,出了陈大成、陈禄等诸多义乌兵将领,可把义乌兵抗倭的尚武文化与倍磊商埠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失倍磊历史文化村落开发利用的一大亮点。

 

倍磊古建筑

“双溪秀敏,六石灵钟。大成勋绩,为世尊重。外歼倭寇,内除匪凶。威震四海。复兴民风。”在倍磊街,流传着这样一首纪念陈大成的民谣。它后来成为抗战期间大成国民中心学校的校歌,学生们反复吟唱。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但这首校歌仍然可以倒背如流。

其实,民谣中的“双溪六石”,乃倍磊村名也。“双溪”,系环绕倍磊的东溪和西溪。西溪又名“文溪”,它自村南八宝山上聚泉而来,绕村西锦山脚下,穿过大砚(店)塘、小砚(店)塘入义乌江。其“六石”,指的是散在村中的六根石柱。因“磊”字为三石之形,加倍即为六石,村名源于此。

我曾从陈村登临八宝山,这里山势连绵起伏,溪水缠流,树木葱郁,鸟鸣悦耳,当年矿工挖矿留下的银坑洞随处可见。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听说义乌乡勇杀败抢矿狂贼之事,毅然决定到此招兵,很快招募4000余人,编伍成军。

资料上记载,历史上有两个佛教、道教重要人物曾在佛堂倍磊附近活动。一个是中国禅宗三大祖师之一的傅大士,另一个道教人物则是葛洪葛仙翁。而这里受儒教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

考证诸志,义乌自唐朝以来学风鼎盛,宋以后尤甚,宋元时期义乌理学兴盛,当时义乌的学者是“浙东学派”的重要力量之一。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宋濂的祖籍地系倍磊联盟村(平望)。他在学术思想方面是宋元以来浙东学派的嫡系,重视学术的经世致用,且调和朱熹等人之学的倾向,同时又有一定的释道二教的影响。

 

耿耿难眠宋濂情

 

品读宋濂,怅然回首

徜徉倍磊联盟村,实地参观村中的古建筑,瞻仰了宋大宗祠(青龙祠)。一幕幕古建筑奇景,一幅幅浓郁的农耕文化图,让人欣喜不已,流连忘返。

“屏风山上五福泉,文昌阁下八角殿,青龙头上金交椅,长蛇蛤蟆背过溪。”一词一字都浸润着倍磊的人文典故。

 

注:文章参照了本人写的《义乌佛堂联盟村:宋濂祖籍地》(《金华日报》2010618日),《宋濂祖籍在义乌》(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1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