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不久前,义乌籍女大学生蒋睿典的长篇小说《女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分“田园”“家园”“校园”三篇,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连缀。作者用少女敏感细腻的心灵感受生活,用朴拙而秀雅的文字描写了家乡义乌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揭示了平凡生活的诗意和人间的大爱。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处邀请了部分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评析。 将陆续不定期刊发,以飨读者。
童眼·童耳·童心·童趣
——走进《女儿》中的童年世界
潘爱娟
儿时的记忆,像碎裂的画面,在以后忙碌学习生活缝隙里,时常会冒个泡,初见瞬间似曾相识。而记忆的很大一部分,是南乡的田园:春来草籽花开,夏天蛙鸣瓜香,秋天栗子橘子熟,冬天灶膛里的烤红薯散发香味——
某种意义上说,《女儿》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春的三部曲。在前两篇“田园”和“家园”中,有许多童年生活的描写。下面,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女儿》中童眼看到的、童耳听到的、童心感到的是怎样一个世界。
一、童眼里的世界
人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感知外部世界的,其中,视觉占了很大一部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女儿》一书中,那个年幼的女童一早钻出被窝,搬一条小板凳儿,小心翼翼地爬上去,趴在窗沿上,透过木格子窗向外看——
“天色幽暗。白墙黑瓦朦朦胧胧。那条狭窄的青石小巷被拉得很长,好像水墨画里一根长长的黑色线条,被拉向村子的另一头,一直拉向天边。”
然后,她用一双纯真好奇的眼睛探究周遭的一切。
“这座老式的砖瓦房对我来说像童话里的古堡。窗户都很小,虽然也有阳光照进来,却总是阴暗阴凉的。厨房里是老式的灶台。水缸和盆就放在门口的房檐下,水缸盖着盖子,可以用勺子舀水洗脸。另一个房间,通向阁楼的楼梯下,有鸡笼鸭笼和猪圈。刚孵出来的小鸡,绒毛柔柔的,黄黄的,跟着母鸡啄食。一只肥猫,有一双金黄的眼睛和一身狼毫似的毛,又馋又懒,很会巴结人,却讨厌抓老鼠,经常在院子踱去踱来。
院子很大,有点破旧,堆着坛坛罐罐。一眼水井,以前有井栏井绳,用水桶打水。后来加了盖,用手摇式的装置压出水来。旁边洗衣用的石板上面,长着一层厚厚的青苔。院里可以晾衣服,一根绳子从树枝上牵到墙的另一边——”
接着,那女童伏在姑姑小青的脊背上,穿过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和鹅卵石街巷,开始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女童眼里的世界是宁静淳朴的。
女童在培德堂里看到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面的人物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他们是记忆与梦的结合体。
“一个瘸腿的老头儿,有着雪白的胡子,铁青的脸带些愠怒,扬眉昂首,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不时地擤擤鼻子,走来走去——
一位皮肤黝黑的木匠,双手粗糙,正手持毛刷,细心拂去一面镂空“跑马板”上的灰尘。另一位同样黝黑,头耷拉着,右耳下一条深深的伤口红红的,像另外一张嘴——他坐在角落里,笑眯眯的,很古怪地歪着头,用一个指头支着他的双重下巴颏,撅起胡子,好像在思考高深的问题——”
