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杨梅红欲滴
(“听雨轩杯”全国散文征文优秀作品选)
徐水法
夏至杨梅满山红,从小就听老人这样说,可惜身在浙中大山深处,不要说看到满山的杨梅,就是能够对着杨梅大快朵颐的机会也几乎没有。打小听得最多的杨梅就是慈溪杨梅,还知道慈溪离开我家有好几百里的路,显然这只能是望梅止渴,有点难以企望。时至几十年后的今天,周边不仅有相距几十里兰溪的十里杨梅带,也有距离百来里路上下的仙居杨梅、萧山杨梅等,可对慈溪杨梅那份情结,依然是那么热切和渴望,不知道是否先入为主的原因。
或许是冥冥中早有安排,抑或是我的心愿感动了上苍,一次小范围的相隔三十多年的中学同学小聚,居然得知有位王姓女同学大学毕业就分配在慈溪工作,后在慈溪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成了新慈溪人。聚会结束后,我的慈溪杨梅情结重新开始膨胀,期待着老同学能让我圆一下这个萦绕了几十年的杨梅梦。
端午前后,正是杨梅上市的季节,应王姓老同学盛情,我们十余位当年青涩未解而今两鬓染霜的中学同学,踏上了赴慈溪杨梅之约的美好旅途。驱车三个小时,我们已经来到了闻名遐迩的河姆渡文化核心地带、又年年荣膺全国十强县(市)的慈溪市区。好客的王姓同学,早已备好了几盘红艳欲滴的杨梅,让我们每一位同学一下车,就品尝到了早已名声在外的慈溪杨梅。正如宋代诗人方岳所写,“……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微酸两字,可谓极尽了杨梅甜里带酸的美味妙处。
饭后,王同学带领大家奔赴慈溪杨梅最享有盛名的横河镇,来到一个叫什么岙的山村,实地体会采摘杨梅的乐趣。这是一个非常整洁的山村,群山环抱,环境清幽,见我们一行陌生人进村,大多村民都是笑脸相迎,更有上前打招呼问候的,颇有古风。
村中看不到杨梅树,从村后上山,经过粼粼水波轻泛涟漪的一个山塘后,陡见山脉隆然,绵延起伏,抬眼望去,俨然一山更有一山高。王同学遥遥指点江山,远处半山腰处,眺望如蘑菇状的就是杨梅树。想起当年三国曹兵不知道有没有到过慈溪,反正我们一行人顿时口舌生津,脚下生风,恨不得一步跨到那一大片杨梅林中,一偿夙愿。
“溪流曲曲树阴阴,人语烟中觉坞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不愧是长期生活在底层老百姓中间的,他抒写杨梅的几十首诗词中,有很多都应该是他和梅农一起劳动一起采摘杨梅的真实生活写照,就像这句诗,可谓惟妙惟肖写出了杨梅在我们眼中更在心里的感觉。尽管是短短一段路,相对于我们的急切心情来说,又仿佛咫尺天涯,总感觉林密坞深,怎么还没到呢!我想陆游他老人家没有经历过这种田园生活,一定无法状摹得如此到位。
看着我们这些两鬓染霜的同学们,似乎一个个又回到了青春勃发时期,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英雄气概。王同学忍不住劝慰我们,大家不用心急,可以在慈溪住上几天,慢慢欣赏已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慈溪佳山水。不含海域的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慈溪境内,可以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非常多。可以去领略当年秦始皇登高望海、徐福东渡起航的达蓬山,也可以去看看被称为浙东第一古寺的五磊寺,可以去欣赏一下上始于汉下终于宋、被唐诗人陆龟蒙誉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唐宋瓷都上林湖,还有“鹤皋风景赛姑苏”的水乡古镇鸣鹤,还有杜湖、白洋湖、跨海大桥等……
我笑着和她调侃,我们这次来不贪心,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我们是专门冲着慈溪杨梅来的。她说慈溪的杨梅同样不会让你们失望,别看这小小的一粒杨梅,在慈溪据说可以追溯到5000年之前,而有史记载的人工种植杨梅已超过了2000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吟诵杨梅的诗文堪称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王同学还随口给我们吟诵了李白、苏东坡、陆游、徐阶等历史上文豪名人写杨梅的诗句。