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丰碑
——师生共品《红岩》
吴优赛
席间,班文体委员欣同学提起一段在校时私底下争相阅读当时被禁书籍《红岩》的往事。欣同学说: “我记得高一的第二学期,正值全国上下开展‘批林批孔’运动,除了教科书和《批林批孔专题资料》外,很少有其它可读书籍。在我们班,《红岩》一书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看过。” 钟同学接过话题看着我说:“记得《红岩》这本书是这位德同学,五月的一个周日下午返校时带来的,在‘廿四间’楼上的寝室里互相传阅的。”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我记忆犹深。在自家旧屋楼上整理父亲从杭州带回的书箱时,发现两本小说,一本是《红岩》,另一本的苏联作家写的(书名记不起来了)。《红岩》一书是红色的书皮,高高的岩石上挺立着一棵傲霜斗雪的松柏。在当时虽是禁书,但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用三个晚上时间就看完了。书中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的一切都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人激动、崇敬、悲愤、感动的画面啊。对这些可敬的战士们,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丝毫,反而使他们的斗争精神更加丰富起来。
锋同学说:“当时是争相阅读,且是偷偷看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深深的为里面的人物所具有的精神所打动和震撼”。“记得有位女同学为了看这本书,周末没回家,害得家里人到处找”。贝同学说:“当时学校开运动会,我个子小,基本没参加个人项目,就躲在寝室里看《红岩》”。
意秋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三十多年前的小秘密:“当时隔壁班有人到校长那里反映,说一班有人在看禁书,校长要求我查一查这事,如确有此事要严肃处理。经我观察和了解,是一本叫《红岩》书;通过班长我拿到了这本书,并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粗略浏览一遍,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老师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些外课读物,是进步的表现;更何况这本书内容健康,情节感人,书中描写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催人泪下。为这事向校长作了详尽汇报,得到了校长的理解。校长也因忙于‘批林批孔’运动,这事就过去了”。我们五位同学非常感动,深感老师的伟大。
围绕《红岩》写作结构和人物,大家又热烈起来了。这时素有“才女”之称,现为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欣同学以特有磁性的纯正普通话评论道:“《红岩》一书结构宏伟而严谨,错综复杂而有条不紊,小说描写了三条线索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但却能做到理丝有绪、章法井然。作者采用了类似于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的结构手法,以一些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牵引出不同的斗争线索,如以许云峰等的活动牵引出地下斗争的线索,以江姐等的活动牵引出武装斗争的线索,以成岗等的活动牵引出工人运动的线索,以成瑶等的活动牵引出学生运动的线索,以甫志高的叛变使众多人物齐聚狱中,牵引出狱中斗争的线索等等。又以《挺进报》的斗争将这些纷纭繁复的斗争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斗争,又都是围绕粉碎敌人挽救覆灭的阴谋、迎接重庆解放这一共同目标展开的,表现出了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独特匠心。”
这时我也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去年十月有个笔会在重庆举行,组织方特地安排一天时间去渣滓洞和白公馆参观学习,里面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一幅幅历史照片生动地演绎着当年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让我有机会走近他们,用身心真真切切地感受了红岩精神。
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急欲从江姐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领导川东暴动的党组织和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姐虽然身体被折磨得变了形,但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渣滓洞的难友们对她的英勇无畏表示了无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江姐的事迹被写进了长篇小说,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家喻户晓,广为传颂,教育、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绣红旗》《红梅赞》等,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广为传唱。2011年4月7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红岩英烈江竹筠的事迹,再次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锋同学说道。
《红岩》书中最后几句我还记着:“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钟同学深有感触的说:“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要感谢《红岩》, 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在全社会起作用,影响教育了我国好几代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责任和真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事宣传工作的贝同学从更高的角度说:“《红岩》中共产党人的思想、信念、品德、情操、气节和作风,反映了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精华,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困难的力量之源。”
现场的热烈气氛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意秋老师情绪更激昂,走进画室挥毫作画,一气呵成。只见,画中——红岩之上,青松挺拔,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烈高举五星红旗…… ,在右上角用“意秋体”行书写下“心中的丰碑”几个字,并在左下角写下一行小字“为师生共品《红岩》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