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行走古道】132:贝家村古道采风作品集(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30  已读:989 次  文章来源:

贝家村古道采风作品集(一) 

 微信截图_20240701143922.png


贝家村古道拾贝

缪文中

早就听说,贝家村古道上的风会与人缠绵,水能滋阴润肺,蜿蜒的石阶会说话,古老的红豆杉林看上一眼就是福气……于是,徒步贝家村古道的欲望,犹如蚊子嗅着了牛的气息,趋之如骛,无法抗拒。

梅雨季的连绵阴雨抑制了出行的脚步,但贝家村古道还是像一块磁石,紧紧吸引着我。“老天不负有心人”,周末适逢休息,我沉积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跟随义乌作协文艺创作小分队,走进贝家村古道,开启拾贝之旅。

贝家13.jpg

1、风光之贝

贝家村古道是义兰古道义乌境内的一段,位于义乌市上溪镇贝家村山后的苍茫林海中。从贝家村通到兰溪市城头村,全长约15公里。

中巴车司机的高超车技,在进入贝家村后两公里的“之”字形山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到六坪庵林场管护点下车,四周连绵的青山一下子把我围了起来,各种明丽的绿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山川的晶莹饱满,夏日的丰沛充盈,像丝线绣出的锦绣图画。“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如此意境,莫非是孟浩然穿越来过此地?

从林场管护点左边的石阶进入古道,“两山夹抱,一路泉水叮咚,鸟语花香,移步换景,心旷神怡。”错落有致的青石沿着山坡蜿蜒而上,古道的气息扑面而来。葱绿茂密的古樟和高傲挺拔的水杉相偎相依,每根枝条、每张树叶都向山神展示着自己的风姿,揭示出生命的真谛;潺潺流水唱着欢快的歌曲,迷了细沙,醉了菖蒲;苔藓与青石缠绵缱绻,诉说着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六月雪在蝉鸣声中摇曳着身姿,洁白的木荷花告别了夏日的热情,铺在石阶和深浅不一的脚印上,诠释着自然需要和睦长久意愿……

“你好!大自然!”我深吸一口气,放声高呼。

悠悠回声,一下子把日常工作中的压力稀释殆尽。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山与水构筑了自然环境,给了人们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眼前的茫茫绿意,在视觉和心理上淡化和覆盖了心情的疲惫,让我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见而客观存在的真实。这是自己在贝家村古道上拾得的风光之贝。

2、人文之贝

山林是一种立体的生态,人文是一种历史的铺垫。

读过一篇《“贝”的故事》,文中讲述了“贝”字的演化轨迹,提到了“贝”的含义,以“贝”为偏旁汉字中,大多与钱财有关。贝作为姓氏,在义乌不算多。

贝姓何时迁居至此?为何会定居此地?

据载,古道建于唐朝时期,可从古道边曾有的尼姑庵与和尚庙里的石碑上得到佐证。贝氏先祖于450余年前迁居来此,应该是看到古道上往来人多之故,也印证了贝氏先祖脚踏实地,不浮不躁的处世之道和善于经营的能力。

六坪庵林场管护点,原先有个鹿鸣庵。从庵名得知,此处有鹿鸣于山涧,鹤立于飞岩,乃修身养性之佳地。庵内有一棵250多年的桂花树,一到金秋,桂花树开出金银两色的花,溢满山涧,香飘四野。如今,贝家村还流传着一个“鹿鸣遗桂”传说:一日清晨,露鱼肚白,山谷传来呦呦鹿鸣,住持师太循声走出庵门,看见一只梅花鹿口衔一棵桂花树在庵前转悠,见师太出门,梅花鹿受惊,一声嘶鸣腾空而去,留下了桂花树。师太合十感恩,唤弟子将桂花树种于庵内。次年金秋,桂花树开出了金银两色的花。从此,每年桂花飘香时,山谷都能听见仙鹿的鸣叫声。

时过境迁,鹿鸣庵已不复存在,桂花树却依然屹立在原地,在岁月的更迭中诉述着古道上的美丽传说。

由于义乌方言“鹿鸣庵”与“六坪庵”同音,1958年8月,创办义乌林场时改称为“六坪庵”林场,一直沿用至今,为义乌林场的场部所在地。如今,林场下设峰山、廿六坑、茅坪、六坪庵和萧皇塘5个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04%。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森林氧吧。

