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乌伤赤子:雪峰,雪峰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5  已读:1723 次  文章来源:

 

乌伤赤子:雪峰,雪峰

 

王曙光

 

每天晨练,总爱去义乌雪峰公园走走,看看神形兼备的冯雪峰石刻像,看看悠然伫立的“湖畔”亭,看看人工湖旁两侧的雪峰生前创作的一些诗、寓言和手稿刻印,它能让我切身感受到义乌著名文人冯雪峰的风采。

640.webp.jpg

冯雪峰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是义乌人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人物。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沿着公园这条小路走,便会清晰地仰望到“湖畔”亭。

640.webp (13).jpg


640.webp (1).jpg

义乌园林专家赵华伟的解释是:该亭取名“湖畔”的缘由,一是冯雪峰曾有个笔名叫湖畔,二是1921年他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读书,与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成立湖畔诗社,出版诗和集《湖畔》,湖畔诗社成为了中国湖畔四大诗派。

而看见雪峰公园的“湖畔”亭,我自然想起冯雪峰故里——赤岸神坛村的“必胜亭”,以及雪峰故居,还有在他生前掩埋过自己创作长征手稿的地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坳。

640.webp (2).jpg

记得,1983年5月底,冯雪峰生前好友丁玲等一批著名作家,来到义乌参加首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还风尘仆仆赶往神坛村。走在留下过雪峰足迹的泥泞小道上,看到通往村口的“必胜亭”,丁玲充满深情的话音,至今让我们参加学术讨论会的同志深深感动着。

640.webp (3).jpg

冯雪峰是一位诗人,一位作家,他更是一位战士,一位党的坚定追随者。他一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延安,在上海,在上饶集中营……他与毛泽东彻夜长谈,与鲁迅并肩作战,与难友巧斗敌顽,其刚强坚韧的精神一直被人所传颂。

作为我党唯一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作家,冯雪峰曾三次回到故乡赤岸神坛村,访贫问苦,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主义信念,“同心会”、“必胜亭”、“试鸣社”、《卢代之死》……他把钢铁般的意志,烈火般的感情,永远地留给了故乡的人们。

2003年3月17日上午,冯雪峰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故乡重新安葬。他的墓碑碑名由朱镕基题写,安葬仪式十分简朴:没有悼词,没有音乐,只有数不清冒雨赶来凭吊的人们久久的默哀和唏嘘的悲泣声。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当日,我便默默地写了《青山作伴慰忠魂》一文,记叙下冯雪峰骨灰返乡安葬感人的一幕。此文后被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冯雪峰纪念集》,又评上了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铜奖。

640.webp (6).jpg

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岁月悄悄流逝。但是,3月17日平凡的两小时,却因冯雪峰这位不平凡人物的骨灰重新安葬而引人注目。这天,他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回到了离别48载的故乡神坛。”

历史永远记住2003年的9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为冯雪峰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发来贺词,对雪峰的一生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功臣,也是浙江人民的骄傲”。

这年的4月3日,冯雪峰墓碑在义乌揭幕,市领导和冯雪峰亲属近百人参加揭幕仪式。这是雪峰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项,人们默默站在冯雪峰墓碑前凭吊他,鲜花、哀思簇拥着一尊永远的雕塑。翌日,我写的消息见诸《文汇报》《文学报》《浙江日报》等。

640.webp (7).jpg

640.webp (9).jpg

这么多年来,冯雪峰的品格和精神,一直感动、鼓励着我,从事着自己挚爱的新闻工作。我陆陆续续地参与采访雪峰的一些纪念活动,还采访过冯雪峰的儿子冯夏熊。正如冯夏熊所言,父亲最使人们心倾神往的,是他特立独行的个性。他有鲁迅所说的“浙东人的老脾气”、“硬气”。

640.webp (10).jpg


640.webp (11).jpg


是的,在我心目中,冯雪峰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诗人。绿原先生曾以“炽热,纯青,肃穆,高洁”,来概括雪峰的诗风。在穿越了几十个年轮之后,像发出圣洁美丽光泽的雪山一样,雪峰以他特有的人格力量、生命光华和精神感召力,仍然磁石般地吸引着我们晚辈,其人性和诗性的异彩,依然辉耀着愿意追随他的足迹前行的后来者。

640.webp (12).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