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茶系列散文之二:黑色,翩翩起舞的古董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6  已读:724 次  文章来源:

黑色:翩翩起舞的古董色

—— 茶色茶香茶故事系列散文之二 

苏洪生   文/摄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对普洱茶的认知停留在零状态,这种状况参加工作后也维持着许多年。2007年,普洱茶在“可喝的古董”声中,在全国开始“翩翩起舞”,并有延伸到国外的势头,这时我这个“局内人”总不能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吧。几年下来,收集了一些有关普洱茶的话语,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直以来,在任何茶叶分类法中,普洱茶都是被归入黑茶一类,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种。黑茶中还包括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以及历史最为悠久的湖南安化黑茶。2002年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普洱茶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普洱茶是原产于滇南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味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干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再把晒青毛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经长时间的储存演变而成,或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发酵加工成各种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

 01.jpg

《普洱县志》还详细描述:普洱地处无量山余脉与西南部中山宽谷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谷宽成坝。年平均气温为18.1℃,终年无雪,平均降雨量1398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普洱茶"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县城东北的白草地梁子,有万亩古茶树群落,其中把边乡团结村中寨、新寨、丫口境内有8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困麓山有1939亩,茶树高大古老,十分罕见。在勐先乡板山附近有茶山管头野生茶树林,树龄最老的约1700年。 

   02.jpg 

普洱茶是历史名茶,他诞生于云南省普洱市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之中,又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在广大普洱茶区,关于普洱茶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

传说一:孔明教导种茶和采茶的传说。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50公里处)。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此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

传说二: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加工而成的茶叶,品质优良稳定,加上店主诚实守信,善于经营,所以到濮老庄主这代,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所产茶品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

这一年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按照惯例,制成饼茶后,是由濮老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不巧这年濮老庄主生病卧床不起,眼看时间紧迫,就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此时的濮少庄主正值青年,大约二十三四岁,犹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般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20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是盐商世家,白小姐亦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好所谓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早就喝了订亲酒,聘礼出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然而皇命难违,濮少庄主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临行前,众人叮嘱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濮少庄主经验不足,又有心事,时间也十分紧迫,天公亦不作美,雨水连绵不断。平常老庄主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却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这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炎热,大部分路程都在山间石板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客栈住下之后,其他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剩下濮少庄主一人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一心挂念着在家中的老父及未过门的白小姐。他想明天贡了茶,就可昼夜兼程赶回去了!想到这里,他想去看看贡茶是否完好。于是,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青茶饼变成褐色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怎么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天啦!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

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房中。他关上房门,躺倒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的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地叮嘱和全城父老乡亲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断送在自己的手上了。再说店中有一个店小二,他说客栈里住进了一队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要见识见识这贡茶是什么东西。他悄悄摸进了存放贡茶的客房,看到解开的马驮子,便小心地拿过一饼茶,偷偷用小刀撬一坨回了屋。小二掰了一小块茶放进碗里,冲上开水,只见那茶汤红浓明亮,拿起一喝,味道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店小二慢慢地品咂起来……

濮少庄主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泪水把枕头都浸湿了。不知过了多长地间,他心存了一个念头:“罢了,罢了,与其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省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他解下腰带拴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他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店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哐”的一声,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不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店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个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经过一番努力,少庄主醒了过来。少庄主醒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话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便走进放茶的房间,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被打开,细细一看,才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他心想:“完了,完了,自已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他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这时,那个偷茶的店小二刚好路过,见此情形,忙跑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呢?”

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也是死,让我死了算了。”

店小二问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怎么会说弄坏了呢?”

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玩笑了,你看这茶,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都变成褐色的了,都坏了呢!”

店小二说:“是吗?可这真的是好茶呢,我当小二,泡茶这么多年,还没喝过这样的好茶呢,你咋个不信,自已瞧瞧啊!”

店小二端来了未喝完的茶汤,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一看,只见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虽然茶已经放凉,可也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

罗千总一下子来了精神,可百思不得其解。他拿着店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想了半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一死,明天把茶贡上再说。”

乾隆皇帝喜欢品茶和鉴茶,几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他鼓励种茶、制茶,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所泡茶叶的优劣。清朝时,中国的大宗出口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茶叶是换取外汇的重要贸易物品。作为治国明君的乾隆深知茶叶的重要性,他在宫廷中定期设置品茶斗茶大赛,聚集文武百官当众品鉴,取其优胜者而褒奖之,以此提高和激励民间种茶的积极性,促进茶业的发展。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

一大早,乾隆便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乾隆当然是评茶官,只见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琳琅满目,品种各式各样,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乾隆便命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

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如九畹之兰,滋味这般得好。”

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

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通”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巴巴说出一两句话,讲的又是云南方言。

乾隆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又问道:“何府所贡?”