在抗日战争时期,贝家村古道是连接金华、义乌、浦江、兰溪的“红色通道”,孕育出了义乌抗日武装第八大队,谱写了“红色县长”吴山民的英雄传奇。古道周边是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红色古道为塘西桥战斗、义乌抗日首战告捷输送了战斗力量,为里美山、和平村等知名抗日村落传递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

人文传说和善恶因果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现,而真实的历史是一代代年轻人必须铭记的。这是我在贝家村古道上拾得的人文之贝。

贝家10.jpg

3、情义之贝

“我们走在古道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义乌作协文艺小分队,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我们豪气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向着曙光的方向……”在王军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迈着雄壮的步伐,唱起了改编后的《我们走在古道上》。欢快的旋律在古道中回荡,仿佛第八大队凯旋的场景重现。

义乌作协文艺创作小分队自2023年3月启动行走义乌古商道活动以来,已攀越古商道20余条,创作出了近100万字的文艺作品,包括航拍、摄影等精作。并穿越至永康、东阳、浦江等县市。以“挖掘乡土文化、追寻义乌记忆”为主题的毅行采风,成为了义乌文坛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广大作家同时也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神韵。

组织一次活动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勤和汗水,这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到的。每次活动取得较大成功,这离不开组织者王曙光老师的辛勤付出。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他都亲力亲为。义乌古商道上所承载的人文和传奇故事,正一页一页的美丽打开。

而被队友们称为“开心包,包开心”的“孩子王”陈园长,用镜头为我们留下无数美好瞬间的郑老师、吴老师,体态轻盈又能妙笔生花的刘晓玲、卢圣爱才女等等,无不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文友间友谊和真情。正所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于真,情与情相守在于心。

洁白的木荷花铺满古道,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告诉我们,人间真情可贵,我们小分队的情义永远。这是我在贝家村古道上拾得的情义之贝。

微信截图_20240701144559.png

4、感悟之贝

杉树林里吹来的缕缕清风,跟着王教音箱里传出的旋律,舒爽着一个个矫健的身影。

贝家村古道上的旖旎风光和灵动山水,让人再次感受到,小分队既是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正能量的团队,又是一个能引爆我沉积已久的“多巴胺”的平台。

我不会忘记赤岸水岸社区党委书记毛允和关于木荷生长习性和作用的解释,也不会忘却金老师给我做“六月雪”的科普;朱天平主席如何区别灵芝和树菇的详细分解铭刻在脑海,陈松明老师留在古道上那些写着“文明登上山,垃圾带下山”红彩带时刻飘扬在心中……贝家村古道上的一草一木,不仅丰富了我对大自然界的认知,也诠释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深刻含义。

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读过的书一样,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影响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做繁华盛世的见证者,做求实鼎新精神的实践者,做未知之境的探索者。这是我们义乌作协文艺创作小分队每位队员的目标和追求,也是我在贝家村古道上拾得的感悟之贝。

贝家村古道上所拾之贝,让我受益终生。


 

贝家村古道行

毛允和

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眠,在岁月的褶皱里隐匿,贝家村古道,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等待着有心人的造访。6月29日,怀揣着敬畏与好奇,跟随义乌市作协文艺创作小分队,一同踏上了贝家村古道之旅,起点便是义乌林场。值得一提的是,贝家村的农家餐厅和油豆腐制作别具特色,平时来客如织。

从义乌林场启程,有幸请到林场工作人员老陈作向导,一路上有古道历史变迁的介绍,听得津津有味。穿越那辽阔广袤的义乌林场,仿若迈入了时光隧道。往昔曾是连接义乌与兰溪的关键交通枢纽,岁月的车轮在此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亦留存下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红色故事。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倾诉着那段英勇无畏的过往,令人不禁心生敬仰。

贝家09.jpg

曾经,当地百姓凭借这条山路肩挑背驮,辛勤耕耘。他们挑着沉重的货品,步履维艰地缓缓前行,汗水浸湿了脊背。为了赶上早市,天色未明,他们就已背着货物启程,脚上的草鞋被石头和荆棘刺破,却仍然顽强坚持。在货物的贸易往来中,这条古道见证了数不清的讨价还价与诚信交易。每逢两地乡镇集市,古道上便是人声沸扬。

