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洪生的诗茶之路
邵诚民
我对苏洪生的认识,缘于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茶诗《观茶树发芽》,在诗中,作为高级农艺师诗人的苏洪生这样充满深情地写道:
观茶树发芽
如观九峰山上的春天
静如少女
动如雄狮
茶芽,爆出的时候
很小,小如谷粒
留树上成为树体的一部分
采下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磨炼
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七件事之一
真是神乎其神
茶芽,一个个嫩得很弱
可一片望去
你会觉得惊心动魄
茶芽,一个个鲜得很脆
品尝她时
你会觉得意味深长
茶芽,茶园的主题
也是茶农劳作的命题
通过观察茶芽
我悟出一个道理
大有大的力量
小有小的精神
通过观茶树发芽
人会淳朴起来
人会坦然起来
人会纯真起来
透过这首读来朗朗上口、朴素无华又富有音乐美的诗歌,使我对茶以及茶的生长,特别是对苏洪生数十年来对茶艺的奉献和艰辛付出由衷生出一种深深的敬意。
在一次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中,午饭后我们边走边聊,苏洪生对我谈起他的那段不凡历程。
1.苏洪生1956年7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雅苏村,他的出生给这个普通的农家增添了少有的喜庆。父亲每次从农田回来都要抱抱亲亲,从父亲那火热的眼神中可以捕捉到对儿子的深切期待,苏洪生说时目光闪闪地道。是呀,此时苏洪生的父亲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儿子会成为一名首席茶叶专家,成为共和国的高级农艺师。可是,要成为一名农艺师,也就意味着要走一段艰辛拼搏的路。苏洪生是个不甘落后的人,从读书起,他都是老师和学生眼中的优等生。可是,当年“家庭出身不符三代贫农”要求的规定,却无情地挡住了他进入高中学堂求知的脚步。那天,他一脸灰暗地回到家,父母亲安慰说,老天总有开眼的时候,读不上,和我们到田里先做做,等有机会再去读!
此时的苏洪生从父亲那一脸沧桑、但却充满期待、乐观的目光中找到了慰藉,反过来,他倒安慰起父亲说,人生之路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我的。
此时,父亲一把抱住儿子,目光中泪花涌动,哽咽道:爸知道,是呀,我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一年后,春风终于吹到了苏洪生身上。1972年,在全国高校不需要文化考试的招生长达六年之后,高校尝试实行“推荐加文化考试”的招生方法,由此,初高中升学制度的变革也随之推出,苏洪生的面前突然升起了金色的太阳!苏洪生获此喜讯即刻赴考,笔试加政审,连获优等,他如愿以偿考入金华县让长中学。由于他学业优秀,校领导把班级团支部书记的重担放到了他身上。高中毕业后,他回到了雅苏村当了半年多的代课老师。时间不长,他又弃教当上了村里的推土机机手,开着当年火红一时的东方红,负责改造溪滩地,由于他工作出色,临江公社又抽调他去当开发黄土丘陵的推土机手,一直开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那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他从广播里听到这一喜讯,即刻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非常高兴,就鼓励说,儿啊,这机会来了,你可不能错过呢!看父亲这样支持自己,苏洪生更加坚定了去赴考。当年正好让长中学也在征召学习好的学生回校参加复习班。苏洪生连续奋战二月余,一举成为当年570万考生中的幸运者。要知道,这可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当时,苏洪生的第一志愿是杭州无线电学校,第二志愿是金华农校,随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金华农校。当问他当年为何选择茶叶专业时,苏洪生说,我选择茶叶专业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很朴实,因为父亲爱喝茶。当时,除了四个下放知青外,全公社只有我一个回乡知青考上。
2.谈到此,苏洪生对我笑笑说,其实,在读茶叶专业前,平时我也很难喝到茶。那时的茶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一般人家喝不上茶。再说当时茶叶比猪肉贵,猪肉0.66元一斤,可好点的烘青毛茶通常要2.35元一斤。说到此,苏洪生叹了口气说,有件事不妨说给你听听,有时我父亲会把泡过的茶叶叫我母亲在烧饭锅里再重新炒干,然后过几天拿出来再泡着喝。我趁父亲不注意时,偷偷喝了几口,有一点谈谈的霉干菜味道。我父亲爱喝茶,对于茶,他有许多奇思妙想。有一次,父亲让我把母亲买来的苹果放到茶叶里,让茶叶染上果甜后,那泡出来的茶果然不同往常,好喝。后来我父亲养了几盆茉莉花,然后他把茶叶和茉莉花混合在一起泡茶喝,那股花香怡人至今难忘。由此,我之所以选择茶叶专业,也是由于父亲对我的启蒙和熏染。八十年代时,金华就是中国四大花茶产地之一,当时的金华茶厂曾经名震天下,厂址先后设在祝丰亭、东市街等处。
从事茶叶工作后,我了解到,因为北方人有无花不喝茶的习惯,加上北方的水质都比较差,花茶能够冲淡水中的异味。另外,北方人又普遍喜欢肉食,饭后喝点花茶对消化有补益。因此,花茶很受北方人的喜爱。
