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高跨五亭桥
王曙光
扬州的桥梁星罗棋布,犹如练带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圆润透亮,而冠扬州诸桥之首的应推五亭桥。
那日,低吟着“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踏进了瘦西湖。
瘦西湖,似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风格难以和“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相比,但并不缺少自然之美。展眼朝远处望去,瘦西湖的中段,钓鱼台往西,是湖面最开阔处,画船点点,碧波漾漾,显现出水阔岸远的“水云乡”气概。而湖水到了五亭桥畔,渐次收窄,流过五亭桥后又渐次放开,这一放一收,如同玉瓶收颈,又如美人束腰。
无缘登上湖岛小金山,然这里“四面皆春水,中央拓草堂。风亭距高阜,月观转回廊”。在小金山上俯视,好似有一支神来之笔,画出了眼前的曲线和韵律,其柔美,其轻灵,令人心醉神迷!这神来之笔的落墨处,便是遐迩闻名的“五亭桥”。
五亭桥原名莲花桥,是扬州城市的标志。桥分四翼,上有五亭,亭角飞甍,回廊相接;桥下正面侧面共十五个券洞,彼此相通。据载,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挖开湖上的莲花埂,以便皇上的画舫直达平山堂下。莲花埂挖开了,为便利皇上的陆路回程,高恒又挟两淮盐业重资,在莲花埂的原址上建成了这座桥,故名“莲花桥”。
当初建造五亭桥,是为了“接驾”,客观上却为瘦西湖增添了不可多得的一景。从前每当春雨蒙蒙时,由小金山东岸的“趣园”看来,“右长春桥,左春波桥,其前侧莲花、玉版”,烟水空濛,亭桥如画,合称为“四桥烟雨”。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赞誉此桥是“中国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是“中国最秀美的桥”。
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赞美五亭桥,写下了许多激赏之作。
如清人黄鼎铭的《望江南白调》: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清代女诗人叶蕙心的《四桥烟雨》也颇具意境:
“长春桥外接莲花,更跨双虹卧影斜。无际浓阴堤几曲,满天烟雨路三叉。萋萋草色黏波远,点点荷声隔氺涯。欲向城西寻廿四,一湖弥望石栏遮”。
五亭桥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自身,更在于它与周边的景点形成了一个相互照应、生气灌注的意境美的整体。
登桥四望,东面有小金山、吹台和凫庄,南面有白塔、法海寺,西面可见熙春台、玲珑花界,北面可望白塔晴云、万花园。五亭桥与周边的数十个景点,既相互“对景”,又相互“引景”,构成了一个相关相依、互为协调的景观整体。这无不让人豁然开朗,别饶胜概。
【王曙光个人简介】
男,曾供职于义乌商报社,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文联委员,义乌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几十年来,乐于读书、旅游及创作,已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百万字,有30余篇作品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特写《青山作伴慰忠魂》荣获2003年度浙江好新闻二等奖、第14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铜奖(主笔),散文《为了不能被遗忘的真实》和《生命的契合》分别获第12届、13届华东地市报副刊好作品二等奖。同时,出版、主编文学专著七部,其中《游在天涯》、《悠哉游哉》、《爱中行走》、《闲话义乌》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前三部被誉为“游记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