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行走古道】133:贝家村古道采风作品集(二)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5  已读:603 次  文章来源:

贝家村古道采风作品集(二)

策划/王曙光  摄影/郑小平 陈静等 

微信截图_20240705192322.png

 

贝家村古道:义兰通商贾  “红色”美名扬

王曙光

上溪镇有两条知名的古道,除了松风古道之外,即为贝家村古道。它是义乌市十大古道之一,也是抗战时期义乌与浦江、兰溪连通的一条“红色通道”,同时还是一条著名的商贾古道。

“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误认为,贝家村古道起点为贝家村,其实是在义乌林场六坪庵管护点,位于贝家村后两公里处的山腰上。”义乌林场职工陈洵民是个“老林业”,即将退休,这次担任我们的向导。他说,贝家村古道是义兰古道义乌境内的一段,从义乌林场出发,直抵义乌与兰溪交界的凉亭处。而实际终点是兰溪市城头村,全程6.5公里,行程约3小时。

贝家13.jpg

行走贝家村古道,先遇见林场旁250年树龄的桂花树,郁郁葱葱,甚为显眼。据说,这棵桂花树能同时开金银花,被称为“鹿鸣遗桂”。原来,这里以前称鹿鸣庵,不叫六坪庵,桂花树是当年庵内弟子所植,与仙鹿美丽的传说有关。时光荏苒,鹿鸣庵不复存在,惟有桂花树常开常香,现在它已被列为义乌市古树名木桂花树种之一,全市仅存11株,这是历史的印记。

沿着林场旁的石阶上山,只见两侧林木参天,苍翠欲滴。青石板大小不一垒砌,级差适当,往深处延伸,充满原始的野味。而瀑布的水流,时常漫过古道,翠谷下的石上还能隐约看见一巨大的神仙脚印,谓之“翠谷仙踪”,这也是古道一景。步随景移,古道生辉。据说450多年前,贝家村的祖先迁来时,该古道就已存在,但不知何人所建,及所建年份,但义乌与浦江、兰溪山民商品货物的运送,全靠该古道所承载,肩荷重担行走之艰辛,也在古道上留下了印痕。

过了翠谷仙踪,左为古道,往右便通往相思红林(也称相思红豆)景点。它为桃花坞十景之一,这里的红豆林据说有成树30余棵,是义乌第一代林业工人所栽植,树龄有50多年。

过了半小时,几块突兀的岩石映入眼帘,几乎可遮天蔽日,被称为“千年石屋”。古道从石屋下蜿蜒而过,水潭、翠林、清泉接踵而至,路面则显得平缓起来。可以想象,当年路过的山民能在此躲风避雨,取水解渴,坐在岩石下交谈农事和经商之道,其热闹的场景,是何等之惬意。

过了此地,不久便来到海拔最高处的一平坦地。据介绍,这里叫徒深岭,兰溪人也叫岭背,海拔有四五百米,是生物防火林带通道的位置。防火林带始于贝家村,终于义乌林场茅坪林区,全长七公里。俯瞰四周,树木参天,林海莽莽,叠翠峰峦,风景如画。据了解,义乌林场现有林地面积数千亩,其中生态公益林地面积占比不小。而与之相连的兰溪地域山林亦枝繁叶茂,生机勃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义乌的毗邻原为浦江地域,后划归于兰溪。但无论是浦江,还是兰溪,山地相连,语言相通,双方山民友好相处,商贸往来由来已久。

贝家12.jpg

再往下走,经过一片桃园,有60来亩面积,桃子正是成熟期,一问是义乌山民所承包栽种。不一会儿,就到了义乌和兰溪交界处的凉亭。看上去,亭子不大,藤蔓垂挂,造型却些许独特:用大青石砌成,呈拱形结构,弧线优美。亭内一侧镶嵌其内的一青石所写有“一九八零年春月立”等字样,斑驳陆离,颇具沧桑感。据说,该凉亭四十年前由兰溪的几个退休职工捐募而造,拱壁顶上虽已渗水,人们有时也能在此躲避一下风雨。

