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专稿】
这份独特的味道
◎徐益丰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盼团圆。当那一轮皎洁无瑕的明月高悬于浩渺夜空,倾洒下银白的清辉,不仅照亮了广袤的大地,更照亮了人们心底对家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团圆的热切渴盼。在这个充盈着温馨与诗意的佳节中,有一种独特的馥郁香气,悠悠然地飘散于大街小巷,那便是月饼的香。
一
月饼的口感酥脆无比,层次分明的特质中透露着匠人的心血与高超技艺。每一口咬下,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味蕾与美食共同谱写的美妙乐章。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月饼的美味成为欢聚时刻不可或缺的佳肴,它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诱人。成为情感的纽带,传递着深深的情谊,深受人们的钟爱与珍视。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更是对家庭团聚的美好诠释。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鼎盛之日,因此得名中秋。而当天的月亮更是圆润明亮,赋予了这一节日特殊的寓意。中秋佳节前夕,人们心中满是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取其人月双圆的美好寓意。八月十五更被赞誉为“团圆节”,是汉族及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的民间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秋暮夕月”的习俗,这不仅是夕月——对月神的祭拜,也承载了人们深深地敬仰与祈愿。周代时,中秋夜便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随着时光流转至唐代,赏月、玩月之风逐渐盛行。至南宋时期,月饼更是成为民间赠品,寓意着团圆和美满。夜晚的活动丰富多彩,如赏月、游湖等,都为这一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明清以后,中秋节的风俗更加多样,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设宴赏月的传统依然盛行不衰。人们举杯问月,庆贺生活的美好,或为远方的亲人送去健康的祝福。古时的祭月和拜月活动更是中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恭敬地摆放月亮神像,点燃红烛,全家依次拜祭月亮。月饼作为团圆象征的地位不可动摇,其大小需与人数相匹配,无论是在家或在外地的人都要算在内。
品味这小小的月饼,就如同咀嚼着月亮的精华,其中蕴含的酥香与甜美令人陶醉其中。回忆起儿时中秋前夕,当外婆精心挑选月饼时,那飘散的香气让我幼时充满期待。而外婆说:“等中秋晚上,你父母回家后,一家人一起享用。”更是成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有一年中秋夜,外婆已烧好饭菜,我们兄弟姐妹围着桌子,但都不动筷子,要等母亲回来。母亲是位公社干部,平时一般不回家,中秋夜我们盼母亲回家赏月。
我们一直等呀,等呀,到晚8点母亲还没回家,外婆这才叫我们先吃。吃完饭,我们又眼巴巴看着月饼,等着母亲回家。可我们一觉睡醒,还是不见母亲回来。
后来才知道,母亲在一个村里陪着一位孤寡老人过中秋。
中秋晚上,月饼不仅仅是食品,它更是一份珍贵的回忆、一种深沉的情怀和家人团聚的象征。它见证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中秋节永远都是我们心中那份最深沉、最温暖的牵挂与怀念。
二
中秋之夜如约而至,女儿、女婿,还有可爱的外孙女、外孙,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我会泡上一壶香醇浓郁的茶,老伴小心翼翼地把月饼点心摆放在盘子里。8岁的外孙女拿起一块月饼,轻轻咬上一口,10个月的外孙捧着月饼,不知从哪儿下口,抓得满口酥香。那瞬间绽放的香气令人如痴如醉,酥脆的外皮在口中四散开来,细腻的馅料甜而不腻,与茶香相互交融,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无比美妙。
回想当年,我十九岁那年背井离乡,踏上了远方的征途。乘火车、坐汽车,抵达乌溪江水电站,成为一名水电工人。而后转战至紧水滩水电站,直至1986年调回。九年的时光里,我都在工地上度过中秋节。那时回家的路途遥远且不易,只有春节时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有一年,我在中秋节期间在水电站导流洞中值守,尽管任务艰巨,但我在混凝土浇筑中尽职尽责。尽管无法与家人共赏圆月,但我知道家人的思念永远与我相伴。
那时的我,在休息之余坐在岩石上赏月,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我略显疲惫的脸庞。即使身处异乡,工作的繁忙并未冲淡我对亲人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推移,我深知生活节奏愈发快速,然而我对月饼的热爱从未改变。城市中的糕点琳琅满目,但那传统的月饼香气仍能唤起我心底的温暖记忆。每当中秋将至,我总是特意寻找那些传承着传统工艺的糕点店,只为重温那熟悉的味道。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中秋情有独钟,他的日记中每年都有对中秋的记述。即便在异乡客居,他也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而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则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都市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作品仍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对家的眷恋和对团圆的向往。
