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日前,义乌籍女大学生蒋睿典的长篇小说《女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分“田园”“家园”“校园”三篇,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连缀。作者用少女敏感细腻的心灵感受生活,用朴拙而秀雅的文字描写了家乡义乌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揭示了平凡生活的诗意和人间的大爱。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处邀请了部分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评析。将陆续不定期刊发,以飨读者。
月亮的女儿
——浅析《女儿》中的月亮形象
○刘晓玲
一、月亮的诗意
天行有常,万象循环。月相运衍,盈亏轮转,从月初的朔月,到月中的望月,再到最后的晦月,月亮由圆到缺,昭示着一个月缓缓地行进,周而复始。
中国人讲五行,讲阴阳——太阳是阳,月亮是阴。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月称太阴。太阳是图腾崇拜,月亮文艺浪漫。古代对月亮别称雅称竟有150多种:金盆,银钩,宝镜,碧华,玉环,冰轮,蟾桂,玄兔,婵娟,初弦,清虚,寒璧,清规,素娥,团栾,望舒——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亮是属于诗人的,历代吟月的诗词数不胜数,唐诗宋词里都有与月亮的诗章。中国人三千年的诗情诗意,一半献给了月亮。可以说,月亮承载了上下五千年全体诗人的悲欢离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月亮是属于鸿雁情人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月亮是属于手足兄弟患难战友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金戈铁马,刀山箭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月亮属于君王,也属于布衣;属于美人,亦属于素人;属于团员聚会,属于离愁别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月亮是属于国思乡愁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儿就被赋予了相思怀人之意……中国人含蓄的将浓浓的相思藏在柔情似水的月亮之上。
嫦娥,飞天,织女,月亮是女性的吗?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女性的柔美正如如水的月光。
溪水、水圳、水塘,水井,江河湖泊,《女儿》中的许多文字与水有关,也含有月亮的元素。所以,《女儿》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月亮的女儿》。
二、月亮的女儿
《女儿》中处处有月亮,也有如月的女性。
第一位乡村女教师王老师,只出现在“田园”篇和“家园”篇中,并不是作者要着重刻画的人物。但在“我”的童年生活里,却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看作者对她的描写:
六十来岁,中等个子,一头花白头发齐刷刷梳头向脑后,戴一副黑框眼镜,身上的青布褂子熨烫得板板的,像她白净的圆脸,一尘不染。王老师心肠好,有耐心,声音柔柔糯糯的。她住在半月塘边一栋祖上留下的砖木结构老宅里,二进的老宅建在高高台阶上,青石台门的门楣上刻着“耕读诗书”的字样。青石板的小院里有一棵老桂花树,一口养着荷花的鱼池,池边一排兰花盆。
王老师是一位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帮助丈夫开药铺,编蒲篓,一辈子默默无闻。她的形象与半月塘边二进老宅联系在一起。
她把小茶几和凳子搬到院子里,又拿出一大堆小人书和儿童玩具,从我的姓名开始教起。这个只有一个学生的幼儿园就算开张了。在我的记忆里,那所有着高高的台阶和青石门楣的二进老宅,那个开着荷花鱼游虾戏的池子,那个总是散发桂花兰花香味的院子,就是我人生的启蒙,是我童年的短暂乐园。我记得,那张被当作书桌的小茶几上,总有摆放着各种东西:奶粉、黑糖水,糕点,铅笔橡皮和纸张。还有她订一整年的《儿童世界》。王老师心肠好,有耐心,声音柔柔糯糯的。
王老师站在那所老宅前的台阶下,瘦小的身影、苍白的头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
第二位舅妈,也是“田园”篇着重刻画的人物,也是与作者的身世命运息息相关的关键人物。
她的家在义乌江的月亮湾畔。她是传统中带有现代的女性——精于女红针线,是服装厂女工。她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是业余的婺剧演员。
舅妈能唱会念会做,功底扎实,十几年了,也只能偶尔演上老旦的角色。这是旦行中唯一不要包头和用针嗓行腔的角色,老龙套,画白眉,满脸皱纹,老态龙钟。
用金七叶的青汁液洗头擢发、用“鸳鸯水”投针验巧,在传统的女性节日--七夕节和中秋节中,舅妈的形象和性格都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
在“田园”篇中,有关舅妈的文字片段是最多的。她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她是值得颂扬的,也是值得哀叹的。她的命运,如果深究起来,是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传统习俗一样,值得留恋,有些不舍,可是又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孤零零地站着,抬头望江水明月。那明月中,有一张朦朦胧胧的脸,那是舅妈的圆脸,是那陌生女人的圆脸。
有人说,一位女性最高级的美,是她长着一张菩萨相的脸。舅妈就是这样一位长着满月脸的女性。
第三位,是 “校园”篇中的蒯月朋,她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典型。00后的蒯月朋,是红木家具厂老板的女儿,从小被“富养”。 性格文静,苗条修长,一张俊俏的鹅蛋脸脸上有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沉稳,梳马尾辫,在篮球场上奔跑跳跃,即便是一位青涩的初中女生,一出场便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青春朝气。她是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塑造的——知性优雅、自尊自爱、矜持自立,既像一位高贵的公主,又像一位邻家女孩。
