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义乌“贡果”如何重振雄风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16  已读:817 次  文章来源:

品牌建设滞后 后备力量不足

义乌“贡果”如何重振雄风

2016-12-16 08:50 金华新闻网

 

新报讯(记者 龚喜燕 昨天,义乌市科协、农合联、福田街道等单位共同举办“2016义乌枣文化论坛”,义乌多名种枣大户齐聚杏园村同心乐农庄,共同探讨如何重振青枣雄风,合力将这个有1800多年历史的“贡果”产业做强做大。

作为义乌传统的“三宝之一”,义乌南蜜枣闻名古今,尤其是南枣,被称为“京果”,在清朝作为贡品年年进送。而义乌大枣是制作义乌南枣的唯一品种,其“双仁”特性独一无二。

据记载,在1965年,义乌青枣有枣园面积17500亩,产量3744吨,为历史最高记录。之后逐渐缩减,到2006年低谷期,枣园面积仅2800亩。近些年,义乌加大对传统农业扶持力度,义乌青枣、红糖等特色产业逐渐恢复,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12年,义乌“枣加工技艺”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义乌最老枣产区的同心乐农庄也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加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基地。

然而,相比辉煌时期,义乌枣产业不仅小而散,还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今年上半年,义乌有关部门专门对义乌青枣产业现状做了专题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除了受天气影响大,丰产稳产概率低;成本上升,枣产业效益下降等老难题,还存在南蜜枣加工技术传承后备力量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枣产业发展规划等新问题。

“市场上有不少外来枣鱼目混珠,冠以“义乌南蜜枣”销售,使义乌正宗南蜜枣形象大受影响。很多义乌本地人也不清楚义乌南枣的特性和制作工艺,义乌枣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误导。”参与调研并对义乌枣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吴优赛倍觉痛心,他与多名专业人员走访调研,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地建议、对策。

1481887192597278.jpg

例如,重新做好产业规划,重点建设“义乌大枣生态栽培示范区、义乌南枣文化养生区、义乌南蜜枣传承保护区、枣品种引进繁育区、鲜食枣品种高产示范区、老枣园观光体验区”等六大产业区,并在义乌副食品市场建立“义乌南蜜枣展示展销专营区”,利用好省非遗这张“金名片”,保护和打响义乌南蜜枣品牌;传承和创新加工工艺,培养一批南蜜枣加工能手;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鲜食枣产业发展等。

吴优赛还建议,要大力弘扬青枣文化,建议重新确定枣树为义乌“市树”,建设“义乌枣广场”“义乌枣文化主题公园”等,将枣产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同心乐农庄负责人骆红卫也呼吁枣农们抱团发展,加大义乌枣种植面积。虽然今年义乌大枣丰产丰收,但依然供不应求,“现在我们80%的南蜜枣出口到东南亚等地,销路不愁。”已连续多年亲自上门抢购的香港客商林汉华对义乌南蜜枣情有独钟,昨天他应邀座谈时表示,义乌南枣在香港也是香饽饽,“品质很好,是其他地方没有的,拿去都卖光。”

林汉华的这番话,也让义乌枣农信心倍增。义乌市科协主席陈炫华建议枣农们组建联合体,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做强产业链。同时也表示将为枣农做好服务,搭建平台开设培训班等,加快义乌枣产业健康发展。

义乌市政协副主席刘峻表示,南枣很有发展前途,重点应在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弘扬枣文化,载入更多文化元素,收集和创作诗书画文化。二是做大枣产业,扩大枣种植面积,拉长枣加工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开发“全枣宴”,打造“枣庄”,建设枣文化主题公园,筹划枣文化展示馆等。三是打响枣品牌,注册“原产地”标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