中秋夜晚,与家人共同分享这份美味,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回忆着过去的中秋时光,欢声笑语中仿佛能重现那些美好的瞬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月饼的香气如同一个温暖的怀抱,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心灵的慰藉。愿这份对传统的执着坚守、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伴随着我们。
三
怀旧情愫的酥香之旅,宛如一位时空旅者,引领我穿越漫长岁月的迷雾,将我带回那无忧无虑的旧日时光。昔日孩提时代,月光下的嬉戏画面历历在目,那时手中紧握半个月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无忧无虑的欢笑声,依旧在耳边悠然回响。
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成为老者了,相聚的时光显得愈发珍贵。每当微风轻柔拂过,携带着丝丝缕缕月饼的馥郁香气,这份萌生于心底的纯真情感,宛如一幅绝美画卷般徐徐铺展。它恰似陈年老酒,在岁月的悠悠沉淀中静静发酵,每当那醉人的香气悄然袭来,便在心海的深幽处缓缓苏醒,唤起对生活的无尽挚爱与炽热向往。
中秋佳节,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倾心描绘的对象。于我而言,月饼的香气便是中秋最美的诗篇。它无需繁复的修饰,无需高亢的赞歌,仅以日常的气息述说着人间的真挚情感。漫步于秋日的街头,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路旁桂花树上的淡黄色小花散发出宜人的香气,与糕点店内传出的月饼香交相辉映,犹如一幅醉人的秋日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尤以义乌月饼为引人瞩目。义乌人最爱的莫过于那酥酥软软、绵香四溢的义亭月饼。月饼在义乌本地方言叫起酥,土话叫“土月饼”。而义亭的起酥在义乌最为出名,因而又被称为“义亭起酥”“义亭油酥”,具有浓浓的义乌本地特色。
义亭起酥讲究的是松、酥、香。经过选料、初加工、擦馅、制皮、制酥、包酥、包馅、成型、盖章、烘烤、包装等11道工序制作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据《义乌县志》记载,义亭的月饼制作历史悠久,配方讲究,工艺精湛,质量上乘。其色泽金黄璀璨、口感鲜美酥脆,在民间有着极佳的声誉。
义亭“起酥”从口感到外形,带有义乌本地喜甜腻的特征,只要看到了那枚红色的方印,就会想起这是义亭起酥了。它的香气独特且难以抗拒,外形宛如一轮满月,金黄油亮,这独特记忆与味道早已深深烙印在义乌人的心中。
曾几何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义亭的起酥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人们常常需以粮票换取月饼,即使手头宽裕也未必能轻易购得。然而如今,义乌的月饼加工厂已达二十多家。亿民食品厂作为该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口味、包装设计及营养搭配方面融入了“国潮+健康”的理念,使得义亭月饼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
对于许多义乌人而言,起酥不仅是中秋的味道,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记忆。当中秋佳节悄然而至时,无论身处何方,那熟悉而独特的起酥香气,总能触动心底最深处的回忆。即使时光如水般流逝,那份对义亭油酥的情怀依旧如初。
四
在这个疾驰的年代,追求梦想与成功,往往忘却了生活中的那份简单幸福。然而,在这个中秋之夜,一抹金黄的香气,它那如满月般的身姿、散发着金黄发亮的柔和色泽、上面红印点缀的雅致,以及那层薄如蝉翼、脆如雷鸣的口感,这一切构成了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中秋月饼”。
随着夜幕的深沉,明亮的圆月高悬夜空。我躺在床上,沉醉于这股月饼的香气中,仿佛被带入了梦境。在梦中,我回到了儿时中秋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那份深深的温馨与幸福仿佛昨日重现。
月饼的香气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记忆,更是一种岁月的见证、场景的回忆。它承载了不同年代的情感与回忆,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对月饼的情感都是深刻而难以忘怀的。
这份深厚的情感,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这份独特的味道,它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弘扬与推广。通过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了解并参与到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深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