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成长到死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31  已读:676 次  文章来源:

成长到死

 

云溪之子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时代,谁都不是神仙,谁都不是不倒翁,不学习,不成长,就意味着死亡!

 

近读王蒙小说巜女神》(载《新华文摘》2017年第5期),感到特别令人兴奋。如诗如画般的语言和场景,如小说如报告文学如散文如诗歌的表现形式,小说主人公与我(王蒙)的巧妙溶和,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衔接。83岁的老人写起小说来是那么兴致勃勃。他在创作谈中说,要不断创新探索,成长到死。

成长到死?王蒙是我国著名作家,曾担任过文化部部长,21岁就写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轰动一时。1956年因为写了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为划为“右派”。其作品特点是,八十年代前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倾向,八十年代后,其作品特点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体现、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冷静思考、“意识流”写作启蒙者的悲剧命运。他的作品始终处于探索和成长之中。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评价说:“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于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我常常想:作为一个人什么时候才算“功成名就”,什么时候才能休息?在我看来,人一旦到了60岁,退休了,就可以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可以不用做,抱抱孙子或者外孙,游山玩水,享享清福。但我在实际接触中,遇到了一些人 ,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前年,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团有几位老科学家到义乌开展科普讲座,其中钟琪团长已经78岁了,仍然神彩奕奕地站在讲台上作报告。在闲聊中她告诉我,60岁是一个新的工作年限的开始,你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到学校、到社会讲讲课,发挥余热。去年我到杭州拜访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子元,师母告诉我:陈院士每天都要到办公室去翻阅资料,看看电脑,写写东西,从不间断,甚至节假日也如此。陈院士听完后,嘿嘿一笑: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不学习,就会同这个社会相脱节,跟不上时代,同人无法交流。去年我们接待了一批中科院科普教育委员会的院士,其中一位老院士跟我说:院士的成就只是代表过去,院士不是休止符,要不断学习,才能不落伍。我现在就在拜孙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

其实不仅仅是个人如此,作为一个企业亦如此,要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长到死。我仔细观察,凡是蒸蒸日上的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因为工作关系,我同义乌的龙头企业之一---森宇集团董事长俞巧仙接触较多,她的学习精神、进取精神就很值得我学习。她原来的学历并不高,初中毕业,卖过皮蛋,到建筑工地做过苦力,在市场做过副食品生意,尔后从事铁皮石斛种植、加工、销售,创立了森山牌铁皮枫斗,企业越做越大,构建了庞大的森宇集团,光员工就有3000多人。今年又将投资51.8亿元建设4.4平方公里的森山健康小镇,并于今年37日正式启动建设。从办企业到建设特色小镇,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和挑战,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是不敢想象的,她敢于迎接挑战,源于她有个很鲜明特点就是特别爱好学习。记得前年我陪同她第一次去拜访省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她虚心请教,认真做好笔记。以后一有问题就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聘请陈剑平院士为健康小镇顾问。仅今年陈剑平院士就给森宇集团中层骨干上了两堂课,并就如何建好健康小镇作了决策咨询。森宇集团办公室同志告诉我:她每年都要看五十本以上的纸质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宗教等各领域,她还是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的关门弟子,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班读研究生,每年坚持听五十本以上的电子书,时间不够用,就在飞机上、汽车上坚持学习。她的车上都会放上几本书,看书时笔不离手,随时记录下心得体会。公司每年都会邀请一些学者前来给中层骨干授课,每月举办读书会。凡是遇到公司员工,无不对俞巧仙的学习精神点赞!她的朋友中许多都是学者、教授、企业成功人士。她特别喜欢同年轻人打交道,学习新知识。虽然己届不惑之年,但她总是戏称自己是90后,是新生代。的确,她的心态就是90后,她的学习劲头赛过90后。相反,也有的企业主一旦功成名就,思想保守,目空一切,不爱学习,听不进不同意见,最后的命运是企业遭到淘汰!

德国诗人歌德说:“  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时代,谁都不是神仙,谁都不是不倒翁,不学习,不成长,就意味着死亡!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