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夏日美食】择子豆腐,夏日里的一抹清凉(作者:潘爱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06  已读:433 次  文章来源:

择子豆腐,夏日里的一抹清凉

◎潘爱娟

 

前几天,收到朋友从乡下寄来的两包择子粉,她在微信上告诉我,这些粉是去年秋天她和她母亲一起上山采摘择子磨制而成的,没有掺过任何杂质。读着她满怀热情的文字,我深深感受到了朋友的真挚,内心不禁为之感动。

择子,学名“石栎”,是一种生长在山野间的野果。在义乌,择子被用来制作传统的夏日消暑食品——择子豆腐,这种食品以其独特的清凉口感和解暑效果深受当地人喜爱。

柞子不仅是食物来源,在中医中也被用于治疗多种症状。《本草纲目》记载,柞子称橡实,苦味,微温,无毒,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柞子能够缓解因痢疾引起的腹泻和腹部不适,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择子豆腐同样有着药用的功能。它性凉,能清热解暑,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如果中暑或是拉肚子,一碗不加任何添加物的择子豆腐,就能带来神奇的疗效。

择子豆腐.jpg

“择子”为义乌方言,正确的写法是“柞子”,即柞树的坚果,也被称作橡实或橡子。柞树是一种生长广泛的树种,其果实柞子在历史上常被用作充饥的食物,尤其在灾荒时期,人们会捡拾橡实来食用。唐代诗人张籍的《野老歌》中这样描述:“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说的是老农因租税剥削,一年辛苦到头,换来的是一无所有,不得不依靠上山采野果艰难度日。

每年霜降前后,当择子成熟的时候,人们便会成群结队地上山采摘。从山上采摘的择子,经过晒干、去壳、浸泡、磨浆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最终变成了细腻的择子粉。

刚采摘的择子,其外表有毛茸茸的针状小刺,外壳被去除后的择子果肉会分为两瓣,这种择子瓣要在太阳下晒七八天。晒干后的择子,颗粒饱满,呈棕红色,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使用石磨或棒槌敲打装在袋子里的择子,以脱去外壳,并用风车扬去外壳。去壳后的择子肉需要再次晒干,确保择子肉的干燥。择子肉需要在水缸中浸泡数天,直至择子肉浸得涨大。将浸泡好的择子肉用石磨或磨浆机磨成果浆。将果浆倒入纱布袋内过滤,去掉杂质,然后在水缸中加入清水,澄清择子粉。只要缸中水混浊,就要需要反复换水,直至水清、粉白。将澄清的择子粉从缸中掏出翻晒,直至成块粉散掉,形成择子粉,盛入密闭容器内储藏。

微信图片_20240806163102.jpg

择子豆腐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制作择子豆腐时,将择子粉与水混合,搅成浆状,缓缓地倒入沸腾的水中,边倒边用筷子迅速搅动,以免粘锅、结块。择子粉在热水中逐渐变得浓稠,形成糊状。在沸腾中搅动2分钟,待择子羹在锅中形成一个个饱满的大泡泡后关火。烧好的择子羹需趁热装入碗盆,让其自然冷却,放入凉开水中。吃时取一块将其划成四四方方的小块,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醋和少许红糖或白糖,再滴进几滴薄荷水,吃起来口感清凉。尤其是在炎热的夏日,一碗清凉的择子豆腐,无疑是最好的解暑佳品。

纯择子粉做的择子豆腐表面光洁,没有疙瘩,也没有杂质。味道与街上卖的完全不同。其颜色是淡淡的栗壳色,口感软滑而爽口,带着一丝丝的弹性,而且放置的时间也可以稍长一些,常温下可以放三至四天。

想当年,我们农村的孩子是吃不到择子豆腐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里,蕃薯是重要的食材。每年蕃薯成熟时,人们会将它们清洗干净,然后挑到碾米厂,在那里加水碾磨成浆,再晒干储存,以备来年使用。到了次年夏天,正值双抢季节,家家户户便会用储存的蕃薯粉煮成蕃薯羹。待羹冷却后,划成四四方方的小块,送到田间地头,作为母亲们在劳作时的小餐点。在那个年代,择子粉是农村家庭可望不可及的珍贵食品,而母亲手中的那碗蕃薯粉做的“择子豆腐”,便是我们夏日里最期待的美味。时隔多年,吃着清凉爽口的择子豆腐,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阳光炙烤大地的夏日午后,那份温馨和快乐,是贫穷年代带给我的最美好回忆。

 

微信截图_20240731165344.pn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