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场给我平生三个第一
李俏红
【作者简介】李俏红,“首批浙江省作家人才库”成员、浙江省首批“新荷计划”人才库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会员。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容,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这首唐朝诗人元稹著名的“一字至七字诗”,我背诵时一直觉得其写出了茶的精髓。周作人曾言:“得半日之闲品茶可抵十年尘梦。”苏东坡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所以一直对茶有着独到的钟爱。
早就听说过磐安的古茶场,但它到底长什么样子不知道。其实从2006年玉山古茶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我就一直记挂着。期间也去了磐安几次,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无缘得见古茶场。
一直对古茶场抱着浓烈的好奇心,是因为我也是茶乡出来的人。
我的老家在浙南山区,一到春天,那一芽芽的新绿就唤醒了满坡的春色,披蓑戴笠的农人像鸟儿一样
穿梭在一株又一株的茶树间,采茶的日子是乡间最忙碌的,也是最喜悦的日子。
这时候,我若打个电话回去,那头肯定会说,忙,没有比这两天更忙的了。大家都上山采茶了,一天可以采百来块钱呢,这可是山区人一年中最好收获的时节,谁也不肯待在家里,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钱溜走啊。
记得儿时春天,我也经常跟着表姐妹们上山采茶。背个背篓,戴个斗笠,成群结队地上山去,表姐妹们都是“熟练工”,采起茶来速度不知比我快几倍。她们采得少了,要被大人骂偷懒,而我没有采茶任务,乐得逍遥。
我总是拣最漂亮的三叶茶采,芽儿尖尖的那种,老的不要,太小的采着麻烦也不要。看到茶树旁边的野草莓,就坐下来吃一阵;看到竹林里的小竹笋就放下背篓挖一阵;还有好看的杜鹃花,也要摘来戴在头上……所以一个上午下来,我的背篓基本上只是浅浅的一个篓底茶叶。但那茶芽的清香、采摘的快乐、淘气的玩耍,却是大大的背篓装不下的。
表姐是采茶能手,采茶速度特别快,她采茶双手就像在跳舞。那时的表姐不仅能干,人也长得漂亮。有一年,县里举行采茶比赛,她得了第一名,结果镇上就有一个英俊的小伙看中了她。那小伙家境殷实,且是家中独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后,表姐就嫁了过去。因茶结缘,如今表姐家开了一家茶厂,茶叶远销欧美、日本等地,每年生意都好得很。
磐安的古茶场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和我们老家那样,一个小小的露天集市,每到春天,新茶飘香的季节,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商议着价格,商议着买卖,然后各自散去,等明年开春再来?
我和表姐聊起磐安的古茶场,表姐也好奇,她觉得应该是一个大型的批发市场。她说:“应该像现在一样,白天可以交易买卖,晚上有酒店,可以吃饭住宿又可以洗澡休息。”她的猜想是不是对呢,我不好说。而当时我的想法,古茶场首先是一个茶叶加工场地,然后才是买卖的场所。
可那日真的走进位于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的古茶场时,我才发觉我想得不够全面,表姐想得也不够全面。这个看似空空荡荡的回字形屋子,不仅功能齐全,还有更多的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文化内涵。
古茶场的建筑简洁质朴,没有别处所见的那些古建筑的雕梁画栋,也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古代的茶叶交易市场,它静静地据守在大山的深处,不张扬不显摆,与茶农们的呼吸融为一体。
据史载,磐安古茶场,初建于宋,清乾隆年间重修,是一所集祭祀、茶叶交易为一体的多功能性建筑,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其文化内涵和史学意义都十分丰富。
说实话,见多了现代翻修的各种古建筑之后,我每看一个古建筑之前,我总要在心里打一个问号,这个古建筑到底有几分是真正的古?而玉山古茶场的古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古,它的主体部分现代人为翻修的痕迹很少,整个房子清朗简洁,清乾隆年间离现在并不遥远,保存完好的可能性也高。
空阔是古茶场区别于别的古建筑的最大特征,它没有复杂的摆设装饰和各种高大的柱子,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四四方方的院子,想来当初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行走的方便和实用的功能。
