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记本非彼笔记本
名片上的王文辉是义乌一家广告公司老总,自家阁楼上的王文辉是个“笔记本狂”。
王文辉自小爱画画,四五年前开始收藏旧书,他的目标很明确:收有图画的书。一套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绘图唐史通俗演义》共10本,150元一本,他宝贝一样地买回来,因为里头画着骆宾王,他说这对义乌人来说有特殊意义。
不久,王文辉的注意力被旧书收藏中一个特殊的品类吸引:笔记本。此笔记本非联想、戴尔、惠普等公司生产的笔记本电脑,而是早时候许多人家,尤其是读书人家常有的那种开本较小的记事本,许多人拿它来写日记,也有人拿它做笔记。这种笔记本内页往往隔一段就有一张插画,王文辉最初看中的正是这些插画。
目前,王文辉有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时期的大约四五千册笔记本,堆放在他家的阁楼上。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插画,这些笔记本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革前的笔记本,封面颜色多样,书脊常写着“鸳鸯”、“牡丹”等字样,内页插画大多比较“好看”,比如生活、风景照或画,照片或画中的女性往往面色红润,神情愉快,充满活力,还有如历代画家作品、花卉图案、建设场景等。王文辉说,那个时代的画色彩沉着,往往还有凹凸,虽然精品不多,但艺术性比较强。他特别喜爱其中的“美术日记”,据说最多的一本有150张插图,比如古代名家名画、雕塑,如果愿意仔细研究,这些美术日记的插页,几乎就是美术知识普及本。
文革时的笔记本,封面多为红色,许多还有塑料封皮,插页内容多为领袖像或领袖语录。这一时期的笔记本如果保存完好,目前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本不等,总体上比文革前的笔记本更贵一些。
王文辉介绍笔记本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一本封面写着“鸳鸯”两字的笔记本内写着字,原来是当年曾经拥有它的主人写的日记。第一页:“一九六三年三月十七日。这本记事,已经购置了不少年头,一直想把自己一生中最愉快最欢乐最值得记载的生活片断记录在这上面,可是今天打开这本记事的第一眼,是看到了两年前不幸亡故的……”满满一页,记的都是亲情。翻到第二页:“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日。无意翻了第一页的记事,不觉整十年……”好家伙,薄薄两页纸,竟已过了十年,真让人叹流年易逝。再往下翻一页,笔记本的主人整齐而细心地画了一张地质年代表,难道它的主人,是一位学地理的先生?再往下,全是空白。
笔记本里常有旧主人的手迹,或日记,或工作笔记,从王文辉的收藏来看,很少有写满的,写了几页就被丢弃的更多见。王文辉说,如果能从这些记录里找到有价值的东西,那这本子肯定更值钱。
也有收藏无字笔记本的。王文辉的“师傅”,在义乌做生意的深圳颜先生就只收藏没有写过字而且有抬头的笔记本。没有抬头的、可以在商店里买到的笔记本,他坚决不要。在颜先生眼里,无字笔记本也有足够多的信息,等待人们去阅读。一本笔记本,是一个时代的证明,一个城市的片段。那拼接历史和影像的魅力,促使他30年来奔波于废品收购店、旧货市场和古玩市场间,最终在自家的车库里组建了一支7万多册的“笔记本队伍”。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冲击吉尼斯纪录,但一位80多岁的法国老人以更大的数量、更好的质量让他叹为观止,那个老人拥有11万册笔记本。
——2010年4月23日《浙中新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