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书评】风景这边独好(作者:叶英儿)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3  已读:473 次  文章来源:

风景这边独好

——读吴仙松的《杭州风景名胜词典》一书有感

○叶英儿

 

这是一本有砖头厚的书,编著是吴仙松先生,出版社是中国旅游出版社,主要内容是讲述,杭州(各区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导游词的形式一一罗列和展示,既是旅游界(尤其是导游人员)的工具书,又是中外游客的旅游指南。一些景点条文,即使风景区的工作人员,也能从中找到许多闻所未闻的史料。该词典中的景点内容,因收集面广、挖掘程度深,因而被旅游界称为“杭州旅游图书中的精华。”该书是一本词典形式呈现、实用性较强的旅游图书。

微信图片_20240513215439.jpg

作者吴仙松,1952年3月生于杭州。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专家团队成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景观文化顾问,杭州部分大专院校及老年大学旅游文化与景观文化课特聘教授。出版专著有《西湖风景名胜博览》《西湖三岛》《西湖南线新景》《西湖西线新景》《杭州名菜名点百例趣谈》5本,与人合著旅游图书30余本。

这本《杭州风景名胜词典》是吴仙松先生花费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写成的,四十余年能办许多事情,但吴先生能专著于写好这本词典,并且能够出版发行,真得不是简单的事。该词典有一百八十多万字,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2023年12月首次发行出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景区的向往越来越多,而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更是许多人朝思暮想的地方,作为一名杭州人,一名从事旅游管理服务多年的公职人员,一位有想法,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学者,写出了这么一本厚重、有水平的旅游导游读物,是可喜可贺的。正如吴仙松先生对他的学生一位景区的领导说的“……一个重要的景区或景点,千百年来肯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建筑与古文物,有的成了古迹与遗址,任世人凭吊;有的成了地方志、古书、古诗词中的记载,由阅读者去查看。你们真的应该到实地或古籍中去认真找一找,并将景区与景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分门别类地搞一个档案,以备日后查找或供今后再建设时用。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宣传廊内作详细介绍。”这是一个资深旅游管理者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体会,是一种推心置腹,贡献才华、智慧的交流、沟通。正如郁达夫先生说的“江山也要文人捧,柳堤而今尚姓苏。”是的,生活在现代这样美好的时代,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幸福,风景名胜是需要有文化的人去赞美的,去抒写,去讴歌,去浓墨重彩的。

而这本《杭州风景名胜词典》正是吴老,动用自己的笔墨,花费几十年时间,用心去抒写与讴歌杭州的一本实用性,现代性的旅游观光的工具书。

1715506016971861.jpg

吴老说,时不我待,岁月如梭,这本写了四十余年的书,虽然还没有完全写好,但已经是有模有样,有章有序,有经有纬,就这样出版了。吴老说,杭州新涌现的景点,待日后再增补!吴老说,出版了这本书,是为家乡杭州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得起养育他的父老乡亲,对得起脚下这块风景如画的土地!这拳拳的赤子之心,是多么得难得可贵,真正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看吴老对西湖的述说:西湖,又名金牛湖、西子湖等,位于杭州城的西面。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名叫答里麻的日本使者来中国,游览西湖后不禁惊叹道:"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犹自欠工夫。”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据地质学家竺可桢考证,西湖的形成,大约已有1.2万年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西湖曾经是一个钱塘江附近的小海湾,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积,塞住了海湾,这个小海湾才慢慢地演变成潟湖。起初,这个潟湖还是随潮出没,处于若有若无之间,到了隋朝,西湖的形状才开始固定下来。西湖最早叫“武林水”,以后又有了“金牛湖”“明圣湖”“钱塘湖”等名称。因湖在杭州城的西面,故从唐代开始,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西湖”。

如此的精准考证,如此的文笔,如此的引典据证,如此的别具一格,使我们,对杭州西湖不但印象深刻,而且是刮目相看,真正让游客相见恨晚,恨不得,身有双翼,飞到杭州,去看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

再看吴先生紧接后面的描述:从史料上看,西湖形成后,已进行了上百次的疏浚与治理。其中重要的疏浚和治理就有20多次,但终因自然淤塞与人为填埋,导致水域面积越来越小。汉唐时期,西湖的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南面的水域与西面的水域深入山麓,游客可泛舟至山脚,然后弃舟登山,到灵隐寺与天竺寺等烧香拜佛。唐代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他任职的2年时间里,大力整治西湖。除了筑堤塘、建水闸外,还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人为纪念白居易的功绩,才将白沙堤改名为“白公堤”与“白堤”。

