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女儿》书评】03: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俗画(作者:王春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0  已读:3651 次  文章来源:

【编者语】不久前,义乌籍女大学生蒋睿典的长篇小说《女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分“田园”“家园”“校园”三篇,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连缀。作者用少女敏感细腻的心灵感受生活,用朴拙而秀雅的文字描写了家乡义乌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揭示了平凡生活的诗意和人间的大爱。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处邀请了部分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评析。将陆续不定期刊发,以飨读者。

 

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俗画

——读蒋睿典的长篇小说《女儿》

王春平

 

一个正桃李年华的学生,她叫蒋睿典,长篇小说《女儿》就是她的处女作,令我颇生惊讶。我是在忙中偷闲的间隙看完这部小说的。看了第一章,我就不能自拔,因为我对家乡有着浓重的自恋,看到描写家乡底蕴的文章都会特别的留意。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幅乌伤大地上的民俗风情画,并且,充满诗意。

 

一、在希望的田野上

《女儿》这部小说用朴拙而秀雅的笔触描写了家乡义乌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在这片我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俗画徐徐展开。作者写到了许多古镇古村——佛堂,倍磊,田心(小说中田园村的原型),塘下洋,缸窑,何店,朱店,苏溪,蒋宅,大陈的凰升塘、宦塘,等等。

其中,作者从小生活在义南这片土地上的佛堂、倍磊是作为重点勾勒叙说的。翻开小说的第一页,田园村的那副豆花汤担,便引人入胜的唤起了我对田园美味豆花汤的馋欲。

年轻的作者很会抓住对古村风光的描写,这就等于抓住读者的视线,这是蒋睿典的高明之处。田园村是江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村里有潺潺的小溪,清澈的池塘,弯曲的卵石街巷,长满青苔斑驳陆离的老房子,供着祖先牌位的祠堂和百年的古樟,还有古井古桥古民居。这些民居建筑都有江南徽派浙中民居特点:粉壁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天井院,木雕牛腿冬瓜梁,山水人物雕满堂。

01.jpg

像一只横陈火腿的田园村里,有慎可公祠、培德堂、大官殿、文昌桥、关帝庙。一口八角井是田园村老祖宗王家太婆的陪嫁井,就在村口大樟树脚——古井冬暖夏凉,井沿的青石坚硬如铁;沿口一圈,有深浅不一的槽痕,这些槽痕是被井绳一点点磨出来的。

碧绿的蜀溪之水,自西向东,重重曲曲,穿村而过,把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连在一起。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水圳,水圳连着溪流和池塘,水中鱼虾嬉戏,倒映黑瓦白墙,显得古朴典雅,整洁明快。

田园村土地肥沃,这里的土地,土质黑,带沙性,适合种植稻、麦、糖蔗、番薯、豆类、玉米和蔬菜。粮食加工、养猪、腌制火腿、酿酒、贩卖六陈笋干百货是村民的副业。王家祠堂的台门上写着“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田园村的先民,耕读为业,节俭持家,诗礼传承,哺育子孙,福泽绵延。

对于这些乡土风情的描写,由于作者从小生活在这里,读来让人可信、可亲、可爱。并由于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语言的通畅,让人有一种欲游一快的冲动。

其次是对佛堂古镇的描写,读后让我感到比我老佛堂还老佛堂。在这个少女的心里,居然可以对佛堂古镇描写的入肌入理,并自带流量。当然,小说里描写的是人们记忆中曾经的古镇,半梦半真,半实半虚,给我们以美好想象的空间。

古镇里,那些历尽风霜的墙壁、岁月蹉跎的石阶、古朴的门廊画窗,房檐相接的古巷依稀浮现,而韵味悠长的婺剧、花鼓戏和小锣书在耳边回响。老街宁静而沧桑,老街上的茶馆,老人喝茶闲聊,用大壶的滚水沏茶。正宗的千张面香味醇厚。万善茶楼上,喝茶的人坐在太师椅上,面前的八仙桌摆着茶壶和兰花,木轩窗口,斑驳的人影移动。江埠头的竹竿上晾晒着鱼干,磨刀老人在夕阳下吆喝,竹筏勾画出义乌江风情。