女童眼里的世界是欢乐和喧闹的,这里有婺剧社戏、锣鼓唢呐,有迎龙灯、踩高跷、叠罗汉、拉线狮子和秋千旱船。女童眼中的世界又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有风筝飞过的田野,有着水草游鱼汩汩流淌的水圳,被红灯笼照得晶亮、洒金碎银的半月塘,属于外婆的瓜果飘香的菜园子,大年祭时系着大红喜字的肥猪肥羊。
在女童期盼的眼睛里,走来了形形色色的伴随她成长的人物:姑姑小青,王家爷爷奶奶,木匠舅舅和舅妈,外公外婆,王老师和朱医生,三位姨娘,三位表哥,三位表姐。
自然,那女童眼里的世界不仅有欢乐,也有些许的忧伤。
田园古村,干巴瘦的“豆花佬”一年四季挑着豆花担儿,摇摇晃晃地走在街巷里弄里叫卖。王家太婆在老宅里颤颤巍巍地走来走去,絮絮叨叨地“抱怨”着。佛堂古镇的新华剧院里,那个装着一个玻璃假眼戴着兰花的老妇人咿咿呀呀唱着曲儿。躺在医院里、弥留之际还在记挂“我”的舅妈,一张月亮般的圆脸上流下了珍珠般的眼泪。
二、童耳中的童年
人的听觉是先于视觉的。据说,婴儿在母腹内就能听到母亲的絮语(也许这就是音乐胎教的理论基础)。
《女儿》就是用“豆花”的叫卖声开篇,颇有些“先声夺人”的意味。
“田园”篇中,那个充满好奇的女童,细心聆听着周围不同的声音。
“每天早上醒来,我就能听到各种声音:公鸡的打鸣声,母鸡的咯咯叫声,树枝小鸟的叫声。院子里的树上,经常有麻雀、黄鹂,松鸦和布谷鸟光顾。一只野八哥,甚至能把小猫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王家人喜欢养家禽家畜:小鸡儿、小兔儿、小鹅儿,所以经常能听到院子里小动物的吵闹声。我会特别留意周围细小的声音:猫走路的声音,老鼠窸窸窣窣爬动的声音。我对狗吠声和水流声特别敏感。晚上,附近不时响起的狗吠声使我心惊肉跳,而窗外和门口水圳的流水声使我安静,像母亲的呢喃,给我莫大的慰藉,使我恬然入睡。”
显然,这四五岁的女童是与众不同的——
“从小我就对声音很敏感,因为我的左耳屏下有一只拴马桩耳,学名副耳——听爸爸说,那是我的第三只聪明耳。开始觉得很丑陋的副耳,后来反而成为我的骄傲,所以一直留着。 ”
因此,她能用声音感受一个别样的世界。
老屋里有许多声音:老鼠“窸窸窣窣”爬动的声音,鸡鸭鹅、狗吠的声音,酒缸里红曲糯米发酵时的“噗噗”声,火腿在太阳下晒得绯红、油脂渗出的“呲呲”声。春天燕子飞来,叽叽喳喳,开始在房梁、落水管和灯架后筑巢。到处有它们勤劳的身影,每个屋檐都被它们看中。那鸟儿用小嘴一口一口叼来的草枝青苔,和着唾沫垒成鸟巢。它们不仅搭了窝,还下了四个淡青色的鸟蛋。那是生命的种子——”
即便在似睡非睡的梦中,她也能通过声音“听”到一个奇幻的景象。
正如父亲告诉她的:聪者听于无声。这第三只耳朵,是用来听风听雨听自然的,你仔细听,就能听见、听懂世间的一切——
这里有风的声音。“风缓缓地吹,一片片树叶簌簌抖动,撩拨着你的心。大风起时,一条条长长的柳枝,摇甩飞舞,张扬地向你扑来。此刻,你的心却是宁静的。”
有雨的声音。“空山新雨,松山听溪,鸟鸣春涧。开窗闻草,卧坐看圳,小楼滴雨。农民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村里的姑娘撑着伞,行走在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中。斜风细雨中,鸥鹭飞翔。鳜鱼逆水,发出泼剌声。乌云层层压着,点点雨滴成串从楼檐掉下,门前的竹叶却丝毫不动,心仿佛凝住了。雨停时,一双小脚悄悄迈向远处小巷。”
有惊蛰虫鸟的声音。“冬眠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振动翅膀的声音;冰慢慢融化,鱼儿开始游动,漂浮的碎冰,好像是鱼儿在水下背负着种子发芽的声音,露珠在嫩草叶上滚动的声音。翠柳中黄鹂鸣叫。放学的儿童归来,东风中放飞纸鸢。清明时节踏青上坟的乡人,是醒醉的喧哗声。杨花落尽子规啼,谷雨包孕着灌浆拔节抽穗的声音,那是麦粒饱满水稻插、蚕结新茧桑葚熟时田垄间的蛙声。浓荫里的蝉鸣,那是江边水渠水车车水的哗哗声。鸿雁南飞的“呱呱”声里,有秋露落在叶子上和地上的声音。千里沃野,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秋菊红叶,片片凋落。”
有冰凌掉落的声音。“大雪时节,飞花漫漫,水凝成冰。雪的声音,微微闪着白光,如习习寒风中玉鹊翩翩、梨花簌簌的声音。”
还有夜晚月亮的声音。“明月高悬,撒下银色的光芒。石板洁白如霜,如水漫延,天地仿佛融为一体,静谧美好,令人泪落。”
