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会员作品】《金华日报》,伴我新闻生涯34载(作者:王曙光)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9  已读:529 次  文章来源:

【《金华日报》75周年等您讲故事】

 

《金华日报》,伴我新闻生涯34载

作者:王曙光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金华日报》已走过75周年的光辉历程。其中《金华报》(《金华日报》前身)自1982年7月1日正式复刊,也是我正式跨入新闻队伍不久。有了它一路风雨无阻的真情陪伴,每一期报纸的记忆与回声,让我的新闻生涯充满自豪而坚定。这张报纸和办报人那份炙热的新闻情怀,也让我为之感动感奋,在义乌广播站和《义乌日报》(今天的《义乌商报》)媒体上坚守了34个年头。

微信截图_20240909181557.png

 

践行改革,让义乌挺立时代潮头

翻阅自己厚厚几本的作品剪贴本,关于义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事件和人物报道为数不少,较多被采用于《金华日报》,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成果“前奏曲”。

1982年7月22日,《金华报》头版刊发了《专业户姓“社”不姓“资”》的评论,后相继发表了《墁塘之路》(许建法等人撰写)、《开路先锋——墁塘能人录》(许建法与永康报道组合写),以及《凤凰山姓社不姓资》《金序龙与他的立体农业》等系列文章,通过金华地委和行政专署的舆论引导,为金华全市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实际样本。后两篇文章出自义乌籍、农村组记者楼科进之手,据他撰文回忆,这也是时任地委书记厉德鑫一班人思想解放、敢说敢干、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而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康蓬勃发展的“神来之笔”。

微信截图_20240909181152.png

当时,我从部队退伍到义乌广播站当记者,义乌既无报纸又无电视,仅有广播媒体,《金华报》一到单位,大家便抢着阅读。看到金华主流媒体的系列文章,我也深受启发,跃跃欲试地给它投稿。但目睹关于姓社姓资的敏感题材,又些许忐忑担心。后了解到厉德鑫书记由义乌县委主要领导谢高华陪同,走访调研合作公社起鸣大队金序龙、稠城公社保联大队孙荣福等专业户和承包户,勉励他们“大胆经营,不要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要迷信教条,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只要有利于发展经济都要鼓励”一番话,我茅塞顿开,即于《金华报》刊发《凤凰山姓社不姓资》不久,采写了后续文章《凤凰山果牧场进城开鲜活货商店》,发表在了《金华报》二版,后被《浙江日报》1983年1月10日采用。

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义乌市很多经济改革之举受到上级瞩目,也走在了金华各县市的前面。在史无前例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浪潮中,《金华日报》总是与时俱进,为包括义乌在内的改革发展、市场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就进一步推进鼓与呼。无论是1981年7月22日之后“醒来金华”“奋起金华”两组系列述评,还是《金华日报》1984年1月推出的一组《义乌见闻》系列报道,以及后来的《义乌加速奔向世界“小商品之都”》《数万外商架起义乌和世界之“桥”》等,均彰显了金华党报的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新担当。

微信截图_20240909181233.png

在《金华日报》领导和编辑的鼓励下,我在义乌报社任记者期间,也采写了一些改革类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及业界好评。其中《今天,义乌又兴当铺》《义乌构筑全国性小商品购销网络》《义乌众多个私业主争当“农场主”》《义乌八千余农民闯边贸》均在金华日报重要版面刊登。这些新闻都是由我个人执笔或与人合作,并先后获得1993年至1996年年度金华好新闻一等奖(金华记协主评)。个人连获四届“殊荣”记录,义乌新闻界至今尚未破局。

 

文心守正,用丰厚文化解读金华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文化璀璨,教育勃兴。复刊不久的《金华日报》定位准确,开辟的“青年一代”“文化生活”“百花”“婺江”等专版和副刊,文风清新,特点鲜明,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因为自己喜爱文学,文化和教育这条线又相对跑得多,故而三天两头往金华日报投稿。《不应忽视青年的特点和需求》《为新农民而讴歌》《甘居陋室办教育》《高山流水觅知音——记古筝演奏家蒋萍》《武术运动员的摇篮——访义乌县华溪乡李唐武术馆》《楼正虎的虎劲》等等,就是那时候的作品。

记得,当时《金华日报》的编辑都很年轻而富有朝气,有创新意识,与通讯员联系紧密。陈兆斌、马和来、劳剑晨、苗青、施扬、洪加祥等,既是新闻同行,又是聊得来的文友,有时义乌这边有好的新闻题材,我们还及时沟通,报送选题,征求采写意见。

1992年6月,时值全国发展城市商品市场研讨会暨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开业庆典之际,被称为“中国革命伟大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徐肖冰、侯波夫妇专程来到义乌,举办他们的《开国元勋》摄影作品展。我即刻将这一选题报送给“百花”责任编辑劳剑晨,最后由他精心编辑,近1800字的特稿《铭记历史 不忘过去——访徐肖冰、侯波夫妇》,配图刊发在当月28日《金华日报》“星期天专刊”的“七一”专稿上,受到读者赞誉。

微信截图_20240909181356.png

又如,1999年国庆大阅兵,驻义海航某团团长李庆双和他的战友,指挥“飞豹”飞过北京五十华诞庆典上空。由于《义乌日报》和《金华日报》及时编发,将人民海军航空兵的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该文荣获了该年度金华市好新闻二等奖。

75年,历史长河只是一瞬。应该说,《金华日报》用心办报,成绩显著,与这支过硬新闻队伍的努力是放不开的。一直来,新闻同仁的敏锐观察力、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办报理念,同时对悠久丰厚的人文金华精神的叙说和解读能力,有目共睹,亦被我和我的同道视为学习的楷模。从跟踪“五里亭”事件,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选跨世纪诉讼日军细菌战的长期追踪,以及浦江万年上山文化的系列报道,让人感叹感动的同时,也惊讶金华这座城市和新闻人的故事。

向《金华日报》新闻同仁学习,这几年,我也十分注重本地人文历史的挖掘,用文化加以解读。2023年3月起,我牵头的“义乌古商道行”采风活动启动,迄今已发表文章近30篇,大都被金彩云客户端(前身为金华新闻客户端)采用。义乌读者称之为“这是一道永不凋谢的风景,阅读后能感受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神韵。”“有鲜明的地域印记”。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史志专家库研究员、曾任义乌商报社文部主任,出版和主编《回望义乌》《记者眼中的名人》《稠城华章》等专著十部)。

 

科普.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