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返回 > 网站首页

魏红祥:科普:是爱好,更是责任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5  已读:1848 次  文章来源:

科普:是爱好,更是责任

 

魏红祥

 

时报特稿 我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高密度信息存储方面的研究。在进入物理所读博士之前,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短暂的教学经历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递给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更多的科学公民,是科研工作者除了做研究外最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近年来,我在科学传播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期间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与大家分享,期待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学传播的大军中来。

从农村走到北京

我父亲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教师,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思想活跃、勇于尝试、喜欢探究新鲜事物的个性。不知不觉间,我也站上了讲台,成为了四个班、近400名学生的物理老师,每天备课、讲课、改作业,坦率地讲,工作是很辛苦的。因为身兼班主任一职的缘故,我经常坐在教室旁听其他老师的课。有一天我猛然发现,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数英,老师们的教法惊人的一致,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巩固教学成果的方法都是做作业,刷卷子,而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全是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全县排名。更可怕的是,到了初二下学期很多学生选择永远离开校园。目睹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或垂头丧气,或眉飞色舞地离开,我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难道我们的教育仅仅就是考高分吗?当反复确认我无力做任何改变后,我选择了离开。

重新站上讲台

考上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生之后,我来到了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间,生活忙碌、充实而有成就感。也许是因为工作过的人更加懂得珍惜机会,在物理所做学生的那5年,我很少在晚上12点之前睡觉,感觉自己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

物理所给了我一双腾飞的翅膀,在读博士期间我被派去牛津大学、利兹大学、杜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等多所高校进行合作研究,拥有了和世界最一流科学家面对面讨论的机会;同时由于课题研究的原因,我还有了和世界上最厉害的几家半导体企业的管理、技术和工人接触的机会。在短短的五年中,我实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蜕变,科研工作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工作后我一直在思考:国家培养了我,物理所成就了我,除了研究外我还能做些什么来回报?直到一次听到所长忧心忡忡地说,国内聪明的孩子里选择物理专业的人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会出大问题的。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要做研究,也要教书,我应该重新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所学、所看、所闻、所想跟孩子们分享,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科学是有趣的,科学是有用的。于是,我花了几年的时间走遍了单位附近的中小学做科普报告。

科普报告对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很有帮助,但很难系统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于是我找了几个在国内受过系统教育,同时又在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过,有带研究生经历的年轻同事,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在刘畅校长的支持下,在中关村一小开设了《神奇物理学》选修课。这门课每周两节,学生是各个班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讲课方式也灵活地在讲(科学知识、科学前沿、科学故事),做(各种学生想动手制作的内容)和探究(找感兴趣话题,提出假设,制定验证方案,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分享成果,检讨方案)之间自由切换。七年下来,我们没有缺过一次课,团队的规模也更加壮大。孩子们有收获,我们也获益不少: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是不会做科研的人才去做科普(团队中大部分人是优青、杰青、青千,或百人计划获得者);我们在做科普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用更加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清楚一个科学概念(这个本事对科研项目申请是大有帮助的)。

为了放大这种尝试的效应,去年我们把一些教案汇编在一起,出版了《科学家教你学科学》一书,试图通过这本书和更多的科学教师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今年我们又组织了近20名一线科研人员和十几名在校语文老师、科学老师一道,依据小学科学新课标编写了科学辅助读本《外星来信》,利用科幻小说的形式,把小学科学新课标里面包含的概念和知识点融到故事中,让小学生多了一种选择,可以看故事学科学、听故事学科学,编故事学科学。

科研人员走上讲台,收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仔细想来,受益最大的是科研人员和科学圈——科学研究后继有人。

创办微信公众号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物理、喜欢科学,我们于2014111日创办了物理所微信公众号。3年来,我们始终把握一个原则,通过这个公众号,让更多的青少年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作为国家基础科研的生力军,物理所有责任、有义务搭建一个全国物理同行和物理学爱好者交流沟通的平台。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安静的、纯粹的科学传播平台,不追社会热点,不媚俗。我们给自己的要求是:用认真的态度做科普,用通俗的语言讲科学,用专业的水准写文章,用权威的答案解疑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回应。

短短3年时间,公号的关注人数就接近45万人,篇均阅读量轻松破万,2017年发布天数362天,做到了全年无间断,其中原创篇数达到251篇。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公众号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认可,关注人群中有超过70%25岁以下,其中物理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约有7万人,据粗略估计超过了全国在读物理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半。2017年底,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在清博指数上的估值超过6000万元。作为一个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投放任何广告的纯公益平台,能有这样的成长,说明全国热爱物理、关心科学的大有人在,我们也更有信心把它进一步做大做强。

助力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近年来,物理所男女老少齐上阵,精心打造每年一度的科学开放日。大型科学秀、科学嘉年华、科学面对面、新书发布会、科学图书展、科学护照等不同的项目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今年,央视《加油向未来》原班人马的加入,更是燃爆了大家的热情,6000人的网上预定名额,瞬间爆满,我们不得不调整方案,增加名额。当天的参观人数虽然接近一万人,但是秩序井然,观众们热情参与活动的众多画面还走进了当天的《新闻联播》。

为了让更多来不到现场的人有更好的观看效果,我们不仅在央视、光明网、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客户端进行了现场直播,同时还与央视《加油向未来》《脑洞大开》辽宁卫视《奇幻科学城》、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山东卫视《奇迹时刻》等平台合作,把经典的实验,优秀的科研人员搬上屏幕,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科学的魅力。

除了每年一度的开放日之外,我们还组织了每月一次的科普沙龙《科学咖啡馆》,每年一度的《科学三分钟》原创科普创意全国征集等活动,力争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关心科普、关注科学。

2018年是美国《物理评论》系列期刊创刊125周年。这个期刊189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刊,1913年被美国物理学会接管,是物理学界高质量学术论文最集中的平台。20181月该期刊评出创刊12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49篇文章,从1913年的密里根油滴实验到2016年的引力波时间,大部分工作是写进教科书重要的科学进展。物理所的研究工作“在固体中发现外尔费米子”成功入选,成为国内唯一入选的工作,这标志着国内物理学的研究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我们的科学传播也理应跟上步伐,不仅在国内掷地有声,未来在国际上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科普既要靠科学大家,更需要每一位科技人员行动起来。只有我们行动起来,做好表率,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科普大军,夯实全民科学基础,共迎世界科技中心。

 

——来源:20180112日《科普时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