走过凉亭,已属兰溪管辖地。因古道未作清理,人迹罕至,枯断树枝已挡住路面,难以行走,只能放弃前行,返回于里美山。

里美山村是吴山民的老家,也是当时义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吴山民的故居就是抗日指挥所。史载:1938年10月,吴山民担任义乌县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被誉为“红色县长”。古道周边是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贝家村古道也成了连接金华、义乌、浦江、兰溪的“红色通道”。

行走贝家村古道,途中和周边还有小桥流水、竹径听泉等景点,景色秀美,值得品赏。

 

寻径古凉亭  林深不知处

卢圣爱

贝家村古道始于义乌六坪庵林场。六坪庵据说古时也有鹿鸣庵之谓,源自一个以鹿衔桂树而出名的庵子。倒是后者的名字让人喜欢些,一听有“鹿鸣翠谷”的遐想。而这古道夹溪而盘,谷深林翠,绿得那么不近人情,也不负鹿鸣翠谷的好意境。

一众人上山时,向导陈洵民走在我身边。憨厚朴实的他守林场四十年,谈起此地掌故门儿清。他说,“鹿鸣遗桂”所在处原先倒不是尼姑庵,是一个和尚庙。庵子在山那边的竹林里。他随手一指,前方满面苍翠,可真分不清哪是松坡,哪是竹林。边上文友补充了一句,有尼姑庵便有和尚庙,大家哄然大笑。只是这个开头,便够引人入胜了。而这古道,名列义乌十大古道之一,起笔不俗,光是雪瀑三两道相激相接,夹山喷涌而出的气势,便足以让人叹服山水隽秀。

贝家08.jpg

贝家村古道作为义兰古道的一个引子,实际比想像中还苍老一些。沿山有如神助的千年石屋,不知供多少行脚客避风躲雨。只是这天然外突的崖石凌空欺压,即便躲雨,惊雷之下也令人心胆俱寒。有人开玩笑,处身其下是否泰然,常要摸摸心口可有亏心事做下。石阶弯弯,在梅雨的熏陶下,滑腻异常,一不小心便能马失前蹄。看山喜不平,这里的山崖各有姿态,常能垒出石林的效果,再加上一些老枝的栎树,用文友的文艺化表达是“很入画”——其实他指的是山道回旋处一树老干凌天的泡桐树。据另一文友解说,泡桐是制音箱良材。不知山风中它这样站着,年轮里都刻录了多少山言山语风笑风歌,然后以音乐为名释放给人听。一些岩石崩塌,露出些树化石一样的骨骼来,有人便笑称是恐龙化石,神乎其神是义乌情味土话——“胁肋骨”,惹人哄堂大笑。

路边的植被丰沛,有六月雪,六月霜。义乌人常指六月霜为六月雪。那些夏季在单调的绿色里开出点星星白花,簇簇白缨一样的花,是浓霜覆绿也好,是白雪点苔也罢,这种也叫南刘寄奴的植物,是义乌本地消夏的良饮。于是同行的毛书记便常常摘了来,满满一把,深情地说,这真是好东西啊。他端详花的样子、神态、语调让人忍俊不禁。有时遇见一树油桐,文友会戏说一句“老爷吃艾桐”,大概是苦不堪言的意思?不确定。

说起青石板的路,有人聊起上溪黄山八面厅建造时的轶事,据说那高广的石柱青石来源是马岭,等黄山八面厅建成,马岭的青石却一块都找不到了,忽然间消失了一样,真是神奇。很多事往往在口口相传中神秘起来。这里也有诸多故事,有十景之说,不过不能一一道来罢了。向往的红豆杉林,据说植于五十年代,三十多棵,规模之大常有人来探。不过时间多是在深秋,这个季节去看,除了一山绿,大约一无所见。

微信截图_20240705204902.png

古道在渐行渐高时,能见历历山线在脚下。有人指点是萧皇岩所在。远山上有黄色檐角一勾,大约就是了。因为在春天里去过,夏天远看也能生遐想。近了兰溪界,大家都笑说,兰溪的鸡子汤敲好了,加把劲。古道行至一山坡处便不见了踪影。原来山高林密,加上另拓新路,石道在此完全隐入了密林里。若无人带路是无法寻觅的。下探便是一个建筑极尽巧思的石凉亭。石凉亭是在两崖之间架了一个石穹顶,亭内坐着如在桥洞之中。远看有对光透过,森然是一巨大的口字。亭顶有碑,草草一行稚气的字,立于一九八0年春月。石道可谓早矣,亭子大约也是修建久了,最近一次修葺在八十年代初期吧。过了石亭子,更为难行了。小竹林立,一枝的梢头有一个鸟窝,里面竟然搁着两粒拇指大的红果,不知来处,让这简陋的小巢添了暖意。想掏出红果来研究一下,又怕归来的鸟儿惊爱巢有异,作罢。

