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义乌美食】田心豆腐脑(作者:潘爱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30  已读:279 次  文章来源:

田心豆腐脑

◎潘爱娟

 

“实在是太好吃了,虽然同样是豆腐脑,但佛堂镇田心村这一碗豆腐脑,可以说与任何一碗豆腐脑都不一样,太美味了!”在离佛堂不远的田心村,我第一次吃到了传说中的田心豆腐脑,虽说价格比我们平时早餐店里吃的贵了不少,但吃的人还是很多,我们去的时候小小的豆腐担前面密密麻麻站着人,一问,他们全是义乌县城专门过来品这碗豆腐脑的。

田心村豆腐脑,承载着两百余年的历史沉淀。几百年来,它不仅是田心村街坊男女老少钟爱的美食,也吸引着无数来往游客。洁白鲜嫩的豆腐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承载着传统手艺的一脉匠心。

豆腐脑.jpg

豆腐制品自古以来便深受百姓喜爱,而豆腐脑以其软滑的口感、清新的滋味,赢得了 “豆花” 的雅称。无论甜口还是咸口,都备受食客们的热烈追捧。北宋寇宗奭编著的《本草衍义》中提到:“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是关于豆腐脑制作的最早记载之一。当时,豆腐脑作为一种主食被大家所熟知。据《如梦录》记载,北宋开封的酒楼、饭店、饭铺和摊贩排门挨户,豆腐脑多以肩挑、手推车、摊贩的形式出现在市井之间,在街头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当时大众不可或缺的美味食物。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喜食豆腐脑,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间,筑堤除田,发展农业,还亲自动手制作豆腐脑,由此可见豆腐脑已经从当时首都今日之开封迅速传到了南方。时光流转,直至今日,豆腐脑依然在美食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佛堂镇田心村王金奎制作的豆腐脑的名声远扬,40多年来,他每天做豆腐脑、卖豆腐脑。他制作的豆腐脑,口味独特,咸香为主味,搭配上自制的青辣椒酱、香葱以及辣猪油,那滋味堪称一绝。当细腻嫩滑的豆腐脑入口,先是感受到一股淡淡的豆香,随后咸香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青辣椒酱带来微微的辣味刺激着味蕾,香葱的清香则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辣味与咸香,辣猪油的醇厚更是为这碗豆腐脑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田心豆腐脑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清晨四点,王金奎便将精心挑选的颗粒饱满、金黄浑圆的黄豆放入桶中浸泡。根据不同的气温,耐心地调整浸泡时间,一般在浸泡八九个小时之后,黄豆用手指一捻就可以分离,浸泡就完成了。下午一点,柴火燃起,为煮豆浆做准备。如今,机器研磨黄豆浆只需几分钟。 但20 年前,那是纯手工的时代,一组沉重的石磨,需要人工耗费一小时埋头拉磨。磨出的豆浆还需用细密的纱布过滤,制作者不厌其烦地一瓢一瓢舀起豆浆,包紧纱布,用力挤压,只为留下最细腻的浆液,而那被挤出的豆渣,也是民间受欢迎的美食,稍加加工,便是一道独特的美味。

大火煮沸豆浆,制作者时刻关注着锅里的动静,防止糊底和溢锅。而制作豆腐脑最关键的 “凝固” 环节,更是需要精准的把握。用水和炭火上烤好的石膏粉调成溶剂,倒入木桶内,再把80 度左右的热豆浆舀入木桶,摇匀后静置10分钟左右,豆花就结成了。盛豆腐脑有讲究,用平勺一勺一勺舀入碗内,然后加入自制的调料,即可食用。

王金奎家作坊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只百余年历史的豆花桶,它是田心豆腐脑独特之处的见证。豆花桶上下窄中间宽,上部分底面由圆滑的铁锅制成,能让豆浆与石膏水更均匀地融合,这是现代不锈钢桶和添加剂无法做到的。

曾经,田心豆腐脑是一个流动的担子,下午三、四点,挑担叫卖的声音在村里回荡,邻里乡亲拿着碗走出家门,一碗5分钱。如今,田心豆腐脑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无数外村人甚至外地人慕名而来。十年前,王金奎的豆腐担就固定在村口。价格也随物价上涨,从三年前的5元一碗涨到8元一碗了,但那份美味却从未改变。生意好时,一整桶豆腐脑一下子售空,生意一般时,王金奎也会准时在五点半回家,剩下的豆腐脑压制成豆腐,分享给邻居或亲戚朋友。

田心豆腐脑的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传承,更是田心古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得到了佛堂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关注。在佛堂 “十月十” 民俗文化节上大放异彩,获得了游客们的喜爱。2017 年,田心豆腐脑入选义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单元。

 

义乌单色图 +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 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