这是江南浙中的水乡,数只渔船飘过烟雨迷蒙的江南民居,神秘悠远,古风犹存。夜色朦胧,渔舟泊岸,渔火闪烁,渔歌唱晚,船上湖岸灯火辉映。秋尽瑟瑟风,云深蒙蒙雨。清溪隐隐,飞桥迷离。晚烟晨雾,恍若尘世之间,又在尘世之外。村落深幽,隔岸人家,有如美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卧无人唤。

“家园”篇中,作者还对千年古村倍磊做了非常详尽的描写。

 

二、田园的四季风光

在小说里,除了对建筑、水系、村镇历史、宗祠族谱、姓氏源流的铺叙外,作者更多的把笔触伸向真正的田野,描写了田园这片土地上的四季风光。

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只是还没到五月。四月的节气,蚕还未老,村口还有几棵老枇杷树,树上缀满青色的小果,那是早熟的土枇杷。栀子花儿也还未开,而桑树枝头已长出蓊郁翠绿的叶子,只是桑葚还是青的,就像那些还没完全成熟的野草莓。

而那些刚刚孵化出来的灰褐色的幼蚕,已在剪得细碎的桑叶上蠢蠢蠕动,“沙沙沙沙”地吃个不停了。

清明时节,梨花开了。一树梨花,一溪水月……

对田园风光最具诗意的描写,无过于那片风筝飞过的田野。那是作者王家太婆、外太婆的田野,那是王家爷爷奶奶的田野。那是父亲们的田野——父亲的田野总是充满诗意。

春天的水面,野草才稍稍展出嫣红的叶子,小蜻蜓还未来,早晚就有人来下笼网。更有戴着头灯的捕鱼者,深更半夜,拿着长竿捞网,沿着田埂,一寸寸地搜索。鳝鱼泥鳅,只要有水,永远都能看到小鱼小虾和小田螺。

一望望田畴,一口口荷塘,一处处风景。晴天的池塘,镜子一般,浮着圆溜溜的莲叶,柳枝儿垂在水面,轻轻摇摆,让人心旌摇曳。待到碧绿的大圆叶布满池塘,那云白霞红的荷花,便是清爽明艳、花香阵阵。白色的鹭鸟,在空中摇曳着,穿过田野,翩然划入莲池,入水时翅膀轻轻一举,像煞那盛开的白荷,瞬间没入高高的碧叶,了无行踪。村庄附近白色的鸽子,围着同伴,徘徊流连,它们双栖双飞在眷恋的树林里。深褐色的水鸟,拳头大小,像炮弹一样冲进池中,在密密的荷梗间,轻巧穿行。黑腹的秧鸡最常见的,飞起来不如白鹭优美,略显笨重。它们经常立在池侧,竖着脖子,一动不动,人近时会突然飞起,彼此吓一跳;有时喜欢在晴朗的天空,一圈圈盘旋,渐高渐远,直成一小点。荷塘也是野鸭子的领地。无论疾风暴雨,冰雪严寒,都能见到它们扑扇着翅膀,觅食嬉戏,毫不畏惧,满耳朵都是吵闹的“嘎嘎”声。稍稍熟悉了它们的身影和叫声,却在春节后的一天,踪迹全无。

最是赏心悦目的秋日,远近的农人就来扯细长白嫩的藕根,这是一道脆嫩可口的小菜。路边散步的行人,在薄薄衣袖间,藏着袋子,走近时将鞋一脱,光脚走进泥沼,不放过每个成熟的脆嫩甘甜的莲蓬。秋天的霜落下来,荷叶渐枯,犹涵往日气势,林立池面,会一直站到新年。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过来,叶上那层亮色,比金子还鲜活。