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声说道。

传说三: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儿女倒是一大窝,可是人口多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一日,卢老汉将七子聚于家中茅堂,商议如何维持生计及儿女婚娶之策,共商议了七天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长子哀牢说:“我们去捕鱼”,但河流被有钱人家所霸占;次子布朗说:“去狩猎”,但其父一心向善不愿杀生。三子四子说去帮工、放牧,但都不如老人所愿。因为爱茶如命的卢老汉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七个儿子继承祖业。按老人的话说“茶可解毒、益寿”,为百草之首的灵药。种茶、制茶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品饮之好,更可有益百姓,造福苍生,是人生一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儿子们个个种茶制茶,以茶业为生。

但家庭贫困,无力购买土地山林,无法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卢老汉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身体日渐虚弱,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十九天,其间水米不进,昏迷不醒,气若游丝,但就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七个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第四十九天,七子无量到离家很远的原始丛林中给父亲采药,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很大的茶树,心想父亲一生爱茶,何不采点回去在老人弥留之际了却他的一点心愿呢?于是无量采了些大茶树上的鲜叶,回家后煎出茶汁,掰开父亲的嘴灌了几滴。半个时辰后,卢老汉居然一声叹息,悠悠转醒……(困卢山山名由此而来,困卢山目前仍有上千亩野生栽培大茶树,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

醒来后,七子无量将事情原委讲给父亲听了,卢老汉顿时精神陡增,遂叫七子又煎了两碗野茶喝下去。第二天居然容光焕发,下床干活了。受到七子无量采野茶的启发,卢老汉心想,我们现在家境贫困,又无力购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么好的野茶何不叫儿子们分头去采摘回来,既能卖得好价钱,又解决了无钱购置山林土地之急呢!于是每天叫七个儿子都分头到深山采茶。从此,七兄弟每天背竹篓,带上绳索,翻山越岭到森林峡谷中采摘野生茶叶。日久天长,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采茶线路和地域,并就地和当地姑娘结婚、安家、生子(历史上至今都有男到女家,俗语称“上门”的习俗),各据一方,并将野茶苗、茶种带回家种植,种茶为生。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并带动当地山民种茶,这便形成了长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诺山,四子阿佤山,五子爱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无量山的产茶区域。后来的名字成了少数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称。卢老汉夫妇及女儿哈尼留守困卢山,仍以种茶为业,老人将爱女哈尼采制的茶称为“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清《普洱茶话》阮福著】,《红楼梦》中的普洱女儿茶,即名出于此。在今天的普洱县凤阳乡,困卢山的栽培型古茶树群仍保存完好,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可见普洱是普洱茶的主要发源地。由于七兄弟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历史上传为美谈的“七子拜寿”)。他们深知父母爱茶如命,都将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装好带回普洱。由于路途遥远,只有骑马,茶叶在路途中日晒夜露极受受潮,东西又多,相互挤压,到了普洱打开后都挤压成饼了,但味道比刚制时候更好。由于七个儿子送的茶一个比一个好,老人十分高兴,倍加珍惜,将每个儿子送的茶拿出一个用竹壳包扎在一起(据说竹壳无异味,透气有利茶叶陈放)存放家中,待来年或多年后,家中来了好友、上宾,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后赞不绝口,问及茶之来源和名称,老人自豪地指着竹壳对客人说:“这是我的七个儿子孝敬的”。日久天长,“七子拜寿”和“七子饼茶”在当地传为佳话。普洱七子饼茶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响,许多茶人,茶商纷纷慕名而来,指名要卢家“七子饼茶”,更有许多茶坊、奸商纷纷仿效。普洱七子饼茶美名远扬,流传至今。


起初的七子饼茶,大小重量各有差异。孝顺的七个儿子在了解父亲的这一喜好后,为了让父亲便于收藏,七个儿子共同商议,将茶饼统一制成大小一样的圆形,背后一个小圆窝,重量七两五。圆形代表天上的圆月,象征合家团圆,背后中心的小圆窝,象征七兄弟共同的家,象征父母,重量为七两五为七兄弟,,即为七子中的我的意思,极具含义。(普洱七子饼茶的外形,大小,重量一直沿袭至今,一直成为渴望团圆,尊崇孝道的古今茶人推崇普洱七子饼茶的原因。有诗为证:山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其中龙团小团月即为普洱七子饼茶。由于七个儿子所在茶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结构、土质气候各不相同,茶树周边的植被气味影响,普洱七子饼茶的茶味各具特色,香气各有不同,有樟香、梅香、栗香、枣香、橙香、荷香、兰香等。有诗为证: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这是宋朝名仕王禹对普洱七子饼茶七子拜寿的美誉 。父母年岁已高,七个儿子经过商议,将父母住地由困卢山移居至普洱的西门山。西门山山青水秀,终年云雾缭绕,是修养生息的极佳地方。卢老汉到了西门山后,仍喜种茶。由于西门山地理、气候环境和卢老汉高超的种制技艺,西门山茶被列为历代供奉京师之首茶。历代皇帝视之为异珍,称之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七个儿子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亦较频繁。他们时常将自己手制的上好普洱茶带回普洱,与家人分享,并与慕名而来的茶商、茶人交易。年复一年,子孙拜祖,商贸往来,一代传一代,普洱自然引来了天下茶商,逐步形成了原产地和云南最大的普洱交易集散地。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各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开设茶庄、茶号,普洱茶的加工制作逐步完善,普洱府极度繁荣,名扬天下。普洱七子饼茶亦因其品质上乘,有寓意(象征团圆和崇尚孝道的美德)以及便于携带和收藏在普洱茶中独树一帜,久盛不衰,更是当今茶人品饮普洱茶之首选。

05.jpg 

作者简介:苏洪生(1956.8—),金华市婺城区首席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

工作单位:金华市婺城区农林局

通址:浙江省金华市宾虹西路奥林匹克花园C21幢04号

邮编:321025        电话:(0579)89162320

电子邮箱:shs99988@sina.com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