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古道〗
义金古道采风作品集
(摄影/郑小平 王馥莲 王春平 孙清土 贾良友)
义金古道: 一方水土 两地相融
王曙光 毛允和
义金古道,被称之为金华大路,是古时义乌南部与金华相连的主要交通要道。它起始于义乌官古线起点旁的石灰岗,路线:长坑——沐春塘——大岭头——饮水孔——岩塔爹娘——牛背脊——金华澧浦镇宅山村,行程约5 公里。
从石灰岗出发,一路平坦,能驱车前行,目睹到幽深的长坑、宁静的沐春塘,有传说故事的大岭头。真正行走义金古道,却从大岭头开始。这里又称驮岭头,义乌本地人叫“北漏斗”,金华唤作南大门。右侧还有一条从小官余村通往此地的古道,名称不详,长约两三公里,蜿蜒曲折,原汁原味。
“先有大岭头,后有青坑村。”大岭头属青坑村的一个自然村,有八百余年历史,要比青坑行政村早四百年(青坑村2017年已整村异地安置搬迁合并融入赤岸水岸社区)。古道繁华一时无二,只因驿站兴盛。原因是该地为义金古道的制高点,古时交通方便,在过往的漫长岁月里,为了给过往行人提供便利,村里人曾这里摆起茶摊,开设驿站。在一小山坡处,依稀可辨五间头的地基印记;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还留存当年日军建造的炮台遗迹。
赤岸镇退休干部朱天平40多年前曾在青坑村驻队两年,对这条古道甚为熟悉。据他回忆,自己从小到金华就走这条古道,义乌赤岸和金华澧浦两地村民相互赶集,也都必经此道。但古道由何人所建,何时建成,并无资料明确记载。
义金古道路面不宽,大小石块相垒,有的已被打磨得十分光滑,路两侧则用块石砌成,不规则向远方延伸。有些路段上还散落着厚厚的落叶,不小心便容易滑倒。一路下坡,走到“饮水孔”处,但见绿树遮阴,青苔留痕,时有清泉流出,据说此地一度成为附近村民的水源汲取处。时间不长,来到颇负盛名的“岩塔爹娘”,有两块高大岩石对峙并相互依偎,这里诠释着民间认“岩石做爹娘”的习俗,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
“牛背脊到了!”此行向导、青坑村书记朱师琴告诉我们,不远处就是金华的澧浦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从该镇老街赶着买来的小猪和牛羊走古道、回村里的情景,还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金华澧浦镇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南通温州,北接宁波、绍兴等地。古老集镇早在南宋时就有方、蒋、杜、汪等姓居于此,到清朝康熙年间,又逐渐成为金华、义乌、永康、武义等周边县的货物集散地,称李铺市(集市)。至清朝光绪年间,李铺市改称澧浦市。民国三十五年(1946)的《澧浦街市记》载:“每逢月一四七日通九市。习惯上来者去者,买者卖者,挑者负者,举凡谷米、菽麦、布帛、绸缎、农具、工具、磁具、铁具以及猪豕、牛羊、鸡鸭、鱼鳖、蔬菜果品,粗如草鞋、蒲席,细如麻缕、丝絮、纸箔、烛爆等言之不穷、举之不尽……市架数十品,牙郎(类似经纪人)几十名,小贩茶汤、酒浆,大贩京广洋货,无不应有尽有。”
朱师琴说,那时义乌南部的村民在种田的同时兼顾养猪,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一两头猪,并习惯到澧浦镇老街的小猪市场购买猪仔,“那里的猪仔个头大、卖得好。”来往的人多了,带来了商机,这里继而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农村集市。义乌人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养猪业,促进和带动了周边县的生猪生产发展。每逢集市,市尘栉比,阛阓林立,商贾云集。古道上,交流信息,人来人往,煞是热闹。
