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王曙光:故乡,我的绣湖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6  已读:2721 次  文章来源:

故乡,我的绣湖

 

王曙光

 

看了以上照片,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义乌城市标志性景观——绣湖公园和大安寺塔,它由本地摄影家所摄。

绣湖之于义乌,相当于西湖之于杭州。四周商场林立,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偌大的绣湖广场人头攒动,而大安寺塔默默伫立于绣湖畔。来到塔下,我蓦然觉得,湖畔的这座古塔展现了一道与国际商贸城市相映美的历史韵味。

这就是大安寺塔从不同侧面拍摄的镜头。瞧,这座六面五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残高约23.42米,塔座直径为6.82米,用石板叠成台阶式,塔身底层内径2.9米,每层均有腰檐和平座,扶壁栱施重栱。

据古籍记载:“其中设梯以通上下层各有门,外列阑干,可凭可眺,遇岁时必然烧蜡炬。”塔飞檐翘角,檐角上挂有铜铃,风掠过,叮当有声。塔砖模印有“庚寅岁建”、“孝妻王氏建追荐故夫”等阳文楷书铭文,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判断该塔修建年代提供了依据。

一些“老义乌人”告诉我,大安寺塔原处绣湖柳洲,在湖心小岛上,因大安教寺而名。绣湖宋时已有,旧时称绣川,湖景佳丽,宋元时期即为游赏之地,文人骚客留下诸多吟咏诗句。宋时有“廿四景”,元明有“绣湖八景”,其中“烟寺晓钟”和“柳洲画舫”即为八景之二。

绣湖水面浩渺,群峰环列,云霄掩映,明初宋濂《重浚绣川湖记》及万历《义乌县志》称“周围九里三十步”,至清嘉庆时仍有湖面1300亩。至民国后,因围垦、淤塞、填湖建筑等原因,湖面渐趋缩小。

2103_5703132011437781232ef24772032.jpg

在走访中,义乌市城建档案馆为我提供了一张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绣湖雪景》馆藏品,画面上的绣湖波光粼粼。湖畔的大安寺塔矗立于抗日纪念碑、中山纪念厅、义乌商会、义乌中学等地址之间,醒目地闯入我的视野。

而由市文化部门向我展示的大安寺塔图片,分别摄于不同年代。岁月流转,年代不同,千年古塔周边环境已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

“大安寺塔系义乌市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塔。”义乌市文物办主任黄美燕曾对我说,无论该塔的真实年龄最后定论是847岁还是907岁,但它已是古老义乌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闪耀着义乌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智慧力。

1e30e924b899a9011271d1711d950a7b0208f535[1].jpg

记得,10多年前,义乌市政府对绣湖实施全面改造,兴建了绣湖公园,伫立的古塔默默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

湖塔相连,景色相衬,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描写大安寺塔的美丽诗篇。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讴歌时代和人民,极大地丰富了美丽绣湖、千年古塔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

在绣湖广场入口处,只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的“绣湖广场”牌匾熠熠生辉,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李铎、周慧珺题写的“绣湖”、“绣湖公园”十分醒目。“千年风物织染就波光塔影,万种情怀点妆些春韵秋声”、“登楼古趣多不必名贤留典故,环水生机满何须笔墨写丹青”、“湖畔莺花桥上月,楼头烟雨柳边舟”……一幅幅清新隽永的楹联,似三月的春风习习吹拂。这些放歌义乌、赞美家乡的诗句,诗情画意,气势恢宏,内涵深刻,刻印下新的义乌历史记忆,真实反映了开放、包容、和谐的义乌新貌。

据说,义乌市园林部门当年向全社会征集公园和古塔建筑的楹联、匾额,广大市民反响强烈,不少颇具雅兴的学者、教师、职员、农民苦思冥想,埋首撰写诗文美句,投稿者十分踊跃,500余条楹联、匾额方案让主办方欣喜不已。

回望历史,对义乌的稠山绣水、烟寺花岛、双林古刹……文人书写下不少诵咏胜景的诗文。元代史官黄溍、金涓、明代王袆分别写下《晓行湖上》、《绣湖八月》、《绣湖》等佳作名句。为此,市园林部门特齐召各界专家和文化名人,在毗邻大安寺塔的华川书舍内,由国内几十位书法名家雕刻书写“绣湖诗词碑帖”,内容涵盖明宋濂所撰的《华川书舍记》、描写“绣湖八景”和元明清历代以绣湖、大安寺塔为主题的诗词、及清嘉庆义乌县志中的绣湖全图,其书法浩大,气势恢宏,令观者拍手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市现代诗人东方涛所作的《咏绣湖》:“一泓碧水照稠州,树隐琼阁翠欲流,古塔巍然多灵气,风光独占义阳楼”,受到毛主席生前秘书时元弟先生、著名艺术评论家郑竹三先生的一致好评,时任省委副书记、知名书画家梁平波在杭州听了也大为赞赏:“诗句平实,描述得当,不简单!”

大安寺塔,在义乌已成为历代人们邀祥纳福、凝文聚气、钟灵毓秀的神圣古塔。

据历史文献记载,建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的大安寺塔,重修于乾道六年(1170),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修缮。上世纪80年代,该塔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6年,市勘察测绘院对古塔进行勘测,结果发现此塔向西北倾斜0.345米,倾角约0.8°。为保护古塔,市文化部门向社会筹资30万元,对古塔进行保护性维修,加固了塔基,修缮塔身,加盖了塔顶。

2004年,市文物部门委托省古建筑研究设计院设计大安寺塔修建方案,并于次年邀请到国内知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来义乌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专家认为按宋塔形制修复大安寺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保护古塔。

“若不是保护得当,这座塔可能早已‘伤痕累累’。”义乌市文物部门的同志说,2010年8月,大安寺塔又进行了一次为期4个月的全面“检修”:补齐缺失构件,对后期改动和添加的构件作复原和清理等,同时依据历史原貌,对门龛、门洞予以修整,等等。

有关专家认为,大安寺塔,是义乌悠久历史的缩影和见证,紧紧维系着义乌精神。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座古塔,它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它已被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乡,我的绣湖,我爱你!

               图片提供:金福根、金必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