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泉州
王曙光
当年,大诗人李白曾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这里冒昧地发出“烟花三月下泉州”的感慨。泉州虽与扬州没有可比性,但这里每逢阳春三月,杨柳垂绿,和风吹拂,到处是一片迷人的春光,“上有天堂下有泉杭”名不虚传。
对于泉州,有过不少记忆,比如清泉山,比如开元寺,比如弘一法师纪念馆。2008年4月,曾与家人赴浙江平湖祭访过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是哼着《送别歌》美妙歌声去的。它的歌曲如幽香青泉,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从福州匆匆抵达泉州,瞻仰文化瑰宝的开元寺和弘一法师纪念馆,思古之悠悠,真有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感。
泉州,古称刺桐,唐代曾是中国四大明港之一。《全唐诗》卷二十七曹松《送陈樵校书归泉州》之诗,已有“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之句。五代的泉州人刘昌言入仕宋朝为官,作了一首怀乡诗:“唯有夜来蝴蝶梦,翩翩飞入刺桐花。”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
开元寺位于鲤城区西街,是泉州的必走景点。一早踏进这里,我们发现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西塔等建筑恢弘,规模要比我想象得大。其中的东西塔对峙于大殿前东西两侧,系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它高挂在开元寺山门天王殿殿柱上的一副楹联,彰显着泉州古城的不同韵味。对联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师专门书写。
记得,李叔同纪念馆位于平湖风景秀丽的东湖畔,其建造型为一高雅、洁白之莲花,用以象征李叔同宽广的胸怀、纯洁的品格。而同一主题的纪念馆则位于泉州开元寺内尊胜院,院内鲜花盛开,庭院宽敞,莲花造型的建筑处处可见,陈列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珍品,非常吸引大家眼球。
尊胜院曾一直作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所在地,直到1999年搬到了大雄宝殿东侧,与东塔相望。2012年,开元寺投入大量资金重新改造扩建弘一法师纪念馆。悄然走进纪念馆,可见重达一吨多的汉白玉石——弘一法师塑像,就矗立在如茵草地上。
寺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法师居住泉州开元寺期间,圈点钞记,历时三年整理完南山宗律,完成《南山五部》善本,因此被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法师还曾经用朱砂和自己的鲜血混合,写就血经。长卷就保存在藏经阁内,成为开元寺的重要珍藏。上世纪40年代,日军飞机轰炸到藏经阁前,他就搬到开元寺外的温陵养老院静养。
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舍俗出家,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与泉州因缘尤深。他对泉州情有独钟,一生曾经两次来泉州,最后在泉州圆寂。
在泉州,寺不分大小,巷不论深浅,总能遇见到弘一法师清新朴拙的墨宝。在承天寺拜谒“晚晴山房”和“弘一法师化身处”,在开元寺遇见法师手书朱熹撰联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在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师舍利塔前品读大师绝笔“悲欣交集”。大师似乎对泉州的小山丛竹更加情有独钟,这多半是这里曾聚集着太多的儒风文脉。盛唐时欧阳詹曾读书于此,后与韩愈同榜进士而为“闽南甲第破天荒”的第一人,后人在此立“不二祠”祀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种竹建亭,讲学其中”,一时从者如云,学风浩荡。石牌坊上那俊秀隽永的“小山丛竹”四个字便是朱熹亲手所题。都说闽南僧人比较有文艺气息,会作词、作诗、作对,这些都是受到弘一法师的影响。
宋元以来,泉州就是海纳百川之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文化形态和宗教流派以贸易、游历甚至争端的方式得以进入。而弘一法师,在人生最成熟的阶段选择了泉州,他的言传身教,也促成了这里多元丰富、兼容开放的宗教文化特色。
在他出家24年里,最后的14年与闽南的因缘殊胜,推动了近代闽南佛教、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泉州归来时有多日,其歌声至今还在耳边萦绕。
(2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