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城创始人谢高华添寿
省委书记也曾为他点赞
原创 2016-10-28 记录 市场导报
文/导报驻金华记者 林伟胜 通讯员 江胜忠
正是一年一度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会期,义乌人们熟悉和爱戴的老书记谢高华又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已经85岁高龄的谢高华这两天在侄女和义乌一帮老朋友的陪同下,逛了义博会的展馆,为众多精巧智能的浙江制造产品喝彩;他还走进义乌的学校,给孩子们讲30多年前的义乌创业故事;在义乌市场上,他还和当年小商品市场的第一代第二代市场经营者冯爱倩、王健芳等人见了面,共话家常。
老人离开义乌的领导岗位已经32年,但他每年都要来看看这里的变化,他把义乌视作是他的“第二故乡”。
100辆奔驰车 接老书记回义乌
而义乌人更没有忘记这位对义乌市场开放产生关键性作用的老县委书记。10月23日晚上,在篁园市场旁的商城宾馆,一群新老义乌人,甚至还有国际友人聚集一堂,为谢高华老书记庆祝他的85周岁生日。
这次生日晚会的主要策划人是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何建农,他说,义乌今天能成为“全球第一市”,离不开当年谢高华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的努力,义乌人们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可爱的老书记。
何建农清楚记得,2007年10月20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100多位义乌老板开着107辆奔驰车去衢州迎接谢书记回义乌,老书记非常感动。这些年,每逢义博会前,他们都会派人去把谢老书记请来义乌。
这次的生日晚会由“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浙江省商协会会长俱乐部”主办,他们请来了谢高华当年的同事、部下还有农村致富带头人、企业家,金华、义乌科普作协同仁以及外来建设者的代表与谢高华欢聚一堂。
这场生日晚会简朴而热烈。蛋糕、寿联还有精心制作的VCR,生日曲,这些都是少不了的。但是谢高华老书记有言在先,不收贵重礼物,尽管他本人烟瘾很大,但也不让人送给他香烟。
不过,大家送给他的礼物还是让老人喜出望外,当年的老部下,如今已经从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杨守春送给他最尊重的老领导谢高华一副书法作品,上面写了10个字“鸡毛飞上天 谢公情难忘!”
原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守春送给他最尊重的老领导谢高华一副书法作品,上面写了10个字“鸡毛飞上天 谢公情难忘!”
杨守春说,央视不久前播出反映义乌市场变化的剧本《鸡毛飞上天》,用文艺形式讲述了义乌市场开办之初至今的故事,正是当年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给了义乌市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义乌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全国劳动模范、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给谢高华送了一双村民亲手纳的布棉鞋,他说这是义乌农民的一点心意,天气要转凉了,老书记要注意保暖,保重身体。
这个时候,杨守春接过话说,当年谢书记在义乌时,有人问“谢书记穿什么鞋,”大家会说“谢书记穿的是大号解放鞋”。没错,当年谢书记正是脚踩解放鞋,走遍了义乌大地;而另一个意思是说谢书记的思想解放,穿的是“解放”鞋。
金华和义乌科普作家协会还为谢老特制并赠送一只大红的“长寿杯",杯身是杨守春题写的金色书法"饮水思源“,杯底是科普作家们创作的贺联:兴商伟业,千秋扬名始于君;富民伟业,万众同心终归党。
省委书记为他点赞
从事多年市场研究的何建农给老书记送了一本书籍《批发市场概论》,他说,对于批发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谢书记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何建农说,今年,省委书记夏宝龙还专门提到要弘扬“谢高华精神”,这是对谢高华老书记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谢高华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无私无畏的创业创新精神、清正爱民的公仆服务精神。
外来商会的代表、在义乌市场做了10多年打火机生意的宁波人周建强给谢高华送了自己企业最新开发的无油打火机,即健康又安全。他说,正是有了谢书记当年放开义乌市场经营的决策,他们这些外来商户才从全国各地纷涌而进义乌做生意,今日之义乌,已经是全球生意人的“大码头”。
