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塔
——登安庆振风塔侧记
吴优赛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对古塔的崇敬,由来已久。先后瞻仰过杭州六和塔、雷锋塔、保俶塔,西安大雁塔、小雁塔,五台山祖师塔,大理崇圣寺三塔,泉州开源寺宝塔,延安宝塔,扬州瘦西湖白塔,北京北海白塔……
这次应邀参加佛堂作协采风团,有幸登上了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的安庆振风塔,也是这次采风团中唯一登塔者。
图1:振风塔
走近振风塔,底层八角飞檐木制的回廊,光彩夺目,宽大舒展,边上立有两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在厢房买了登塔门票,由入塔的小门,沿光滑而陡峭的石阶穿壁绕平座拾级盘旋而上,据说共168级。
图2:左:登塔石阶,右:塔内佛像
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我到了二层,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三层的入口;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曲折迥环,给人以“山重水尽疑无路”,令人迷津;找到上下门的石阶,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都可远眺,门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可凭栏极目。每层都有八个向上翘的飞檐,飞檐上挂着风铎(即风铃),每当江风吹过风铎就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响,此起彼伏,随着江风传扬。
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0.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0.52米,厚0.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五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瓶,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建造奇特。与历史佛塔的对比,既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是华夏儿女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
振风塔,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由当时的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精心设计,安庆知府王宗徐主持修建。该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的砖石结构建筑,高60.86米。振风塔在全国108座砖石结构古塔中高度位列第二,仅次于河北定县开元寺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第一至七层分别是:一方雄镇、二水遥分、三极垂光、四大皆空、五妙境界、六朝遗胜、七级浮屠。各层面阔与层高按比例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整体轮廓呈圆锥体形。塔基直径1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0.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0.35米的檐柱。底层建有宽大的基座,每边长18.72米。塔内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隆庆四年完工(157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5日,振风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驻足塔上,凭栏遥眺,充满诗境画意的安庆城市美景尽收眼底,远山近埠,浓淡分明;放眼烟波浩渺的长江,索拉式安庆长江大桥,像一架美丽的风琴,演奏着大自然曼妙的乐曲;江中各式船只,百舸争流。万道霞光闪耀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江中塔影幻出无数塔影,五彩纷呈,景观神妙奇绝。“帆船推水随风远,塔影横波载梦香”“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我等瞻塔,如登云梯,幻入仙阙,宠辱偕忘。
图3:登塔远望(上图:安庆城区,下图:长江)
《重修振风塔记》“赞曰:大哉古塔,雄哉振风,其南踞江关,发泱泱之大气;北扼龙山,含浩浩之灵风。舳舻千里,但觉宇宙之无穷;江流有声,唯闻天籁之和鸣。佛灯高照,紫竹林中现自在;法轮常转,白莲台上现金身。至此大龙山下,古塔焕然;扬子江畔,华严高吟。众生仰叹,深信佛法玄奥,因果不虚。功德告成,齐颂华夏昌宁。”
走出振风塔,上长江江堤,回望迎江寺,大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三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大门两侧的古银杏树秋意正浓,满眼金黄。振风塔挺拔秀丽,嵌空玲珑,庄重华美,气势雄伟,威震长空,雄镇皖城。浩浩江水从塔前流过,形成一种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塔影横江”是安庆老八景之一。有学者赞叹说:“居高临下迎风而立,曲线柔美嵌空玲珑,设计精巧变化多端”。古有“过了安庆不看塔”和“万里长江第一塔”之誉,更有“黄山归来不看岳,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美传。
塔名振风,是取“以振文风”之意。民国期间,安庆曾是安徽的省会,安庆的文化、人文底蕴如此深厚,跃出“第一塔”作为的某种领衔标志或曰象征,显然合乎人文发展规律、入情入理。无怪乎安庆市文联的文学期刊被命名为“振风”,无怪乎安庆不少文人墨客在安徽乃至全国闻名遐迩。诸如,“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的作品深受广大百姓欢迎,新文化运动发起人陈独秀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著名诗人海子曾生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
这座塔的图案曾出现在民国中央银行贰角券,安徽地方银行壹角券、贰角券以及安徽中华银行壹圆券的货币上。甚至跃上了日本人绘制的明信片。
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省图书馆所收藏的全省的文史资料都被运至桐城花山中方寺收藏,不久日军又侵占桐城,眼看这批图书资料就要面临流失的危险,这时迎江寺方丈本僧(爱新觉罗氏满族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叔辈)在夜间带领数十个僧人划船把这批文史资料偷运回迎江寺,藏于振风塔第三层。抗战胜利后,省文史馆从塔中取出那批珍贵的文史资料时,发现居然完好无损。为此,当时国民政府还颁发了嘉奖令,称振风塔为“文献塔”。
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威廉·埃德加·盖洛在美国发行的《中国十八省府》一书曾有这样记载:“挂在屋檐的小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在阳光的照射下,地上显现出宝塔的阴影。此乃安庆的骄傲,以博得游人的微笑。”“安庆所引为自豪的,除了东城门,就是大宝塔了。自从南京的琉璃塔被毁之后,它无可辩驳地成为扬子江流域最好的一座宝塔。”
图4:振风塔门券
2010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专家研究发现,振风塔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塔基完好无损,几乎没有倾斜度。在同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关于建筑结构大会上,安庆振风塔代表我国古塔,被评为砖石塔科目中的最高水平。
塔券,是我收藏品中的一类,现藏有各类塔券上百张,有早期的塑料券、分券、角券、单色券、套券、纪念券、香花券……张张塔券,都是一件袖珍艺术品,一幅迷人的图画,一脉永恒的记忆。安庆振风塔门券有三张,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一枚是肆角小票型竖券,正面为单色振风塔图;另一枚是叁元横券,正面为彩色长江夕照振风塔图;第三枚是拾元竖券,彩色振风塔图;三枚门券背面均为迎江寺简介。近期还收藏了一枚国家邮政局2003年5月16日发行的《安庆振风塔》专用普通邮资封(编号:PF81),邮资图为“振风塔”,面值80分。有“安庆第一封”之称。
图5:《安庆振风塔》普通邮资封邮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