义金古道,一头连着义乌,一头连着金华;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连,文缘相融,见证了两地百姓走亲访友、热闹赶集、物资频繁交流以及朴实的农作生活。据史料记载:澧浦镇的蒲塘凤林王氏始祖为义乌的王彦超,此系五代及北宋名将。2008年7月间,为王氏宗祠修缮工程,村理事会成员一行专赴义乌王彦超将军庙进香谒祖,还分赴尚阳、佛堂石北多地凭吊墓址,进香礼佛。同时建造文昌阁以崇祀,祈求族人文化昌盛。目前王彦超后裔聚居地在金华有4个传统村落。澧浦镇下宅村的村祖,明朝初年自义乌赤岸迁至潭溪安家,村名以地形地貌取名,称“下溪滩村”,后下宅村的村名沿用至今。而有着近800多年历史的大岭头自然村,由于各种原因,已迁至佛堂平望村达半个世纪。在澧浦镇、宅山等地都有该村姓朱太公的子孙,且人数都大于青坑村的人口数量。
此外,在金华澧浦街坊,早年民间有“吃讲茶”的习俗,这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顺根的师傅夏云登,会把听来的官司案例或者重大社会新闻编成道情演唱。他把《赛马记》在义乌、东阳、永康等地到处演唱,都唱红了。逢年过节,义乌、金华的宗亲还相互串门,文化走亲,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抗战时期,义金古道更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红色要道。无数英勇的抗日志士在这条古道上穿梭往返,为抗击外敌、保卫家园传递情报、运输物资,挥洒着热血与汗水。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这条古道,使其成为了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
义金古道在原路口处,曾有石刻路碑矗立,“金华大道”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尽管随着金义东快速通道的拓展升级,古道已风光不再,但时间在古道上雕刻,斑驳就是关于它的记忆。
义金古道,行走着
刘俊义
驮岭头,处于虎天山脉峰腰,是义金古道(俗称金华大路)的分水岭。北过官余至赤岸镇,南向出宅山村则是一片盆地的澧浦镇。这里群山环峙,山岭高耸,扼守着金华大路的咽喉。不但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连通义南、金华的天然交通孔道。
驮岭头,就坐落于金华大路的必经之路上,其成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四五百年前。当时少数有眼光的山民,看到来往的商旅常在此歇脚打尖,便搭起几座山棚茶铺,做起了小生意。不知过了多少岁月,逐渐从商旅的临时歇脚点,繁衍辟莱,生息往复,于是便有了驮岭头这个小村,这也许是村名的由来,大概也是金华大路的发端。如今,金华大路已人迹罕至,驮岭头村也早在五十年代就下山移民赤岸镇。驮岭头村名也不复存在,但却留下了它曾经的沧桑。
走在这条古道上,仿佛又听到驮马走骡的嘶鸣,又回到了驮岭头当年繁忙的时光里。
驮岭头,当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在崎岖蜿蜒的山野上,刻写了永不磨灭的印痕。先人们凭他们破烂的锄锹,用他们从不屈服的勇气,劈山开路,垒石成基,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人,也不知消耗了多少血汗,硬是用一块块山石垒成一条条山道,通畅了数百年商旅交通不断。行走其间,我仿佛听到了穿越山岭的号子声,仿佛看到了起泡刺血的脚,一步步,迈进时代的最强音。
驮岭头已消失在历史的版图之中。但这里依然风光如画,沿着古道柱杖漫游,可以欣赏两侧的茂林修竹,感受先人挥洒的美景和植下的希望;于宁静中涤洗心灵,于恬淡中觉醒质朴。义金古道,一条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纽带,一段承载着商业和文化的故事。这里有过路凉亭施茶的老调重弹,有小孩认岩为母的独特风俗,还有守候金华大路的古老石碑,还有被脚板磨圆的密砌顽石……这一桩桩,一件件,似乎消失在袅袅的炊烟里,又似乎溶入了义南人去不破、斩不断的血脉中。
义金古道,其历史虽短暂,范围也不广,但曾经商贾穿梭,货物如流;更无史志记载、文人叹咏,但犹如遗世宝珠,埋没古山。如今立于风雨晦明之间,豁然开朗:起于山野,隐于民间,也可显于史志,为义乌又添一笔。
等闲消瘦山野中
卢圣爱