如若再往下走,脚力也是有的,那便是兰溪的界了。远看路似乎好了些,大约还是常有人上山的缘故。只这一个石头巧妙地砌成的石凉亭,荒山野岭这般里藏着,明珠生尘一样,让人心里惋惜。

道上遗有破瓦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窑烧制筷子笼,半片,不知哪年谁失手打了,留在岭上。也有青花瓷碎片、铁锈斑斑的铁环,这古道的繁华,也都一一消逝在这些时间的碎片里了。像是深埋在尘泥里的一个梦,只可猜想,无法明证。

 

行走在贝家村古道上

俞荣斌

敲醒古道的第一声脆响,

是山扙,

然后才是笑语和感叹。

久违的相遇,

心灵的碰撞。

阅尽了繁华,

重拾了沧桑。

图一份清静,

写半生华章,

终不枉此刻的相见。

微信截图_20240705204912.png 

碎石镶满了青苔,

树叶摇曵着风响。

泉水流淌着故事,

还有树与藤的缠绵。

遥望那凉亭,

便是人生驿站。

 

翻了这座山,

转过三道弯,

又是一重天。

采几朵云彩,

擦擦汗;

挽几缕清风,

纳纳凉。

一路山歌一路诗,

不羡菩萨不羡仙。

 

贝家村古道寄情

金佩庆

大把大把的六月雪①

在茂密的山林下摇曳

低矮健壮的鸡骨头柴②

从碎石砂岩中挤出身子

穿山岩上滴落的雨水

腐松躯干上生长灵芝

都是黄山林场闪亮的精灵

贝家村我又来了

 微信截图_20240705204957.png

倒插的杉树木桩

也长出一团团嫩绿的枝丫

水缸上斜搁一片石棉瓦

是山民集水浇灌的智慧

遗落在树梢的半个水蜜桃

成了鸟儿果腹的美食

熟透的记忆存储在皲裂的沟回

可那只百灵鸟不会再来了

 

仙人留下大脚印的小涧③

丰沛的山泉瀑布般倾泻而下

鹿鸣庵与数百年的桂花树旁

林场管理员老陈引领我们进发

小心去踩乌亮湿滑的石阶

贝家村的古道会让你灵魂出窍

山道崎岖如同缠绕林场的丝带

义西南的先民西去东回

用蒲鞋打磨了上千年

在熟悉又陌生的古道中放歌穿行

我们就是追寻诗意人生的一串音符

【注】:

①学名“奇蒿”“刘寄奴”,义乌民间称“六月雪”,夏天常用来泡煮开水,有清凉提神、消暑解毒之功效,在黄山林场分布较广;

②学名“六月雪”,义乌民间称“鸡骨头柴”,常用它与老母鸡一起炖煮,据说大补身体。

③林场管理处建在鹿鸣庵旧址上,边上取水的小溪沟有个近2米长的光滑浅石坑,酷像一只巨大的脚印。

 

行走贝家村古道有感

贾良友

入怀贝家邨古道,

千姿百态竞妖娆。

芒鞋亲吻故乡土,

山杖奋力青山咬。

石窟屋待东西客,

穿心亭歇南北佬。

金银桂香飘金乌,

幽谷回荡鹿鸣号。

相思红豆贝家宝,

繁枝茂叶盖山坳。

翠谷仙踪护山符,

红色飘带领风骚。

山花芬芳鸟争鸣,

更有岭上农商谣。

铁肩货郎开丝路,

千秋拨浪代代摇。

 微信截图_20240701144541.png


折桂令•毅行贝家村古道有怀

缪文中

六坪庵、隐逸山间。

葱绿回环,郁秀伸延。

沐浴清风,穿行古道,知会鸣泉。

 微信截图_20240705204949.png

众文友、协同拾贝。

那亲情、羡煞神仙。

心意相连。

提取风光,融入诗篇。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科普文化交流网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