古道沿线的山峦,曾经也是百姓们劳作的天地。每年秋季,晨曦未露,百姓们就起身采摘板栗、毛栗、择子等山货。他们身背竹篓,手持长杆,目光敏锐地搜寻着果实。孩子们也跟随大人一道,小手虽显稚嫩,却也努力协助。累了,就坐在石块上,饮一口竹筒中的山泉水,咬一口干粮,接着劳作。而在过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还曾在山上伐木,依靠出售木材来贴补家用。即是寒冬时节,寒风凛冽,他们也要在山上劳作整日,手上长满冻疮,归家后,妻子赶忙呈上一碗热汤,温暖着那疲惫的身心。

脚下的青石块,历经风雨的冲刷和无数脚步的摩挲,已然平滑至极,青苔肆意蔓延,仿若岁月的印记。山涧里,溪水潺潺流淌,清脆的声响打破了山林的静谧,恰似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清风徐徐拂来,携来缕缕凉意,驱散了旅途的倦意。

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交织成一片碧绿的森林海洋。各类花草植物繁茂生长,争奇斗艳,散发出迷人的芳香。飞鸟、各类可爱小动物也时在我们一路谈笑中闪现。不经意间,还发觉路旁的枯松上布满了野生灵芝,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神秘礼物。

一路行来,竟邂逅了山间片片果园,那桃子、杨梅、李子挂满枝头,果实累累,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绚丽的云霞。微风轻拂,果香弥漫,令人沉醉其中。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夏季也满是丰收的欣悦,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

终于登上山顶,放眼远眺,远方峰峦层叠,云雾缥缈,犹如仙境。连绵的山脉此起彼伏,与蓝天白云相得益彰,壮美至极,让人不禁慨叹大自然的神妙工艺。

然而,在这一路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也能察觉到岁月的变迁。山涧中原本的良田,如今早已无人耕种,荒芜之中透着一丝落寞。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轮回,土地正在休憩,等待着下一次的勃发。

行走于贝家村古道,仿佛与历史同行,与自然相拥。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步伐,让人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历史的呢喃,体悟大自然的律动。它不单是一条道路,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一幅灵动的画卷。

今日天公作美,虽是梅雨时节夏日炎炎之季,一路上倒还是阴凉相伴也未落下半点雨滴。哈哈!这还要感谢我们的活动组织者王老师提前用心挑选的好时辰日子。中午时分我们便已缓缓踏上归程,心中满是慨叹。贝家村古道,我必定会再度归来,继续探寻你的奥秘,领略你的魅力。

 

走读贝家村古道

詹雪芬

拔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在夏季时光,行走古道不失为一种别样的乐趣。

贝家村古道是义乌十大古道之一,毗邻上溪镇贝家村和义乌林场,全长约15公里,终点为兰溪的城头村。至于古道建于什么年代,不祥,只知有450多年了。

6月29日一早,随市作协文艺创作小分队一行出发。古道的起点在义乌林场,该林场职工陈洵民当我们的向导。迈入古道,只见大小不一垒砌的青石板,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变得光滑而圆润。梅雨季节,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在这里却能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凉爽。

行走几十米,发现一瀑布,水流在潭中稍作休息浸过古道,流去下方的翠谷。行走间,时不时传来水流撞击岩石清脆响声。近日雨水充沛,大自然仿佛展开了她最为慷慨的怀抱,将涓涓细流汇聚成一道道迷人的小瀑布,宛如银色的丝带,在绿色的背景上舞动。它们或隐匿于密林深处,或显现在山间小径旁,猛吸一口甘甜的新鲜空气,在你全身游走,似乎把你的五脏六腑清洗个遍,这种沁人心脾的舒适,难以言表。