这样详细的娓娓道来,这样用数字,用典故,将西湖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到白居易整治西湖,说到“白公堤”、“白堤”的由来,让人听了沉醉其中,如故事一般,迷人,津津有味。

让我们再看看吴老接下来关于西湖的描述:宋代时,西湖的面积为9.3平方公里,因宋时杭州的政治地位已逐渐衰落,自五代至宋代元祐四年(1089年)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湖由于常年得不到治理,早已是草长水涸,葑田占据了西湖的一半。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动用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将挖出的葑泥堆筑了一条南北长堤。杭城百姓为纪念苏东坡的功绩,便将堤取名为“苏公堤”和“苏堤”。从此,西湖的湖面就被分成了东西两大部分。元代时,因西湖长期无人治理,贵族富豪又占湖为田,导致西湖日渐荒废。湖西的大部分湖面最终沦为河荡茭田,据史料记载:“六桥以西悉为池田桑梗,里湖西岸亦然,中仅一港通酒船,孤山路南,东至城下,直至雷峰塔迤西皆然。”

这样的述说,这样的考证,这样的引经据典,这样的旁征博引,稽查考辨,发掘钩沉,使整部作品满纸烟霞,展示杭州奇瑰秀美的自然山水与璀璨渊深的历史人文画卷。

如果说这是一篇说杭州西湖的导游词,不如说是一篇如数家珍,充满情趣,稽查考辨的好文章,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每一句都引人入胜,都展示了行家里手的看家本领,让我们完全沉浸在迷人景色的魅力中。

让我们再看一下,西湖这个景点这篇文章的结尾:从此,西湖又恢复到了300多年前鼎盛时期的风貌,再次呈现出“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绮丽景观。西湖之所以秀丽动人,不仅在于山水之胜、林壑之美,还在于它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而这些文物古迹,既反映了西湖的盛衰,又能展示出我国的历史。西湖人文景观的丰富,自然景观的秀美,以及种种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使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西湖之所以声名远播,除了自身的秀美外,更依赖于历代诗人与艺术家们的宣传之功。诚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所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如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所说:“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州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2020年6月24日,在首个“杭州西湖日”里,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项目正式启动,从此开启了“双西合璧”的新时代。

这样的结尾,这样的引诗引典,把“西湖”的美景,美名,沧海变桑田的瑰丽、蝶变,

美轮美奂和历代诗人与艺术家对西湖的美誉、声名远播的贡献,写得合理合情,符合逻辑,具有哲理闪耀的思想。

这本《杭州风景名胜词典》一书,从吸引度、趣味度、语言美度,宣传度方面来看,语言符合导游词的特点,介绍的准确,生动。包含关于西湖的各方面资料。语言亲切、自然,是一本较好的导游词典。全书语言流畅自然,引导词设计精当,真正起到了引领参观的作用。

其丰富详实的资料,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杭州的风景特点,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并且能够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导游与游客的距离,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有序地介绍,还将风俗人情、民间神话传说及文人诗句引入文中,多层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杭州的旅游资源,展示了杭州的旅游风貌。

《杭州风景名胜词典》的出版,对杭州旅游资源,弘扬杭州历史人文,推介杭州旅游产品,提升杭州导游讲解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与已有的同类书籍相比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精准。书本精选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筛选精华部分,在查阅大量资料,征询学者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的语言,展示给读者。二是全面。收录了杭州各县区的主要景区、景点,同时还涵盖了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景区,是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广的一本导游工具书。三是实用。《杭州风景名胜词典》由从事旅游工作的优秀专家编写,内容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次,由于《杭州风景名胜词典》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所以《杭州风景名胜词典》也不仅仅只适合导游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对杭州的理解读本。

正如作者吴仙松先生在编后话里所说的那样:《杭州风景名胜词典》词典里每个景点的内容,大都来自史料和地方志,以及众多报纸杂志,景点宣传资料和书籍作者的实地采访叙述。该词典只是粗线条的写作,导游和游客也只能看到一个个景点的轮廓与大致内容。……但愿该词典里的每个景点内容,能够成为导游人员的原始资料与导游词的粗线条框架!

在此我除了羡慕吴老外,还是羡慕,除了祝贺吴老外,还是祝贺!正如吴老所说,“……词典目前已达180万字左右。可以说,这辈子的精力和心血没有白费!”在此再次祝贺吴老,并祝该书洛阳纸贵!!!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科普文化交流网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