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返回 > 网站首页

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科普前列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26  已读:2347 次  文章来源:

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科普前列

 

         2016年7月23日(周六),“红船”启航圣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来自嘉兴、杭州、金华的代表们接过了“嘉兴科普文化交流中心”、“杭州科普文化交流中心”、“金华科普文化交流中心”三块沉甸甸的铜牌。

 这是2014年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个在北京以外城市设立的专业委员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批授牌的科普文化交流中心。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首次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这对我们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召开和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建党九十五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而“红船精神”的三个基本内涵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其实质是创新精神,这是使中国共产党能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保持其先进性的关键因素,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

   “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光辉历史。九十五年来,我们党坚持创新和发展的生动实践,证明了党的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论断的科学性。

习近平一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反复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就在科技创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今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将科技比作国之利器,是“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要求,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尽快超越“跟跑”阶段,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并跑”直至“领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

习近平指出,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然而,长期以来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束缚和观念障碍,常常让科研人员激情难抒。

一些基础研究领域的颠覆性突破往往发端于科研人员的奇思妙想。科研人员中不少是怪才、奇才,往往不走一般套路。而当下的科技评价体系却经常是一把尺子衡量,用成果判定。甚至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技工作者,大量的专项、计划、项目捆住他们的手脚,难以激发科研灵感。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因此,坚持和弘扬创新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协副秘书长何建农说,接下来,还将有一批包括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在内的地方会挂牌成立区域科普文化交流中心。那么,这样的地方科普文化交流中心是做什么的?中心成立后可以为地方发展做哪些有益的事?何建农介绍,建立地方科普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推动科普文化交流,夯实科普服务基础,提升科普团队创作的力量,打造智库,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文化交流平台。

    这样的区域中心,显然更接地气,更方便在地方开展一些诸如专家论坛、科普采风等科普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优秀科普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当天,参加授牌仪式的代表们还集体参观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95年前的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中国革命由此扬帆起航。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是浙江省红色旅游景区基础建设的重点工程,占地40.95亩,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馆内运用现代一流的表现手段,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嘉兴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和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这一陈列主体。(江胜忠)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