她的名字中有五个月,既有月亮的性格---传统女性的温婉柔美,又有现代女性的美。她,热爱体育、音乐、书法,成绩优异,个性开放独立,自己开车,留学英美。
温柔善良,皮肤白皙,乌发飘柔,笑容浅淡皓月脸如同春水,蒯月朋的性格长相--善解人意、知书达理、智慧优雅,她矜持沉稳、从容不迫的个性,在“校园”篇“题扇”一章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月亮的节日
七夕节和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也是女儿们的节日。是“田园”篇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作者对传统七夕做大量的铺陈。首先是普遍的七夕民俗:
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织女,也是婺女星衍化的女神,民间称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是情侣、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
其次是江浙一带的七夕习俗:
在浙江农村,七夕还有许多习俗。比如祭谢“七娘妈”,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保健食俗,几乎家家户户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女孩子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一项很重要的风俗是扎红头绳,据说,如果是体弱多病的孩子,在七夕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上天会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在农耕习俗浓郁的田园村一带,又有独特的过节方式。
刚到学龄的小姑娘,在香案前学穿绣花针、配彩线、行拜师礼;年龄稍长的姑娘则在七夕前早早准备女红乞巧,用心制作方巾、手绢手帕、童帽、绣花鞋、石榴裙、布扇香袋、弓鞋云鞋等,日后这些参加过乞巧的女红,往往是她们定情、相亲出嫁时的礼物或是投师学艺的蓝本。
七夕也叫乞巧节。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也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的,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面盆里的水,经过太阳照射,表面慢慢地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舅妈给我洗头用的是金七叶的青汁液。金七叶是野生小草,长在水边,叶子如茶叶,揉碎后汁如胶水。舅妈早早起床,到江边月亮湾,面对朝霞,口吟洗头歌。前一晚,她又用脸盆接了几滴露水,她说那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摆鲜花水果,涂抹胭脂粉,用纸制花衣裳,在香案上刺绣,投针验巧,过的是传统的七夕。吴家姐妹选择七夕节这一天团聚,除了擢发洗头,就是“兰月兰夜”的吟诗比赛,在传统中增加了新的内容。
而到了中秋节,写的更多的是拜月祭月仪式。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秋夕为月光诞辰拜月光,因此有“月光诞”之称。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
大姨和舅妈已经在门口的弄堂里摆了小方桌和团簸米筛,上面是石榴、枣子、西瓜、菱角、香柚、文旦、香蕉等时鲜水果。月饼是舅舅特地从西乡义亭定制的。月饼是义亭镇的传统特色产品,义亭人叫起酥,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饼等,历史悠久,配方制作工艺独特,色泽金黄,味美酥脆而名闻。
二楼三楼的瓦檐上露台上,灯笼高挂。舅舅开始点香球。在一个大柚子上插满一把把捆扎好的香,点燃后,那一把把香会自动弹开。一个大香球从二楼垂下。顿时火星点点,香烟袅袅,红烛高燃。小香案上,朝月亮升起的方向放上“月神”牌位。大家饮桂花酒,吃桂花糕和月饼,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祭拜完月亮,一众小姐妹,又到月亮湾去赏月放灯。
江南一带,还保留着制灯船的节俗,而中秋燃灯的习俗更盛。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有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柚子灯、南瓜灯、橘子灯及鸟兽花树灯,数不胜数。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舅舅舅妈早就为我们制作好了灯。一盏莲花灯,几盏小灯,写着“贺中秋”的字样,上面插彩旗系银铃。 我们几个女孩来到月亮湾。江堤上,已有一些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在游嬉玩赏。月亮已从江堤上那棵中空的香樟树后面升起。莲花灯随江水漂去。
灯光月光下,舅妈脸上泛起红晕,双眼炯炯有神——月亮湾,有怎么的月亮故事?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
作者把这一章的背景放在“月亮湾”,显然是想表达:舅妈,吴家四姐妹,“我”和三位表姐,都是“月亮的女儿”。
四、吟月的诗篇
还有夜晚月亮的声音。明月高悬,洒下银色的光芒。石板洁白如霜,如水漫延,天地仿佛融为一体,静谧美好,令人泪落。
月亮是用来祭拜的,月亮是用来看用来听,用来赏,用来寄托情思,更多的是用来吟诵的。因此在《女儿》中,引用了很多吟诵月亮的诗篇。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刘禹锡的《七夕》: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佚名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女儿》中还有众多月亮的形象,展现女性柔美温婉的一面,给作品增添了不少的诗情画意。所以,把作品取名《月亮的女儿》亦无不可。
每个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从古至今有关月亮的古诗就数不胜数。月亮不仅是晚上挂在天边的一盏明灯,更是国人心中诉不尽的情感依托月亮才是中国人永恒的情人。
先辈们神往千年的浪漫与执念,如今化成吾辈奋楫求索的深沉与远见。赴九天,揽明月,成为全华夏子民新的夙愿。
无论历经怎样的风雨,愿我们心中永存一轮明月——纯真的,高洁的,带些忧郁温柔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