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返回 > 网站首页

筷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05  已读:941 次  文章来源:

筷子

 

筷子,古称“箸”。“箸,饭欹也。从竹,者声。”

——许慎·《说文解字》

 

孩提时代,老家尚不通公路。每到夜晚,除了偶尔有样板戏进山放映之外,听妈妈猜谜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享受。

“小足圆圆头四方,进进出出总成双,日里人捉三二次,夜里罚站到天亮。” “身体只有几寸长,家乡就在竹家庄,尝尽人间辛酸味,到死不能见爹娘。”“姐妹生得一样长,或站或立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未曾入口它先尝。”

筷子是一日三餐的用具。自从端碗吃饭那天起,它便与我们长相厮守,熟得不能再熟了。只是,“筷子谜”朗朗上口,易懂好记,是古诗还是坊间俚语?虽说无从考证,但笃定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学———词义相仿,落地生根。

史料显示,筷子有3000多年历史。但真要追根溯源,恐怕更为久远──人类自从树上下来,一进入熟食时代,便该有筷子的雏形了。

筷子,古称“箸”。“箸,饭欹也。从竹,者声。”(许慎·《说文解字》)。“两个娘子小身材,提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倘若不看标题,宋朝朱淑贞的《咏箸》何尝不是一则谜语呢?还有,明代程良规的《竹箸》诗,以及随园主人袁枚的《咏筷》,都是以拟人的手法歌咏了筷子的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分出了贵贱,筷子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史记》说:“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如果记载属实,殷商时代就有象牙做的筷子了。

一双筷子好吃饭,相依又相帮。但最初的筷子想必是单支的,类似于今天吃烧烤串肉用的钎子,质地粗劣,只因用它捞取滚水里的食物不够顺手,遂一手一支,演变成了一双。

据说,中餐的筷子仿自鸟喙,西餐的刀叉则缘于走兽爪牙。两者孰优孰劣?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评价说:“筷子在他们手里是飞翔的翅膀,到了欧洲人手里,无疑是拐杖,凄凉的是──还是双拐。但我宁愿拄它,比起刀啊叉啊这种屠杀的感觉,还是好。”

不过,单单从材质看,象牙筷、钢筷或者骨筷等等,或许要比竹筷、木筷贵重,但就其功用而言,皆为“吃饭的家伙”。时至今日,全球仍有四成的人用手抓饭,筷子和刀叉各占三成。倘若用刀叉吃中餐,或者用筷子吃西餐,不便之处显而易见。表面上,这种不便是食具的特点所在,但归根结底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谁都不会否认,筷子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伟大发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别看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和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筷子细细长长,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筷子天方地圆──上方,便于持执;下圆,利于使用。“持方行圆”既有太极的精髓,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筷子轻巧灵便,不用时,合二为一;用的时候,一分为二,一静一动。动者为阳,静者属阴。一阴一阳谓之道,千变万化蕴其中。遇上食物,可夹、可打、可挑、可拌、可戳、可按、可撅……不论怎样都融通无碍,甚至可作炊具,煎、炸、炒……简直无所不能。

筷子之美,美在神韵。千万不要小瞧手中的这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便可窥见执筷者的修为和人品。譬如,朋友聚餐,有的人总喜欢用筷子从盘子底部“掏”菜。而对可口的菜肴,更是反反复复地翻抄———筷子简直就像锅铲,把一盘菜在碟子里重新“炒”了一遍。

“掏”相不雅,是筷子礼仪中的大忌。此外,吴越之地还有种种禁忌——吸筷(用嘴吸允筷端之黏液)、迷筷(手执筷子,拿不定吃什么,在餐桌上头四处寻游)、移筷(动一个菜后又动一个菜,不吃饭光吃菜)、扭筷(扭转筷子,用舌头舔上面饭粒)、插筷(将筷子插在饭中)、骑筷(把筷子搁在碗、碟上面)、剔筷(将筷子当牙签剔牙)、立筷(仅限用于祭祀)、敲筷(以筷击碗或茶杯,有乞食之嫌)等等。

餐桌礼仪,约定俗成。改革开放后,在一些正规的宴会场所,国人也引进了西餐的管理理念,配备了专门的服务员为客人分餐,或提供公筷、公勺。不过,摆上餐桌的一次性筷子却是一种“退化”,其粗糙与劣质,不仅严重破坏了宝贵的森林资源,而且背叛、颠覆了筷子的传统文化,更是滋长了国人随用随丢的恶习,着实让人不敢恭维。

当一个个文化现象成为“非遗”项目时,我们是否想过筷子?早年曾去日本、韩国考察访问,发现他们的筷子礼仪与我国大同小异———日本的筷子是在唐代传入的,既短又尖,便于吃片状食物,每年84日是他们的“筷子节”。韩国人则爱筷匙并用,优雅进食──左手执匙,右手执筷,慢慢地用筷子夹起菜饭,纳入匙内,再以匙入口。汤品则以调羹盛入自己的碗内,再用匙喝,筷子只作辅助工具,不沾唾液。要知道,韩国早已把我们的“端午”窃为己有了。

民间有滋养传统文化的沃土。乡村嫁女,碗筷是不可或缺的嫁妆。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要有了碗筷,即便无以为生,还可出门要饭。想来,此乃碗筷之本意。其实,陪嫁之筷,皆为传统工艺所作,寓意深深。首先,筷子是竹制的,隐喻婚后生活节节高;其次,朱漆筷子往往雕着吉祥图案,不仅吉庆喜气,还有“筷子筷子,早生贵子”之意;再次,筷子十双一扎,代表十全十美。孩子出生后,倘若拿高了筷子,男孩是“志在四方”,女孩则会远嫁他乡。

农村宗族势力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标志,小觑不得。为凝聚人心,族长总是拿“一根筷子易断,一扎筷子折不断”来说教,其意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异曲同工。

生活中的幸运和不幸也像一双筷子,缺了哪一根都吃不好人生这碗饭。就像我妈,幼年丧父,19岁披嫁衣。尽管外婆家境贫寒,但不缺陪嫁之碗筷。当母亲身怀六甲,想立户分家时,早年丧夫的婆婆打着小算盘,肯给的家产仅有四只碗两双筷。每每说起这段往事,先父总是一脸歉疚———终其一生,都没能让自己深爱的女人过上好日子。而慈母虽说时有牢骚,但过后又报以浅浅的笑容。

俗话说:“爹娘待儿女,心如路长;儿女待爹娘,心如箸长。”人情薄如纸,是因了利害的诱惑。亲情浅似碗、短如筷,又是为何?厚幼薄长欲防老,原本无可厚非。却不料,事与愿违,又怨得了谁?

尊者老去,能够带走的也就一筷一碗而已!

 

——来源:20170504《金华发布》微信端,作者:三川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