义金古道也称“金华大道”,从前是连接了义南赤岸与金华的一条要道,为两地人们互惠有无,走亲访友必经之路。如今义金古道作为交通的作用已日渐式微,常常成为驴友们穿行山林,与自然亲近与历史对话的一种凭借。
四时俱可喜,最是新秋至。秋初的日子,从青坑村起步,寻径上古道。古道掩在青青竹林中,时浮时隐。道上主要的景点石灰岗、长坑、沐春塘未曾领略。不过在山脚下伫足时,路侧有沟,细水积流成浅浅小洼,水洼处见过散落其间的石灰石碎石,青灰掺白,通身水洗得清洁。透明的小虾追逐戏嬉,与枯叶上下其间,颇有异趣,大可以作窥一斑见全豹之想。
听着同行的人说着古道辉煌的往昔,想着人们赶集日赴金华赶小猪,贩小牛的众声鼎沸,对古道充满了怀想。从岭高处下行,走不久便到大岭头(也称驮岭头)。地处虎天山脉蜂腰,民间自古有金华“南天门”,义乌“北漏斗”之说,点出了义乌青坑一带高踞之态势。此地是金华义乌的分水岭,可见大岭头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以及知名度。
一条横路在前,路侧有岩石相叠成洞,洞内有水气隐隐。有识者称此处为“冷水孔”。天气晴晒连日,冷水孔的竹节“水引”并无水,只是细水沿山石渗漉着,青苔绿蕨点染苍翠,清凉扑面。地下水积了寸许深。此地是过往行人饮水憩息之地,远道的人们正山高体乏,口干舌燥,此处一捧山泉水入口,清泠泠的,是怎样的享受和慰籍,如饮甘露不为过。我侧耳细听,只听得洞深处有“嗒、嗒、嗒”水声清晰传来,这是山体的时间水漏吧,这么嘀嘀嗒嗒,一下一下,千下万下,一天时间就翻走了;日升月落,星转斗移,一年也过了,十年百年亦如斯。同行的人走远了,我听了很久。在静寂的山里,空谷传音一般,让人的心也随节拍而律动,人似与山体的脉搏相通,心内生了一种莫名情愫,分不清是敬畏、是喜悦,亦或是感动。
再不远便是两岩踞守,为岩塔爹娘。左为爹,右为娘,岩石耸峙如人一对。古时人们养儿难,便会取贱名,也有拜树为娘,认石为爹,比如樟树娘、槐树娘、岩塔爹娘。通过给石上供烧香、祭酒放爆竹等形式完成拜认,在孩子成年或结婚出嫁前来还愿。这种习俗寄托了多少寒贫之户的父母希望,也因之庇护了多少幼小生命。
沿山道探寻,过一林下坡地,背岭坦荡如坻,人称“牛背脊”。以“牛背脊”形容高山平坡,真是传神而熨帖。据青坑村的支书说,这些都是青坑村民的田地。原先山民开垦的林地己成草坡离离,背岭望远,有天苍苍野茫茫的气象。此地山间多鬼针草,据人介绍,这讨厌的植物却是治高血压的良药。林下也有不多见的朱砂根,如今己然被商家命名为“黄金万两”,从山野走入富贵店堂。山里的植物,得失之间也如人世,有用者不如有美者能得遇。
山道止于金华宅山村,此处为澧浦镇,多苗木,山野遍植。有杜英、三角槭、桂花、红枫,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山脚一面水镜。清朗朗的,便是宅山水库。建于七十年代,以灌溉为主。如今也成为钓鱼人的乐园。水面有竹搭的丈许钓台,纵横有序,人临水上,颇具危感。不过,也可作姜太公临渭水、黄公望描富春的怀想。
时光过去,山道和古道多被淹没,“金华大道”己成羊肠小道,其间还“柔肠百结”,“肝肠寸断”。随着人们远离的脚步,山道也被人渐渐遗忘。一些古道注定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如越行越远的消瘦背影,徒留人们一种念想,一缕感伤,还有一线隐隐的,盼其从头收拾旧山河,复见行人长来长往的奢望。
踏访义金古商道
詹雪芬
8月24日,盛夏的热烈与义乌作协文学创作小分队员们的心潮相映成辉。在这炽热的季节里,二十余名文学爱好者,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创作的热情,踏上了这条承载着百余年商魂的古道——义金古道。阳光如织,却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踏访古商道,开启新征程”。口号响亮,如同穿越时空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过往。