贝家01.jpg

瀑布上去不远,透过竹林往下能看到林场管护站,那里有棵二百多年树龄的古桂花树,依然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说这是一棵很神奇的桂花树,八月开花的时候,一边开的是金桂花,一边开的是银桂花,用“八月桂花开,十里有余香”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我们踏着王军生老师随身听的音乐节奏,脚步也似乎变得轻快起来,在茂密的树林间行走,鸟儿也在树林间放声歌唱,虫儿附和着吟唱,六月雪、蘑菇,灵芝一朵朵探出头竟相开放,一种不知名的植物曼舞于满山遍野,据说它还是一种抗癌药材。撒落在低洼处被遗弃的农田随处可见,据说这里曾经都是贝家村的农田,现在都被树木所代替。随着海拔的升高,从上再往下看,山泉变成了小溪,在树林下若隐若现。伴着泉水叮咚,不久就来到了“千年石屋”,只见一块庞大的岩石向外凸出,如屋檐般罩着古道,是行人避雨的好场所。

云雾慢慢退去,一缕阳光洒下,向远眺望,满目翠绿的山脉清晰可见,使得山体色彩更加鲜艳和饱满,差不多这里是古道的最高点了,以凉亭作为义乌与兰溪的分界线。这个极有特色的凉亭,是就地取材用青石砌成,呈拱形,长期的雨水侵蚀,风化移位,拱壁顶上已开始渗水,这座斑驳陆离的凉亭见证了无数兰溪和义乌人,也许在我们小时候还是这样一幅情景:兰溪人挑着杉树、棕片、扫把沿着古道到义乌上溪来卖,换回甘蔗、红糖、蜜枣农副产品,义乌人挑着红糖等农副产品去兰溪,换回犁头、箩筐、畚斗等农具。

凉亭往下走就到兰溪了,往岭背走回里美山,吴山民的故居,也是抗日战争第八大队的重要根据地,这条古道也成了连接义乌与浦江、兰溪的重要通道,被称为“红色山岭”,贝家村与古道因此成了抗日后勤基地。

当夕阳余晖洒满古道时,结束这次走读之旅,那条蜿蜒曲折的古道仿佛是一条历史长河,流淌着无数故事和传说。而我,只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却其中也在这里留下足迹。

 

贝家村古道上的穿心亭(外一首)

王茂兴

巨石筑基蛮石拱顶

是贝家村古道上的一个苍老小亭

苔藓复盖下的时光隧道

不知道它曾经有没有留名

迎接过无数霜欺雨淋

佑护过多少南客北旅的休息通行

 

如今无序的藤蔓肆无忌惮

东遮西扯打扰了它的宁静

时光断绝了湿滑的山径

开辟的新路机声轰鸣

夏日里也感受到那丝丝寒凉

只留下独自叹息孤零零

贝家07.jpg 

失落的凉亭再鲜有穿行

寻觅乡愁只折射一时的殷勤

古老的建筑值得保护

留些念想也是对过往的礼敬

岁月只是一条单行道

不要等失去才泪水盈盈

 

肃立在古道旁沉吟

废弃它是为了合乎时令

社会进步是自然选择

每页史书都值得抵达心灵

烟火人生才惜时如金

千姿百态愿除旧布新

 

悠悠鹿鸣香满山

贝家村古道在山峦间延宕

两旁生发的故事却长着翅膀

 

神奇的鹿鸣声还在峰谷中回荡

让虔诚的人们把归鹿盼望

 

当年抗日健儿驰骋在金义浦兰

听过鹿鸣曾留下不朽的诗章

 

传说固然只是一种传说

但蕴含的理念却意味深长

 

黎民百姓为何记住八大队

正因为他们抗击的是日寇豺狼

 

崇尚美好的事物

总能澎湃起向善的力量

 贝家05.jpg

时光褪不尽历史的印象

古道上还弥漫着桂子的芳香

 

金银合体实属罕见

清香满山浸润着寸寸枝干

 

长长的山道久久的思恋

鹿随岁月远去鸣声犹在耳旁

 

问一声后哲先贤

这一份温暖该不该遗忘

 

古道上的红飘带

王春平

 

在夏季的热烈里

我们在这条通往兰溪的山道上

风颜尤存碎石发亮

岁月刻下斑驳的印迹

那悠长向上的贝家村古道

低语着千年的秘密

 

风,轻轻掠过

吹起一抹红色的记忆

红飘带扎在树枝上,在风中轻舞

那是我们的口号和印记

似火焰,似梦境

一路向纵深

贝家02.png 

是我们,在古道上留下了这抹红

是对远方的思念

是对归途的期待

红飘带飘向对面的山峰

带着无尽的遐想

一路同行

 

