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建农,以科普作家特有的饱满热情、敏慧的洞察力、深厚的写作功底,紧跟新时代,撰写了长篇通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谢高华老书记的二三事》(http://kpzj.cnyw.net/view.php?newsid=818);新华社新闻客户端转发后,阅读量超过108万人次。“时代需要谢高华精神,时代鼓呼勤政为民”,万民点赞,民心所向。今日《义乌商报》头版刊文——《“谢高华事迹”浏览量一日破百万》。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中国科普作家何建农撰写的长篇通讯,一日阅读量超过百万
新华社客户端转发义乌商报“好声音”
“谢高华事迹”浏览量一日破百万
●商报记者 张静恬 应悦
本报讯 1月18日,新华社新闻客户端转发本报长篇通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谢高华老书记的二三事》一文,稿件转发后,迅速引起广大网民积极关注。截至昨日21时,文章阅读量已达108万人次,且还在持续增长。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签!”“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干!”“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做!”1月17日,本报第五版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谢高华老书记的二三事》。文章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何建农撰写。老书记的三句铮铮誓言,勾起了何建农的无尽回忆,应本报副刊部邀请,遂执笔写作,以在义乌机关和基层41年的工作经历为回忆基础,书写与老书记之间“亦师亦友”的点滴故事,笔墨流淌间,老书记谢高华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30余年前,在谢高华的带领下,义乌开启了经济伟业的壮丽远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缝隙中,用个人的眼光去记录时代、回忆过往,该文另辟蹊径的叙述视角,无形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本报第一时间精准刊发与推送后,该文迅速在广大读者间升温、发酵,引起情感共鸣。
“情节感人,更深入地展现了老书记的为人和处事。”“排版大气,内容扣题,感情真挚,读之动容。”“谢天谢地谢高华,有情有义义乌人。”读者转发收藏后纷纷留言,进一步扩大了该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月11日,《浙江日报》在重要版面刊发长篇通讯《功成不必在我 福祉留于百姓—— 记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义乌老干部谢高华》,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新时代呼唤更多“谢高华”》,对谢高华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1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第五版刊发整版长篇通讯《离开义乌30多年,这位退休厅官为何有这么好口碑》。诚如作者何建农所言,这正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本报发挥本土优势,不断深化媒体融合,创新方法手段,记者撰写的多篇关于谢高华书记的新闻报道,在省内乃至国内引发了广泛共鸣和积极反响。
“百万浏览”折射民心所向
一篇普通的人物通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得百万以上的点击量,让人啧啧赞叹。它再一次向人们证明:时代需要谢高华精神,时代鼓呼勤政为民。
“百万浏览”检阅人心。新闻点击量的背后是民意期许,人心所向。我们非常明白,这些海量的读者,这些陌生的受众,这些热诚的粉丝,有些认识谢高华同志,更多的人与谢高华同志素昧平生,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认知,认同谢高华老书记这样敢于担当的优秀党员,乐于奉献的干部楷模,赞同谢高华同志身上彰显出来的这种敢闯敢冒的勇为精神,崇尚谢高华同志这种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称誉谢高华同志这种实干担当的政治品格。
这种认同,这种赞同,这种崇尚,这种称誉,正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新导向,干事新标杆,奋进新方向。
清晰的民心所向,可以更加坚定我们昂然前行的脚步。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作为,让我们以谢高华老书记为榜样,知民心、聚民心、安民心、暖民心,用责任与担当,以奉献与作为,履行群众信任,负起百姓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