晚会上还出现了一位洋面孔,他是长年关注义乌市场经济发展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员马克先生,这位曾经和谢高华面对面对话过的操着一口纯正中国话的外国学者,这次专门从美国赶来为谢老书记祝寿,还给老人带来了比利时产的巧克力和一本他的英文著作《中国义乌》。马克说,他里头有专门的篇幅专门写到了谢高华书记,觉得这位义乌的老书记很富有改革精神。谢高华则谦虚地说“我要向你学习,接下来还要补补英语。”
长年关注义乌市场经济发展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员马克先生,美国赶来为谢老书记祝寿,还给老人带来了比利时产的巧克力和一本他的英文著作《中国义乌》。
义乌人把谢高华视作现代赵公明
谢高华在义乌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正式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并制定了“四个允许”的政策,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1984年,在全国“科技兴农”的大背景下,谢高华大胆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义乌由此走上发展快车道,这个战略至今没有改变。
据说义乌人心里是拿这位前县委书记几乎是作为现代赵公明来看的,曾经想给他塑一尊铜像,但被谢高华婉言拒绝了。谈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退休后的谢高华不管是在衢州老家,还是在他曾经的履职地义乌,经常会有人问他当年开放市场的经历,谢老不止一次回答“我们其实什么都不懂,那都是义乌群众创造的奇迹!”
最初触动谢高华的是义乌一个姓陈的老裁缝。那还是1982年,这位老裁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部分老百姓的缝纫机集中在一起,招了一些学徒并收取相应的培训费。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位老裁缝盖起了楼房,楼房前还有一个圆门。
这件事弄得满城沸沸扬扬,老裁缝听到学徒两个字就害怕,不敢收了,因为学徒在当时是资本主义的称呼。谢高华对此的最终表态是:学徒不好听,那就改个名字嘛,叫学生好了。
同样是1982年的一天,做小贩生意的冯爱倩提着货篮子把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办公室里:“为什么老是赶我们?”“政策不允许,不准在街上摆摊!”“我没工作,但要吃饭,不摆摊我吃什么?”冯爱倩在书记的办公室里拍起了桌子。
谢高华反倒冷静了下来:开放市场的确能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出路,但政策不允许啊,到底应不应该开放集贸市场呢?“当时义乌县城有2.4万人口,面积大概只有2.5平方公里,一没资源二没工厂,老百姓要吃饭,就必须要找一个突破口。”谢高华回忆当年的情景,“但义乌这地方的人很勤奋,头脑也很活跃,而且一大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还偷偷做一些针头线脑的小生意,不少人还从这些不起眼的小生意中赚了钱,造起了房子。”
1982年9月,谢高华带领干部做了四五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义乌县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据了解,当时只开放了从进城到火车站约一公里多的路段作为市场———也正是这一小段的开放,促成了义乌的另一次“火山大爆发”。
谢高华回忆说,当时义乌一些干部怕出问题,说实在的,他也有点担心。不过他想,群众致富总不会有什么错吧,再说想请示也没地方,不如放开手让群众搞。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谢高华旧照(中者)
1983年,谢高华还辗转找到了省级银行,贷款57万建设摊棚式小商品市场,闻名中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此诞生。
谢老说,义乌百姓的血脉里就有一股敢为天下先、敢说实话办实事的精神,义乌人是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
10多年前,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吴建民曾经专门找到谢高华,询问为什么义乌会有全球最大市场的秘密。谢高华当时对他说“义乌人就是有鸡毛换糖做小本生意的传统,有个集中经营的场所更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2008年,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和个体小商贩冯爱倩之间的争吵故事被列入推动了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100件事之中。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谢高华被选入60年来浙江最有影响力的60位人物之列,组委会给他的评价是——神州第一市“接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