古道旁,流水淙淙,野花盛开

它们仰视着这抹红

仿佛在低语

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而我们洋溢着的心

却在汗流浃背高谈阔论

 

我们驻足凝望

排成队,拍一些视频

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

一路的红飘带

是时间的信使,还是命运的轮回

我们来过

 

红飘带在古道上轻轻摇曳

引领我们走进那遥远的岁月

去探寻那些古道背后的故事

那座用石块垒成的穿心凉亭

已经斑驳,空无过客

千年的沧桑与变迁

红飘带啊,红飘带

你为何如此鲜艳

能够在古道上一路飘摇

那是因为我们带着希望

去寻找失落的记忆和未来的希望

给未来指明一条捷经

 

初夏游贝家村古道

王馥莲

夏如春来仿入梦,枝蔓绿叶摇舞动。

石镜藓苔照人影,似进人间秘境中。

天圆地方展苍穹,贝家古道一线通。

青石连接古文明,半遮半掩露真容。

东萧八队精神宏,引领后辈上天宫。

奋蹄疾驰还加鞭,峥嵘岁月鸣长空。

贝家06.png

 

哦,美丽的贝家村古道

姚祎

从贝家村山脚的第一块青石板

古道开始攀援

久违的阳光穿过浓密枝叶

向满是青苔的石板路

洒下斑驳金块

山风带着茂林的静谧

修竹的清凉

将木荷花的幽香铺了一地

山泉一路跳跃

水花甩出流畅的线谱

高歌而下

 微信截图_20240701144541.png

粗壮的枝干和虬冗的藤蔓

从来都是纠缠和嫌弃

却难分难舍的缠绵

恰如连结两界的古道

翻过山便是兰溪

回过岭就是义乌

迎晨曦踏夕阳

多少沉重的挑子曾停留道旁壁下

多少汗水曾跌落流泉中

多少结伴而行的悄声密语

多少独行客的孑孓踯躅

在时光匆匆的忙碌中

在岁月沉重的喘息中

古道送往迎来

不经意踩到了谁的艰辛

又担起了谁的喜乐

 

其实,古道是厚重的

古道也是寂寞的

它静静倾听默默承受

那些遥远

那些深沉

那些拥有和失落

那些冲刷和泥泞

风雨一程

它感同身受

却不知道

它温情的陪伴贴心的抚慰

早镌刻在义乌浓墨重彩的书页上

延伸出一道永不湮灭的风景

 

贝家村古道过山亭(外一首)

陈松民

贝家古道过山亭,

雅客经心赏悦灵。

垒石苍梧频解惑,

时光飞语故乡宁。 

苏幕遮贝家村古道

贝家村,兰义道。

古韵悠悠,久雨清溪啸。

碧野青山分外娆。

空气清新,惭觉精神好。

 贝家11.jpg

挂红条,添绿俏。

丝带飘飘,诉说而今貌。

妙笔生花参悟早。

竹影随风,迟暮斑斓晓。

注:兰义道即指兰溪到义乌贝家村古道


 