当我问及制作花茶的工艺时,苏洪生朝远处一片绿树丛中正在跳跃歌唱的小鸟看了一眼笑说,是呀,那花茶的工艺制作有一番讲究,那是把茶叶和茉莉花或者白兰花混合好,一天后再把两样花筛出,将茶叶烘干,如此要反复多次叫窨花。这样做可以使茶叶吸收了花的香气,泡开后才有花香和茶香。这种工艺源自我们金华,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我们这边已很少有人种茉莉花了。因为怕在冬天冻死。现在的茉莉花大多都产自广西,那边的水田是连片种着茉莉花、盛开时花香阵阵,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很是好看。
3.作为一名茶叶工作者,苏洪生始终以一颗炽热的心追求茶艺事业,数十年来,他专职于茶树种植,名优茶制作,有机茶及基础理论等方面的探索,由于他的出色业绩,如今他已成为茶农们所敬佩和喜爱的行家里手。此时,他笑呵呵地告诉我,从学校一毕业,我就来到了金华县雅畈区公所,想不到,这一干就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我时常要背着行李和生活用品进山区,每次去短则几天,长则大半个月。苦虽苦点,但苦中也有乐。而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托尔斯泰说的,“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苏洪生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觉得自己所学是茶叶专业,就要把所学到的茶叶知识用于茶农。为此,他不仅要帮助茶农引进新品种,防治病虫害,而且还要维修茶叶机械。
4.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苏洪生的努力下,在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作上业绩斐然,2007年、2009年婺城区前后两次被评为全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令人可喜的是,婺城区有机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面积最多年份曾达到11158亩,全区98%的名优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名列金华市前列。2009年婺城区还被评为全省茶树良种化工作先进县。令人称道的是,婺城区机采面积、修剪机、采茶机等拥有量也名列金华市第一。2010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授予婺城区“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婺州举岩“中华文化名茶”称号。
谈到“婺州举岩”,苏洪生颇为动情地说,1980年2月我刚参加工作就和另两位茶人开始复原婺州举岩的制作工艺。当时,我根据毛文锡《茶谱》的记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及甘芳,煎如碧乳也。”对此,我对婺州举岩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来翻看资料,明朝李晔在《紫桃轩杂缀》中又有记载说,“金华仙洞与闽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詹景凤又说,“四方名茶,金华之洞山。”由此,婺州举岩是原产在金华北山。苏洪生和他的举岩贡茶研制小组根据这些记载,大胆开拓,历经艰辛。说到此,苏洪生朝我笑笑说,当时,试制“婺州举岩”经常日以继夜,白天采茶,晚上试制,有时连续几晚不合眼,因为茶树鲜叶不及时加工要劣变,如这样就不能制作成高档茶了。而为了制成高档茶,苏洪生总是要参与其中,那一阵他的手掌都被300多度的铁锅磨烫脱皮了。苏洪生说,那炒茶温度低于300度那茶炒出来就不好,如高于350度又要炒焦了,最佳状态就是320度左右,但要把握好这一炉温技艺,没有数十年的磨练,是很难做到的。说到这,苏洪生说,制茶那阵,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晚上睡觉,那时,他们都睡在农户家中,白天忙累了一天,收工回来,一上床就想睡去,可那跳蚤却咬得他苦不堪言,无法入睡。他好几次被跳蚤咬得起床,走到外边。此时,山村的夜也不宁静,不时有狗吠声和各种鸟叫声从远处传来。望了一阵茫茫星空,只好又走了回来,倒在床上,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他还是进入了梦乡。苦尽甘来,在苏洪生等人的努力下,婺州举岩这朵茶中奇葩终于得以重生。第二年,婺州举岩以其外形挺直、绿翠显毫,香味清鲜,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成朵,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荣获一类名茶称号,之后又三次蝉联一类名茶奖。2002年,婺州举岩在中国名茶精品博览会上更上一层楼,荣登金奖桂冠。2008年6月婺州举岩作为绿茶传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茶叶行业绿茶类制作技艺首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之际,婺州举岩作为中国和希腊友谊的纽带,被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珍藏。