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 何恃坚
东河是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文风颇盛,先人常常把耕读传家列为无形的祖宗遗产。在村东南水口处建造一座被视为村落门户和灵魂的文昌阁,不仅镇锁水口以利聚财,又寓寄祈富和文运昌盛。
当时的校舍是何氏宗祠,早年曾为香山小学,祠后是一条源于香山的后溪,蜿蜒而过汇入东边的湖中,溪上有座青石板的小石拱桥,过桥左右各有一棵三四人合围如虬龙盘绕的古樟树,繁枝茂叶覆盖着整个文昌阁及周边天然的草坪,桥西还有一口同样历史久远的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每当课间放学,人们探出头俯视湖面景色,或登上文昌阁远眺,湖水微波荡漾,田园风光宜人。如今这片古建筑景观已不复存在,幽雅的意境也无法品味,但记忆依然犹新。
查阅《南湖何氏总谱》中的《重建文武圣阁序》,此地原系关帝庙,乾隆初年(约1740年前)被大风吹毁。后二十余年,何存谐力主重建,约1765年建成,面貌比之前可观。文昌阁历近百年,遭动乱瞬间化为灰烬。劫后数十年,民穷财困,关帝庙基荒芜,杂草丛生。
据悉,清光绪二十六年,何韫堂出资宴请富绅,倡议改造关帝庙为文武圣阁,恳请大家捐款协助。不就便筹募到数百金,开始采购建材,寻觅良工巧匠,十二月十一开工,年过花甲的何韫堂因辛劳过度,竟一并而卒,妻儿为完成为竟事业,用尽捐款后垫上自家积蓄,前后建造了9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历九月十三竣工,当年为稀罕建筑的文昌阁拔地而起,远近为之传扬。
文昌阁由塔阁楼、裙楼、经堂和厢房等组成,砖木结构,主阁楼呈塔形,总高度为20米,分三层,每层面阔及高度逐层缩小,二、三层用木板铺设楼面,设小木梯登临,阁内原供奉着关帝、文昌君、观音等神像,外观四角玲珑,飞檐斗拱,琉璃铺盖,四面有外走廊相通,墙体以白色抹灰,描绘着青黑色的壁面和线条,棱角分明,气势恢宏,塔顶安放着一个巨大的金色琉璃歇顶葫芦,在阳光折射下闪闪发光,村民们称它为“金葫芦”。
听老人传言,文昌阁内三层高的四龙柱系从严州府买来,通过水路运到江湾,又从江湾转运到东河,因此正柱上楹联写着:“神灵遥对双峰峙,帝泽长随一水流。”更让人称奇的是,垂直的瓦片也不会下掉,十分牢固,因为每张瓦片在烧制时均放上一颗木棉籽,烧好后,木棉籽变成了小洞,全部用铁钉打桩,所以不管风力多大,也纹丝不动。
遗憾的是,1976年文昌阁被毁,周边的数棵古樟树全被砍伐,古桥和古井及何氏祠堂也相继被拆,原址上建了一幢两层的教学楼、操场和其他学校用房,村民们无不感到惋惜。但文脉相传,先祖尚文好武、倡学重贤的遗风,蕴育了一大批英才;历任广西平乐府副将、荣禄大夫的何士升,历任福建漳州府千总、台湾北路淡水千总的何震,早期共产党员何战白,留英昆虫学家何琦,著名歌唱家谭丽娟……
离文昌阁东北角不到百米处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白沙殿,每逢农历九月十三庙会,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到此祭拜一位造福于民的“白沙神圣”。
据传白沙老爷是卢文台化身。卢文台,幽州范阳人,汉时历官辅国大将军。后不居功、不受赏,率部三十六人,退隐辅仓,垦辟田畴,自食其力,治理白沙溪,修建了能灌溉二州三县八都之良田千万顷的三十六堰,使当地老百姓远离了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因此,受百姓尊敬,被称为“白沙老爷”。为祈耕牲茁壮,五谷丰登,东河先祖也为其造殿宇、塑全身,并于正月初九供大烛于白沙神圣殿,希望“白沙老爷”也来庇佑东河这一方水土。
文昌阁既是一个具体建筑,也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人文昌盛的物化标志。随着文昌阁遗址上的东河中心小学的调整搬迁,村民对重建文昌阁等古建筑群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一幅内含恢复当年盛景的文昌阁、经堂、白沙殿、何氏宗祠等恢宏画卷已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最具个性的建筑景观,成为一处涵养村民素质的会客厅,一张村史民风、人文历史展示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