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果不失时机地转化为生态文明景象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10  已读:886 次  文章来源:

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果不失时机地转化为生态文明景象

 

 

 

近年来,政府倡导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改一拆”从制订方案、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全面推进到总结表彰、巩固成果;省政府对全省“三改一拆”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巩固扩大“三改一拆”行动成果。

而“五水共治”,从文化的深度看,水文化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从生态的尺度看,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如果要总结一句话,“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就是治理人文、生态环境;而这种改变是举政府之力、聚民众之心、化巨额投入之结果。若是归纳到“绿色经济”范畴,它可归属为“绿色人文”和“绿色科技”。然而,将这种成果要持之以恒地巩固和可持续地深化,就需要从人的观念上、管理机制上、后续建设中不失时机地给予转化。譬如,旧村居、社区的文化礼堂,既要保留住历史文化痕迹,又能成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场所,使之成为旅游景观;又如金华的老火车站,可改造成一所铁路文化博览馆;还有,婺江的三江六岸周沿及下游,许多地方可围造成湿地公园、生态景园等;对于污水处理设施、场所可增设成科普教育场所,以提升科普宣传及居民的环保意识等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上述建议是可为的、能为的。如“文化礼堂”,除展示历史印迹、传统文明及乡村特色外,文化部门还应着力增添“文化动感”等参、享、乐、动等元素,好比山区的竹编工艺,能让游者跟着学一招;这种文化互动既能让当地人增加收入,又能使游客深受乐趣客观上又传承了乡村文化。又如污水处理、排污设施、水文站点等,既是生产场所,又可以是科普场所;将工作实景增添部分观摩窗口并配以图文,即成为最直观的科教环保、科协等部门完全可以把这些科技成果兼化为“科普之窗”。

目前的“改”和“拆”,从技术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项“景观文化”的升华;是一种将社会资源赋予时代文化的符号,是在追求经济与文化最融洽的结合。任何文明成果如果不过渡到以文化手段进行传承,必将成为昙华一现。如金华的大南山,既是森林保护区,又是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可以转为另一种开发例如开发成森林物种公园、水景远距离拍摄基地、中草药观赏园等。故,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首先在于顶层设计,从某种角度讲,科技又是一种联想文化,而文化可以成为科技的翅膀。我们将这些成果逐步转为文化、生态文明景象,使之成为可持续、爱文明、美生活的新景观;从而率先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导向,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为美丽浙中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016.8.24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