它的名字只是叫凉亭

卢圣爱

芭蕉溪边绿 山鸟涧中鸣

以石为骨 它坚守在义兰古道的顶

一手牵住贝家村

一手指向兰溪十里水埠千年烟云

繁华过眼 

如今只留无名碑刻 时间标签 八零年春月立建

轰轰烈烈的年代 那是一个春天后的又一个春天

贝家村抑或是兰溪人肩扛手提胼手胝足

在春气醺醺中抑或春寒料峭里

搭石架顶 挥汗如雨 修复了沧桑遍体的古亭

不知道那些石头哪是旧哪是新

如果标记 有些来处 一定是元明清

于是 这气派的石窑穹顶通心凉亭

亮堂堂清朗朗庇护客旅商贩羁旅风雨如晦孤清

见过春华流瀑 也听过杜宇啼林

鹿鸣庵师太清晨开门咿呀声在耳

金银桂一体的神奇口口相传已有百年

贝家08.jpg

是谁在风中唱我的父亲母亲

唱红了年近半百你我的眼

是谁老去了青春红颜

颓然举酒猛然杯倾

谁的梅花赋马兰谣蕴藉风流笑漾在古道荒径

这南来北往的客脚

曾经沧海 如今桑田

俱不见 再不见 无可觅寻

竹枝鸟巢亭前 鸟去空巢风中淡定

干燥洁净 相思红果两粒妆点如新

清凉凉的山风来来去去萧然自在

绿幽幽的泡桐曲曲折折特立独行

湿滑滑的石板上上下下起伏不定

静悄悄的古亭滴滴答答彻夜呻吟

如泪珠线渗漉的是黄梅雨 

晕湿了石上红晕 石下苔青

隐隐有童谣声声传来

“江南仲夏天 时雨下如川”

参差荇菜 黄花朵朵 遍流摇曳 亮人眸眼 

迷离倘恍

一眼千年


梅雨时节访贝家

刘俊义

梅子黄时雨。岩口湖这座义乌最大的人工湖,已是烟雨浩渺,湖水在蒙蒙水雾中起伏着呼吸着,象丰满大气的少妇正舒展着柔韧的腰肢,透露出浓烈而醉人的绰约风姿。

群山环抱的贝家村就静静地伫立于岩口湖的湖尾。

树庄幽寂,五六十户人家,参差依偎在青山缓坡之上。

这次贝家村古道行,有幸在受邀之列,于是就走进了风光人文荟萃的贝家村。贝家村名实相符,走进环山黛色的村庄,处处是景,如置身仙境之中,桃花坞十景中有四景就位于贝家村附近,可谓得天之独钟,数年来早已成为人们游赏胜地。

贝家村里有宝贝。这里早在十数年前已是义乌农家乐最富特色的村庄之一。全村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家餐馆,“山水家园”“茂春”“贝新达”、“洪亮”“外婆家”“春燕”“邦幸”“金水”等农家乐,早已随着它们的美食飘香在城乡各处了。

贝家04.jpg

记得以往春末盛夏季节,经常约三五好友,于傍晚时分驱车前来贝家村消暑打牙祭。走近村旁,早就看见餐馆外高悬的灯笼,那阵阵浓郁的香气,随着凉爽的风儿吹进了五脏六腑,未吃就已经垂涎欲滴了。

坐等片刻后,一锅热气腾腾的土鸡煲就上桌了。浓浓的汤汁,金黄色的肉块,浓烈的香味直冲鼻腔。迫不及待地拿起汤匙舀上一小碗汤,慢慢啜饮,细细品味,那滋味,说不出的香烈,在味蕾上翻滚,令人回味无穷。

土鸡煲的味道,来自它的“土”,它的“野”。庄主以山中野养的土鸡为原料,采用义乌传统的土法焖烧,将土鸡和各式佐料倒进砂罐里,放进铁锅,再上覆铁锅,然后以慢火炖,不急不慢,焖上几小时,土鸡的香味就从铁锅的缝隙中渗漏出来,弥漫了整个院子,土鸡煲就完工了。

牛杂煲也是难得的美味。这一道美食,于上溪镇全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家菜,早已深入骨髓了。同行的上溪朋友,谈到牛杂汤的营养和功效来,有点停不下来了。牛杂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和水溶性营养物,是一种极受欢迎的滋补品。据说,牛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牛脑有补血的功效,有益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比如牛肝,为优质的蛋白质食品,是治疗营养不良和贫血的佳品;再比如牛筋,健人筋骨,美容又养颜。牛杂,品种繁多,从牛头部的舌头开始,到内脏、牛蹄、牛尾,最后还有整个牛头。“上溪牛系列”,果然名符其实。

当然,还有土豆,其貌不扬,其味亦独特。在上溪,土豆的烧法花样繁多,能以土豆为主烹出一桌土豆宴。我最爱的是用山地种植的马铃薯炒煎的马铃著片,炒制时不停地大火翻炒,直至出锅也不加一滴水,其色香味俱全,食之令人难忘。

闻香识贝家。贝家村的古道,贝家村的景致,连同这里的美食,留在了味蕾中,留在了心田里。

贝家14.png


(本期图片提供:郑小平 陈静等)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科普文化交流网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