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返回 > 网站首页

《风物中国志——佛堂》序:千商万贾一佛堂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3  已读:707 次  文章来源:

《风物中国志——佛堂》正式出版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佛堂》,2017年03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婷主编,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4011920。

内容简介:佛堂古镇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佛堂》一书通过“地”“道”“风”“物”四个板块的逻辑,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佛堂镇的文化、地理、民俗、美食等内容,面向热爱地理文化的旅行者等人群,图文并茂。

 25064091-1_w_9.jpg


序:千商万贾一佛堂

 

武雅斌

 

缘深缘浅,这些年也到过江南不少地方,但很少有古镇如佛堂,给我留下如许 蓬勃的印象。

作为乌伤南之重镇,佛堂素有“千年古镇、百年商埠”之称。旧时的佛堂,凭 借便捷的义乌江水上交通运输,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佛堂,因这里坐落的双林禅寺而得名。双林寺是“弥勒化身”傅大士的祖庭。 大士以“道冠儒履释袈裟”的风骨,和会儒释道,首倡“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 法为中心”三家圆弘,不仅开中国禅之宗风,更为百年来义乌商人的成功做了遥远 的注脚,即圆通、包容,也是“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之当代义乌精神 的发端。

佛堂,可谓因佛得名,临水兴起,缘商而盛。

在这里,江南小镇该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茶楼酒肆,书院戏台,乃至钱庄当铺......独不见名门望族、鸿商巨贾和儒风大家的踪迹。那么, 古镇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又缘于何方呢?

义乌江位于佛堂镇的西北侧。便捷的水运交通,加之义乌江流域富庶的农业带, 促使各路商贾聚集于此。凭借义乌江与外埠通航之便,招财进宝。在一切尚赖人力 的年月,有水,便有了财路。

据嘉庆《义乌县志》载,佛堂“南负云黄,北临大溪,跨以浮桥,船只泊岸如蚁附”。 加之古人“东西水栅市声闹,小镇千家抱水圆”的吟咏,《清明上河图》里描摹的 物阜民丰、市井辐辏的商埠景象,便活生生地从江边的盐埠头铺陈开来。一俟集市, 万善桥头挤满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各路商贩,蚱蜢船里满载着五花八门的南货 北品。当然,街角巷尾一定少不了借机偷偷溜出来的少男少女,众里寻她,回眸三笑。

去过的其他古镇不少,印象中多似标本——骨架还在,精魂却早散尽。街巷里不是空巢守望的老弱妇孺,就是探头探脑的杂色游客。铺面多为专迎观光客的食肆、 酒吧和贱卖千篇一律旅游纪念品或时髦玩意儿的小店。当然,还少不了雨后春笋般 的大小民宿,招牌漫天满地,把观者生生从历史的原生态拽回干枯的现实。

而佛堂,却似活化石。青砖黛瓦,不失优雅;老街深深,道情声声;商埠码头, 江畔书榭;义乌青甜蜜飘香,百子灯流光溢彩......快义乌,慢佛堂。红尘中的禅意 栖居,到底是谁惊艳了谁的时光,又是谁温柔了谁的岁月?

初到佛堂古镇,恰似哈利·波特撞入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无意间,发现了连接新旧两个世界的时光榫口。

佛堂老街,就是古镇商业文明的集中体现,这是一条有着 300 多年历史的商贸 老街,总长 2000 余米,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等组成,至今 仍然店铺林立。浙江省最早的商会便诞生于佛堂老街的一条副街——商会街。

街上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或民国初年所建,那些白墙青瓦的古建筑以及雕刻精 美的牛腿彰显着当年的风貌。

古镇的居民不单单是在经营生意,更像是经营着古镇的慢生活。他们脚步不急 不匆,闲适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老街上的店铺所贩卖的是寻常人家日常所用的物品, 街头巷尾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意味。

远近闻名的佛堂烤包店,只在老街把角处设一小小开间。如果没有热气腾腾的 蒸笼做招牌,你百分百要错过这道遐迩皆知的义乌名吃。酒肆里最好的位置,端坐 的定是常年的熟客。任你是何方神圣,人家照旧喝着早已温好的店家自酿红曲酒, 念叨着你听不懂的义乌十八腔。

颇具革命范儿的新华剧院风雨飘摇后依然矗立在老街中街的转折处,固守着农 历单日逢集开放的老例。曲目的设置上,单田芳加周立波风格的义乌道情和八婺花鼓,日复一日地变换上演,丝毫没有讨好外人的意思。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述说了千百遍,仍是那般温婉曲折,最断人肠。不消说,本地听客自然占绝大多数, 个把冒失闯进来蹭听的外来客,也不会让谁多瞥上一眼,仿佛他们压根儿就不曾存 在过。