它前后两进房子为五开间,中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厢房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即大天井),二层楼房一个房间紧挨着一个房间,想来是让客商留宿用的。楼上临天井四面是相通的长廊,便于客商相互之间往来。想当年,楼上住满了来自各地的茶叶商贩,楼下天井里摆满了茶叶交易的摊位,场面一定是极为热闹红火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茶叶交易市场,只有玉山留存着完好的古茶场?翻阅各种资料,在《东阳玉山周氏宗谱》中有这样的文字:“先君子尝访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场山,蹑崖凌步,岩磴直跻其巅。茶场山者,故宋之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迎御命,曰‘茶纲’”。这是关于玉山古茶场的一段文字记载。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茶场在宋代就有了,而且是“设官监之”,是专门的官方茶叶管理机构,它的使命是“以迎御命”,就是负责挑选上好的茶叶供皇室宫廷所用。“茶纲”即唐宋时期从事茶叶运输的专业组织。
从现存在古茶场中的清咸丰二年“东阳县正堂”立的《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和《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中可以看出,这一机构一直延续了下来,到清代,茶场由东阳县衙派人管理,而且茶场交易品种不仅仅局限于茶叶,白术、粮食等地产农产品也开始归入茶场进行交易。这应该得益于它的“官方”地位。
为什么这样一个“高大上”的机构会放在磐安的大山深处呢?这就跟磐安所产的“婺州东白”茶叶有关了。“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云:“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者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佳,列为贡品。”“婺州东白”在唐代即列为贡品,茶叶的品质和地位催生了古茶场,古茶场又以其独特的市场功能与官方定位促进了玉山茶叶的发展。从此千百年来,驿站古道边,“婺州东白”一年年地北上南下,奠定了其独特的茶叶地位。
元时,因蒙古人入主中原,玉山茶叶交易一度衰弱。到了明代,官府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巡检司”,对茶场实施管理。茶叶等级分为“贡茶、文人茶、马路茶”等,并产生了诸如“分茶”、“斗茶”等趣味性的品、鉴、观茶游戏,还评出了茶叶质量最好的茶农为“茶博士”。
古茶场四合院的西侧有一个茶场庙,这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所,以茶为主题的庙宇我平生第一次见。庙内供奉着灵威显赫的“茶神”即“真君大帝”许逊,庙宇供奉茶神在国内并不多见,可能是因为古茶场的特殊地位衍生出来的“副产品”。茶场庙不大,是明代遗存建筑,主脊檐饰有双龙图案,主脊檐、二脊檐上下都刻绘着石灰雕与壁画。壁画已经有些许剥落,留下了岁月斑驳的印记。大门上方是周昌霁的手书“茶场庙”的石匾。
许逊是晋代道教大师,相传晋代,许逊传播道教,游历至玉山,见茶树满山遍野,且质量上佳,而茶叶却滞销,农民生活清苦。于是许逊就在此地留了下来,
与茶农一道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制成“婺州东白”,并派出道童到各庙庵施茶,受到各方一致好评。后来,许逊就被人们当作“茶神”供奉起来,千百年来不从间断。每年盛行于玉山一带的“赶茶场”活动就是为纪念许逊而形成的庙会。
“赶茶场”有祭茶神、演社戏、迎大旗、迎亭阁花灯、人物灯、舞龙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我们参观古茶场的当天,看到的民俗活动是“迎大旗”。
茶场庙边空旷的广场上,重41公斤,长和宽分别为25米和18米的龙虎大旗已经准备就绪,这是我此生看到的最大的一面旗帜,比一艘船帆还要大。几十个壮汉已经站立在旗杆顶部,旗杆中间,旗杆末端,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还有人负责抓住绑在主旗杆顶部和中部用来稳定方向的绳索。10点半,在喧闹的锣鼓声中,壮汉们齐心协力,通过技巧和合作把中间的主旗杆往上顶,拉绳索的人左奔右跑,调整大旗的方向……当天没什么风,大旗一下子升不上去,我很担心旗子会倒下来,但村民们是懂得技巧的,大旗在空中纠结了几分钟,最后还是笔直地竖了起来。竖起来之后,那龙虎图案就高高屹立,迎风飘扬,猎猎飞舞。场面气势宏大,场景壮观,引来围观百姓一片叫好声。
200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详细考查古茶场后指出:“这种古代市场功能性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堪称茶业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茶文化令人称奇,填补了我国文保史上的茶文化空白。‘三大碑’说明玉山古茶场除季节性茶叶交易外,平时还有白术、粮食等商品自由交易,反映了综合市场的特性,同时见证了山区经济发展的轨迹。”
罗哲文的评价专业而概括,充分肯定了古茶场的活化石地位,而我更是觉得此次行走古茶场填补了人生的三个第一次,真是不虚此行。私下里觉得,凡是爱茶、懂茶、研究茶的人都应该来玉山古茶场走走,这个典型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肯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如若还能在其间喝上一盏明前的“婺州东白”,然后看看那在山峦之间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葱茏茶树,“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