同年5月,婺州举岩经商务部核准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010年世博会前夕,婺州举岩在获得上海市特色茶这一荣誉后,又成功进驻世博园,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茶品。2011年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谈到此,苏洪生抬眼朝蔚蓝色天边的几朵浮动的云朵看了看,然后朝我憨厚地眨动着沉思的眼神笑说,其实这“婺州举岩”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哦,那你快说来听听!我好奇地催促道。此时,苏洪生优雅地推了下鼻梁上的淡银色近视镜说,此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当时跟随朱元璋征战有两员大将,一位叫常遇春,另一位叫胡大海。传说有一次北山的鹿田村进行举石比武,这两员大将比武时都举起了那块巨石,一时难分伯仲。举好巨石,两人大汗淋漓,口渴难忍,这时,站在旁边观武的一位老伯见状跑到他住的竹棚里拿来两碗冒着馨香的茶水,一喝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连夸“好茶、好茶也!”那老伯摸着白胡须哈哈直乐说,那可是“婺州举岩”呢,岂有不好喝之理哉!自那后,“婺州举岩”因此名扬天下。后传入宫中,成为专供皇家的贡品。由此,“婺州举岩”和“金华火腿”齐名,成为了婺州的一张金色名片而声名远播......
5.罗素说得好,“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数十年来,苏洪生以他卓越的才干和甘于吃苦拼搏的过人精神,为他所热爱的茶业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作为金华县第四批拔尖人才,婺城区第一批拔尖人才的他,自1980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开展了有机茶、机械化采茶、茶树新品种、名茶创制、名优茶机械化制作等技术的研究、转化、改进和推广等工作。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他先后取得省(部)级、市级、区级等各类农业科技奖数十项。其中《浙江省机械化采茶综合技术示范》、《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推广应用》项目于1992年、1999年分获农业部农业丰收二、三等奖;另外,《春雨一号春雨二号茶树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于2012年8月荣获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11月荣获金华市科学技术二等奖。除此之外,在工作之余,他还挑灯夜战,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5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再者,还发表科普文章150多篇。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高级农艺师的苏洪生,不仅在他所钟爱的茶业事业上出类拔萃,而且他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凡的表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踏入文坛,1981年《关于白云》选入北方文艺出版社《新抒情诗选》,1992年《土地》选入香港文学报《中外当代诗选》,1994年《树的四季》选入武汉出版社《青年诗历》,2004年《金华名牌》(组诗)选入北方文艺出版社《诗世界》,2005年《爱,在流浪中闪光》选入中国文史出版社《当代诗歌散文精选》等,另外,在《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还有《黑茶,从一个美丽的错误开始》近20篇散文在《茶博览》等杂志发表,有20多首诗作获创作奖。在1991年中国诗星评选中被授予“中国诗星”称号。
如今已退休的苏洪生,仍不时要到山区为茶农们排忧解难,他笑呵呵地对我说,我对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爱。正如他在《醒来吧,茶山》一诗中这样写道:
醒来吧,茶山
快用绿色的云雾擦擦眼睛
迎接映山红的歌声
醒来吧,茶山
快用雷的脚步去追逐风
追逐采茶姑娘挂在嘴边上的柔情
醒来吧,茶山
蛇的冬眠已经躲进百年的梦中
布谷鸟随太阳从草叶后面
探出头来
唤醒黎明
...... ......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洪生对茶的那种强烈情感,素朴的寄托和对美好明天的祝福。苏洪生说,我这辈子和茶结下了缘分,离不开它了。我曾经写过一首茶叶和水的哲理诗,其中有两句:“水是茶叶的翅膀,水让一片茶叶获得飞翔,茶叶是水的灵魂,茶叶让一滴水内心盈满光彩”。我一辈子愿意做让茶叶获得飞翔的那一滴水。
此时,暮色已开始笼罩着城市,远处的林带已渐渐变成模糊的一片,唯有夕阳从远处闪烁着七彩的落日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