义金古道是古时义乌南部与金华紧密相连的主要交通要道,途径石灰岗——长坑——沐春塘——大岭头——饮水孔——岩塔爹娘——牛背脊——金华澧浦的宅山水库与宅山村。行程约5公里。石灰岗至大岭头路段已被宽敞的水泥路取代,汽车可以直入,早先散落在古道边的几个小村庄,响应政府号召,已脱贫下山到水岸社区。我们以大岭头遗址为起点,大岭头遗址早已被风沙覆盖,丝毫没有往日乡村的气息,古道也已杂草丛生,与其说是古道,还不如说就是一条田埂,不过,拨开杂草,依稀可见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斑驳而沧桑,每一块石头都仿佛记录着一段过往。它们见证了无数商贾的匆匆脚步,承载了货物的沉重与梦想的轻盈。
小分队成员们缓缓行进,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或低头沉思,试图从石缝间寻找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或抬头凝视,想象着当年商队浩浩荡荡、马蹄声声的场景。古商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是时间的河流,流淌着义乌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血脉。
烈日炎炎,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小分队成员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与执着。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踏访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创作的启迪。在古道上,我们感受到了先辈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如同烈日下的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古道不算陡,只是很窄,窄的只容纳一个人行走,路的两边灌木交错,郁郁葱葱,一不留神踩空,你会跌入深不见底的山谷,一不小心还会受野蜂的侵扰,每走一步都感觉到危机四伏。
偶尔也能听到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据赤岸镇水岸社区党委书记毛允和介绍,附近有个饮水孔,是十里八村村民的饮用水源,这饮水孔,不仅是山谷生灵的生命之源,也是旅人心中一抹清凉的慰藉,每当靠近,便能感受到一股清冽之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那潺潺流水远去。
我们一路谈笑风生,偶见一片高大挺拔的杉树,树冠呈“伞”形,像人工修整过一般。在这荒山野岭居然生长着几颗挂满了外形酷似无花果的植株,我好奇的随手摘下一个,站在身后的毛书记告诉我,这是油桐果,不能吃的,可以练桐油。我早期只听前辈们说过,但没见过,早时候木制家具如:门、窗、水桶,扁担等涂上桐油,漆黑发亮,可以防漏、防裂、防虫蛀,桐油正是树上的这些挂果所提炼的。义乌民间把盲目食用某种食物喻作“老爷吃艾桐(木油桐),油桐果成熟后呈红色,非常可人,成熟后桐油果外形酷似苹果,不知道的人很容易误食。毛书记风趣幽默的介绍道,文友们边走边听,时不时把红丝带系上,每一根红丝带都承载着旅人的祈愿与梦想,它们随风轻轻摇曳,这些鲜艳的红色,在古道的沧桑与沉静中显得格外耀眼,为这条历史悠久的道路增添了一抹温暖而神秘的色彩。
古道一步一足均为故事,眼前这二块巨大岩石称“岩塔爹娘”,就是当地的老百姓为自家的孩子,把岩石认做爹娘,护佑孩子平安长大。民间流传着认“岩石或古樟树”为爹和娘的习俗,在民间信仰中,大树和岩石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和灵性的存在,能够保佑孩子免受疾病和灾难的侵扰。在认亲爹娘的仪式中,家长会摆上供品、点上香火,让孩子向岩石叩拜,并贴上写有认亲人姓名的黄裱纸,以此完成认亲仪式。此后,每年到了特定的日子,家长都会带孩子来岩石前烧香,感谢其一路照顾。据毛书记介绍,义乌境内唯独这二块岩民间有认领的,大多地方都选择古樟树之多。王春平老师风趣为它们命名“公母岩”。在医术落后的旧社会,其实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罢了。