义乌人,无论在哪里发了大财,婚丧嫁娶也定要回到佛堂老街,置办齐所有的 家伙什儿。老丈人不忘给第一次上门的女婿穿一串乾隆通宝,叮嘱后生,坐店行商 要恪守外圆内方,不失规矩。同村的姐妹则会捧上取意多子的五彩花生,还有寓涵 甜美的喜庆红糖,唱一句“落花生配砂糖,大小娘配新郎”,尽情笑闹一番。

逢年过节,当然少不了一副墨香盈盈的喜联。藏头、回文已算不得什么新鲜把戏, 走向国际化的新义乌人哪怕要讨一副中英文押韵的对子,在阅尽沧桑的老书匠这里, 也不算多么刁钻的要求。

老街上的店铺几乎没得旅游纪念品可买,开店的掌柜亦无甚鼓噪推销的心思。 平日里,你可以摩挲下铜器店里修理好的锅碗瓢盆,或细听经过改良的弹棉车嘭嘭 作响。实在百无聊赖,哪怕只是呆坐在大樟树下老市基的茶馆里,边品茗边眺望江 岸捣衣涤裳的少妇,或游走于院墙斑驳的深巷老宅,不经意抬头,瞥见无一不工的 美人靠旁一闪而过的倩影,也定会心生欢喜。

这般场景于他处已不多见,不是刻意营造为游人做摆设,则更属稀有。只因佛堂, 多见子承父业,香火相继,仿若岁月册页中的老照片,人不知换了多少茬,身后的 景致却大抵未改。不仅适宜怀旧,更可憧憬未来。

中国县级市中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中国首个 AAAA 级购 物旅游区、中国大陆六大强县()之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一项项荣誉为义乌所获得。义乌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意识,这种意识和他们的传统分不开。如果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可以泛化为文化的话,义乌人很愿意强调他 们“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甚至更愿意被人称为征战商场 的“新义乌兵”。毫无疑问,义乌传统的商业文化精神对其市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 作用。

可以说,从古代存留到今天的佛堂古镇的商埠文明,便是义乌这种传统的商业 精神活生生的例子。当其他地方的古代商埠渐渐沦为文化遗迹,佛堂古镇的茶码头、 盐码头、粮食码头却靠着自我更新坚持下来,到今天仍然活生生地存在。

如今,义乌市政府已经开始保护性地开发佛堂古镇,为的就是让人们到这里能 够体会到义乌商业精神的种子。佛堂镇把古镇保护开发作为佛堂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通过努力,完成了老街地下管线预埋、鹅卵石路面恢复、古码头重建及古建筑 外立面整饬等工程,启动了古民居苑古建筑迁建保护一期工程,古镇保护开发利用 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佛堂镇十分注重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 通过邀请文化领域领军企业前来考察、举办手工艺原创产品研讨会等方式,培育壮 大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依托浙江佛堂十月十民俗文化节平台,采用“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方式带动佛堂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市,为商业文化;井,则代表平民文化。佛堂的生命力,源自千年古镇、百年商埠中市与井两种文化的撞击交融。这里既有士好学、民知礼、以德为邻的儒学浸染,又有重义轻利、义利兼得的经商智慧。时至今日,“市”与“井”之间的激荡仍在 小镇老街上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终使佛堂成为历史的阳光照进现实的最好切口。

幸哉,佛堂!

有位摄影友人是佛堂常客,却只爱拍些寻常人物、家常器具、日常起居,绝不 走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唯美路线。问缘由,笑答:“把佛堂的美拍尽了,自然会引来慕名的游客。铺面的生意或许旺了,但租金必会水涨船高,小本生意人恐 怕会被无情挤走,也就再没了老佛堂的味道。”

我却劝他,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古镇的吐故纳新,这里既然有少小离家耿耿难眠、 老大归梓却又近乡情怯的老佛堂人,也定然不缺像那位来自内蒙古、一心办文化的 执着书生一般的新佛堂人。佛堂古镇,自有它独立于世的运道。有如元末明初知名 学者、义乌人金涓《蜀墅头》诗云:

  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

  挽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

  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

  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千商万贾、 藏龙卧虎的古镇,正因有了或隐或现的优雅、出世入世的情怀,才延续了不朽。

愿,每次步入佛堂,如烟而来的,总是那一帧帧让人不忍掉眸的前尘往事; 渐行渐远的,只是现世的喧嚣与尘埃。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