风声,雨声,惊蛰春雷,冰凌碎裂的声音,雪落的声音,甚至连如水漫延的月光的声音都能倾听。这几段文字不但如诗般优美,而且很好地刻画出女童敏感细腻的灵魂品质。
当然,在整部作品里,用“耳朵”听世界的片段还有很多,细心的读者肯定能发现。
三、童年里的童趣
除了童眼,童耳,还有童心与童趣。作者用一颗细腻的童心感受着大自然四季的变迁——燕子筑巢,翠柳鹂鸣,东风放鸢,松山听溪,开窗闻草,蝉鸣浓荫,鸿雁南飞,秋菊凋落,还用一颗童心感受着成人世界的纷纷扰扰、酸甜苦辣。
“我虽然假装睡着,闭眼躺在床上,却依稀能感到有一缕阳光从木格子窗透进来,照到小房间的白墙上,照到桌子和我的小床上。阳光里飞舞着无数尘埃,像许许多多的小虫子在嗡嗡叫。”
显然,这样的文字,只有一颗纯真而敏锐的童心才能感受到的。
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忽略那只又懒又馋很会巴结人的猫,那只能把小猫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的野八哥。
童年的世界是生动有趣的——在培德堂里听木匠舅舅讲故事,在月亮湾畔听外婆唱“打江车”,在水圳里放鞭炮,提着灯笼满街跑,屁颠屁颠地跟在三个表哥后面淘鱼摸虾,在中空的大樟树脚烧一堆柴火。
佛堂古镇的小巷里,传来有节奏的弹棉花的声音和“唧唧砰,唧唧砰”的渔鼓声。等那些声音安静下来,弄堂尽头又忽地传来“嘣”巨响。一阵青烟冒过,几个顽皮的村野娃娃聚在那里看热闹(哄抢爆米花)。”
在第一篇“田园”中,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童年生活描写。
写小表哥王家玉,一天到晚在外面疯跑,像个“热气腾腾的包子”。
写大表哥江滨钓鱼——他用自制的鱼竿钓鱼,用缝衣针做鱼钩,用芦苇做鱼鳔,“偷吃”外婆菜园子里的黄瓜,然后像“浪里白条”,跳进义乌江里游泳。
在“家园”篇,“宗祠与开酒节”一章,“我”学着挖笋,在竹笋上做标记,惊奇发现笋芽儿真的能在一夜之间长高半米。
“田园”十三章“女儿们的节日中”,七夕接露洗发、验针乞巧,中秋点香祭拜、赏月放灯,都是充满童趣而又优美的文字片段。
四、童心不泯,岁月不老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艺术家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们独具慧眼,能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抉发其品性,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真也即是美。
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但是只要你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每天都会有“小确幸”在等着你。 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充满善良与好奇的童真之眼,去发现世间的美好。童真之眼是人性之眼。童真之眼映现星海璀璨。童真之眼给人疗愈。
在假大空盛行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童真的直率纯真——孩子般的心灵,儿童般的心情,不带杂质的纯洁。返老还童是不可能的,童话故事也很难成真。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有一颗童心。
生命是一场轮回,人生是一场循环——圆圈式运行,起点回到终点,终点又成为新的起点。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循环往复。繁花落尽是寂寞,富贵散去终归无——人类归于无极,世界归于朴,个人归于婴儿,返璞归真。
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
时光荏苒,岁月不留,只要我们始终拥有童心,岁月就是一串可以忽略的数字。 童心未泯,岁月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