站到牛背脊上,这是整条古道的制高点了,延绵不断的群山尽收眼底,我们稍做修整,大约还有一公里就是宅山水库了,这段路可谓是惊心动魄了,由于没有树木的遮挡,杂草肆意生长,已高过膝盖,根本看不清是路还是田,幸亏朱师琴师傅带领,一路披荆斩棘,队员们才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走。朱师傅说:以前这片种着水稻,人们起早摸黑一天的劳作,还要挑一担稻谷回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开外”。没有亲身的经历,怎能体会老一辈的艰辛。
宅山水库(宅山村)属于金华管辖的澧浦镇,宅山村依山傍水,民风淳朴,是个宜居的好地方。从村文化礼堂的简介上得知,宅山村现有居住311农户,809人,以严、李、朱三大姓氏为主,其中朱姓村祖是义乌山盘迁居于此。
“踏访古商道,开启新征程。”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小分队成员们共同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在古商道的启示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挖掘义乌的文化底蕴,用笔墨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行走义金古道(二首)
王茂兴
刻着金华大路的石碑
曾在大桥村旁守候了不知多少年
当我踏上这条古道时
只看到一棵不甘的苦楝
先人沉重的脚印
早融入岁月的苍凉
扫去经年累积的浮尘
才能测度它原本的斤两
商旅繁忙的从前
沉淀在失去棱角的山石间
脚板磨圆的蛮石
还是不懂得收敛
这条义乌到金华的捷径
早已不复昔日的辉煌漂亮
旧爱新欢
谁能怀疑今人的肚量
岩塔娘
时光积聚的佳酿
陪侍古老的山道蜿蜒
那方路旁突兀的巨岩
是神秘赋予的善良
同行的青坑土著说
这是闻名山乡的岩塔娘
娘
一生难忘的依恋
缺医少药的黑暗里
人不能没有一丝光亮
这巨大的岩塔
承载起多少家庭的梦想
那炷袅袅升起的轻烟
猪头鹅供奉的是一瓣心莲
这一转身
竟然过去了岁岁年年
肃立在不知多少人的娘前
感受着末伏酷热中的清凉
不能叹息时人的可怜
大爱溢满这座座山梁
娘是每个人的丰碑
澎湃着前行的力量
毅行义金古道遣怀
缪文中
炎暑渐消退,古道又开行。
两旁幽草乔木,
交首笑相迎。
瑞气通情怡性,
飞鸟从声没影,
岩石也和清。
几慕古杉直,
唯盼世公平。
立山脊,思往事,步匀停。
艳红锦带,
牵手文友话真经。
睁眼风光无限,
入脑尘思环聚,
野趣系银铃。
面对芒潇逸,
溪水自分明。
初秋义金古道行
王馥莲
烈焰似火路冒烟,
探寻古迹峻崎险。
头擎蓝天钻石帽,
脚踏草叶软且绵。
东家张罗柴换盐,
汗浃痕刻公母岩。
古村遗址大岭头,
走出层峦水岸边。
马蹄铭记先辈路,
永攀高峰苦亦甜。
公母岩
王春平
岁月轻抚,古道蜿蜒
两块巨石,传说悠长
静默倚靠,石塔爹娘
谓之公母,乡人认养
晨曦微露,脚步轻响
指尖轻触,粗糙而凉
童婴前来,谨拜其前
“这是爹,那是娘,”
老人口中,虔诚绵绵
石缝低语,风穿石响
问世间情,何为石鉴
保佑平安,一生康健
公母岩兮,自然人言
岁月悠悠,风俗流传
习俗仍存,寄托信仰
山深人静,秋光转凉
两块巨石,仿佛有言
爱与责任,必有连连
泛起涟漪,久久回响
古道依旧,巨石长存
民间风俗,代代相传
传承思考,公母之岩
古道新颜
王和清
金华大路历百年,
绵绵浩浩有火烟。
黎民百姓书史事,
皇天厚土底蕴长。
石阶级级承岁月,
山岭层层日月光。
青松静静诉古今,
峻岩默默送平安。
遥想当年赶山人,
脚步生劲圆梦想。
斗转星移季轮回,
山乡远村换新颜。
南乡义金古道行有感
贾良友
南乡峰岭万古长,
雄关险隘石灰岗。
农商披星越牛背,
承载苦涩去换糖。
举步牵肠贤惠女,
彻夜思念担货郎。
大岭头下饮泉涌,
公婆岩前俗还乡。
留得非遗传后世,
探寻古道铸华章。
访义金古商道
姚祎
古道悠悠岁月长,
义金遗迹映斜阳。
山间野径行人少,
林密风清韵味长。
郁郁乡愁随处是,
袅袅炊烟顺风扬。
当年翻山越岭客,
今日身手重起航。
新征程上踏歌行,
康庄大道创辉煌。
古道意兴
王春平
秋初天乃暑,古道意兴高。
青坑至宅山,金华大路好。
山高天蓝蓝,脚低草莽莽。
一路有故事,十里路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