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聚贤湖清门
●王曙光 翁本忠
湖清门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一角 (郑运福摄于1982年夏)
(郑运福摄于1982年)
(郑运福摄于1982年)
湖清门是义乌老县城西北部的一座旧城门。
义乌古代有城门而无城垣。旧县志载:北宋大观三年(1109)设四门:“东曰东阳,南曰绣川,西曰金华,北曰会稽”。取名都用所向地名。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修,门上建亭。南宋以后,江南经济有所发展,义乌县的对外交往随之多了起来,一邑四门,进出自然不便。
明代义乌因无城垣屡受倭寇侵扰,邑民深受其害,而呼声甚紧。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曹司贤始用石料修筑门楼,颇如城门之制,便于守望。崇祯十一年(1638),知县熊人霖任职后便重建了七座城门(朝阳门、卿云门、文明门、迎恩门、湖清门、通惠门、拱辰门)和城楼,又写了七首城门诗(为《七门诗》)。到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有城门七,各有城楼。明义乌知县熊人霖的《湖清门》曰:
西北高楼雄古都,
远吞云影入平湖。
人夸草木明如锦,
我识山川聚可图。
鲁颂释丁天作泮,
越谣跋巳木传觚。
却缘婺女金针妙,
绣谱难将巧手摹。
熊人霖当时所描绘的湖清门胜景,非能工巧匠所能描摹。它留下了高楼雄峙、倒映平湖的景色,曾为“古都”的沧桑陈迹。
义乌旧城西北部,古代是湖水迂曲、湖面广袤的绣川湖。湖清门面对绣川湖,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它的旧址在朱店街北端,义乌交通局东北与新马路交接部。工人西路建成后,这里造了房子。昔日出湖清门是通往前洪、万村等地的古道。
回望义乌古城的历史:湖清门西部,近代形成一块高出湖面的平地。1927年,此地建了县立民众教育馆,并入民国初年成立的县立通俗图书馆和县立通俗讲演所。讲演所只有一个专职人员,经常携带大喇叭留声机到城内茶馆酒店放唱,吸引听众,然后对众演讲。讲的内容以“打倒列强”、“禁烟禁赌”、新闻时事和政府法令等为主。抗日战争前期,民众教育馆宣传抗日救亡、杀敌御侮很是活跃。义乌沦为敌占区时停办,抗战胜利恢复,却形同虚设。
新中国成立后,民众教育馆改建为县文化馆,兴办民众冬学,改造旧艺人,接着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推动县委中心工作。后又分出图书馆和博物馆。湖清门旧址建了古籍藏书楼和“三馆”职工宿舍楼。1981年,“三馆”迁至大安寺塔旁边湖心桥新址。古籍藏书楼,则在上世纪90年代市图书馆在南门街建新馆后才迁出。
诵读熊人霖的诗作《湖清门》,觉得它朴实无华,尤其第五句“鲁颂释丁天作泮”,喻示能看见建于南宋的学宫孔庙,赞美其是环境优美的学习胜地,兼指湖清门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湖清门内确实出过英才,明代正德年间的进士李鹤鸣就是湖清门人。他是明代嘉靖皇帝的老师,又被称为顾问,两人关系极好,任职期间勤于政事,不避权贵,曾升任大理事右丞,后因不容于时,辞职回家。告别时,嘉靖亲自送至午门,并答应给其在家乡仿照一座宫殿。湖清门的李大宗祠就是纪念他的。湖清门还有一位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曾任知府的“湖清门陈”的陈姓人陈熙晋,在义乌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湖清门南的湖清门街,因湖清门而得名。它南起县前街与朱店街交接,自县前街至义乌服装厂段,约50米;北接新马路,全长220米,宽8米。1982年地名调整时将湖清门街并入朱店街,即朱店街1—70号门牌的地段。民国时期湖清门街增加了店铺作坊,经销中小学教科书和文艺书籍的大成书店也在这条街上。湖清门姓李祠堂廿四间内曾初设义乌贫民习艺所。该所创办于1913年,由留日乡贤牵头,设有石印等10多个工种,凡贫民均可进所学艺,后移至高堪头的黄大宗祠,至1924年7月停办,历经11个春秋,义乌第一张报纸《稠州周报》就是贫民习艺所承印的。1949年后,湖清门街还设稠城粮管所、信用社、城阳供销社百货店、五金店和农具店,曾盛行一时。