我心想,就凭一个普通的慈溪市民,能够对慈溪杨梅的掌故诗文如此熟谙,不仅是慈溪杨梅的幸运,更是慈溪的幸运。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宋代诗人郭祥正的《杨梅》诗,恰如其分地描摹出了我等站在大片杨梅林前的真切感受。眼前从半山腰一直绵延到山顶的一个山坞,都是大可合抱小则几十公分围径的杨梅树。不论树龄大小,树径粗细,一律翠冠如盖,郁郁苍苍。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每一棵树的翠枝碧叶间,缀满如玛瑙似红宝石的杨梅,红绿相间,正如天造地设,红得耀眼,绿得醒目,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貌似回到青涩年华实际已经年逾五旬的十几位男女同学,一到杨梅林里,顿时像鱼儿一样,星散于自己中意的杨梅树下。几位性急的男同学发挥了少年时代的爬树绝技,几下就爬上了就近的大杨梅树,保持淑女风度的女同学则在树下热心为树上的男同学指点“江山”,指挥着摘取最红的杨梅,收归带去的竹篮里。自然每个人都忍不住就近挑选最红的杨梅,轻轻放进嘴里,细细品咂杨梅的美味。“好吃。好吃。”很快,杨梅林间想起了大家纷纷点评杨梅美味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一个人找到一棵不大不小的杨梅树,爬到离地不过一米多高的树杈上,斜靠着树枝躺下,开始挑选熟透的杨梅大快朵颐。熟了的杨梅很容易掉果,摘取时不能从上面探手摘取,最佳方式从下而上,用手掌裹住熟透的紫红果实,再轻轻摘取,放进嘴里,轻轻含住果肉的蕾,稍稍用力,一股甜里微带点酸的汁水随之淌流嘴腔,刺激得口舌生津,沁入肺腑,顿时满腔欣喜洋溢全身上下。诚如陆游所写,“先惊探颔得骊珠”,这是摘取的方式。宋杨万里的诗句,“玉肌半酸生红粟,墨晕微深染绿囊。火齐堆盘珠径寸,醴泉浸齿蔗为浆”,则更形象地写出了杨梅的色、形、味。
王同学告诉我,翻过这座山就是余姚境内了,陡然想起现在的慈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取余姚、镇海、慈溪的北部之地合成,俗称三北。那么,当年在京城当官的孙陛,会不会就是想起了我们面前的杨梅,才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杨梅诗,“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榜后,每岁尝时不在家。”同样生活在明朝的卢襄也写过怀念故乡杨梅的诗,“北方地冷无南果,最恨杨梅未得尝。极目杭山涎欲下,移家聚坞勿能忘。”两位先人离家宦游,怎么都无法忘记家乡的佳果杨梅,思之忆之,吟之诵之,溢于言表,只好述之于诗,聊以抒怀。
下山途中,我想起了大文豪苏东坡对杨梅的评介,“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不管是第一个状写杨梅色香味形的南朝才子江淹,还是此后慈溪内外古今诗人汗牛充栋吟诵杨梅的诗文,无论从具象的形味方面,还是抽象的臆想,个人以为苏东坡老先生的这个结论,是最为令人信服的。因此,后人仿他老人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日啖杨梅三百颗,不辞长作江南人。”也是情理中事、不足为奇了。至于我们,诚如爱国诗人陆游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抒写的“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久慕慈溪杨梅的盛名,忍不住跋涉数百里,组团来实地印证了“味胜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一颗值千金”的南方金丹。
【作者简介】 徐水法,浙江浦江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在《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百余万字,数十篇作品入选各种年选本和中高考模拟卷,出版小小说集《金手指》《谁是谁的恩人》、散文集《红尘寄情》《石门槛上不老的歌谣》《都市阳台上的天空》等。
——来源: 2017-05-19 杜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