社会发展过程中,湖清门担任过多种不同的角色。1954年,义乌开始经营公路客运,那时只通东阳与浦江,故设客运站于义东路,称东站。1959年,客运路线增加,在湖清门文化馆北部建了稠城站。1979年,车站路南今义乌剧院对面建成义乌客运西站,东西两站同时营运。后稠城站撤销,改建为交通局。
义乌旧县城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经济中心。除了街面上的店铺作坊,还有四乡农民和小商小贩利用空旷土地作场地定期摆摊经营的集市贸易的古代“墟市”。义乌人称这种市集为“市”或“市口”。民国时期摊贩渐次增多,城内的集市场地太小难以容纳,发展到沿街摆设。集市日期人们习惯称“市日”。旧城的市日古代是农历逢三、六、九日,与佛堂的一、四、七日和苏溪的二、五、八日叉开。抗战胜利后,商品交流频率增快,佛堂把集市日期改为农历逢单,即一、三、五、七、九日之后,县城相应改为农历逢双,即二、四、六、八、十日。沿街摆摊的市场也作了专业分工,湖清门街成为“山货市场”。
所谓山货,是指用竹木等材料做的农具和用具,如菜篮、扫帚、畚箕、砧板、锅盖、锄耙、犁轭等等。这类山货店后来改称杂货店,农民还是习惯称为山货店,连第一、二代的小商品市场也称为“山货市场”。
老义乌人会清晰记得,被禁锢多年的义乌敲糖帮,为了生存大胆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鸡毛换糖和小商品贸易之路。1979年初,廿三里、福田两地的十几副货郎担在县前街歇担设摊,出售小玩具和针头线脑等小百货以及家庭工副业产品。廿三里、稠城集市上出现了自发性、季节性小商品交易。至下半年,设摊糖担增至100多副。次年秋,县前街市场移地北门街,经营者迅速增加,米筛摊、门板摊、钢丝床摊也相继出现。
1982年8月25日,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强小百货商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正式认可稠城小百货市场于9月5日开业。地址设在湖清门,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
当年这里摊位增至705个,小商贩800多人,多时购销人数近万,继而向新马路北段延伸,占地达4252平方米。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惊人发展速度,拉开了义乌经济高速发展的序幕,以其特有的崭新态势,举世瞩目。
198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兴商建县”的战略决策,把市场建设摆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确立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同年年底,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在新马路北端太祖田畈正式落成开业,湖清门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内2000个摊位,随之迁入营业,从此改变了以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状况。但湖清门街上仍保留修理钟表拉链、配钥匙、刻图章等以修理为主的常年摊位,成了修理业专业街,多的时候有100多个摊位。街面上除了原有的粮管所、信用社、供销社的门市部以外,又多了几家白铁工艺铺和小吃店。
时光荏苒,随着建设浙江中部现代化中等城市号角的吹响,义乌适时进行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们或许早已忘记湖清门到底走过了多少岁月,但它已经完成了人类手工生产时代以“城”表示县治形象的历史使命。
改造后的湖清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商业步行街,高档的商品和品牌琳琅满目,街道形象大大提升。新建筑群将再现熊人霖所题《湖清门》诗中首句“西北高楼雄古都”的景象。“我识山川聚可图”——— 正是义乌山水钟灵毓秀、宏图可待的豪言预识。
(湖清门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相关文字资料,参照了义乌市
志编辑部编撰的《见证 义乌市场三十年》——— 笔者注)
——来源: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义乌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