田野缓坡上有小树林,蝴蝶,蜜蜂,天牛,金龟子,无数的昆虫小动物再次栖息。秋天叶落时节,也不消失。——附近公园的灌木丛中,俏生生地飞出一只漂亮的翠鸟,落在水圳和古井的栏杆上,打个照面又飞走了。

远处是一片秀水腴田,垂杨色浓,飞烟卷雾。微风中,芳草展匀茸茸绿,湿透夭桃薄薄红,一犁膏脉分春垄。这是农人眼中的田野,湛蓝辽阔的天空,气象万千的白云,延绵的山坡,平整细密的稻田,随风起伏的稻浪,清风带着花草香。霜降一过,丛丛秋花盛开,蜂飞蝶舞;柚子树果实累累,扁豆吐出一串串紫红的花,南瓜冬瓜丝瓜苦瓜,翠绿可爱。银杏树的叶儿落了,似一把把小扇子,附上青色条砖;金银色的桂花缀满枝头,芳香醉人;蔷薇花娇艳绽放,茶树结出密密花苞。小白菜和菠菜的种子已经撒下,等待着冬天的来临……

风筝飞过春夏秋冬,终于在田野的尽头消失了。

好一幅清新的田野风光画卷!

 

三、乡村风俗扑面来

作者写除夕春节:掸陈、贴春联、守岁、蒸猪头、泡发老笋。谢年祭祖时,挂红灯笼、蒸年糕、滚元宝、吃焐肉馒头。元宵前后放花灯、吃汤圆、迎龙灯。写端午到外婆家“躲午”,穿戴老虎衣、虎头帽、虎头鞋子,额头上抹上一缕雄黄,眉心点胭脂红;挂艾叶菖蒲、缠五色线、穿五毒衣、戴五时花、贴天师符;在老宅的各个角落喷洒雄黄酒,驱灭蚊蝇;挨家挨户讨彩,讨回一篮子粽子鸡蛋,分发给亲朋好友。

其中,清明节的描写最具诗意。

春事清明,十分花柳,微雨洒芳,酿造秀色。乡下的清明时节总是异常令人怀念。田园村的清明节,有许多“花头经”:演清明戏,迎清明灯,放清明筝,剃清明头。“剃过清明头,清健到白头”;“食过清明酒,赤脚田里走”。气温逐渐渐高,到了农忙、要下田插秧干活了。

家家门窗皆插柳。男女老少都会在拂晓早起,把牛羊赶到野外抢吃青草,叫“抢青”,小孩扯一根柳条,做成环状戴在头上,像一个花冠;淘气的放牛娃们,会用柳树皮制成柳笛,套在牛角上吹,那柳笛音韵铿锵,清韵撩人,别有一番情趣。

02.jpg

清明时节,舅妈和姨娘去采马兰头和摘野草莓,采艾草、采菁,做清明馃。

那些清明馃也用于上坟扫墓,田园村的人叫祭太公,有“清明冬至前三后四”的说法。清明节的七八天,村民挑担携篮,在坟前摆下酒肴祭品,焚化纸钱,祷告默祝,在坟上添一抷新土,在墓周围栽种松柏。

其中,在“田园”篇十三章“女儿们的节日”中,对七夕和中秋节的民俗(擢发洗头,投针验巧,中秋拜月、燃灯赏月)做了非常仔细的描写。

作者并没有把她的眼光局限在“田园”村一隅,而是拓展到了整个义乌东西南北四乡,并且对四乡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都有触及。

这些具有吴越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江南民居、徽派建筑),饮食文化(清明馃、艾草团子、豆花豆皮、老笋焐肉,吴店馒头、上溪月饼(起酥)、白切羊肉、荞麦老鼠、蒸年糕,切米糖,抟汤圆,摊煎饼、擀麦鳅等等);陶文化(缸窑、杭畴、何店);北乡大陈云溪竹海的茶文化(道人峰)、竹笋文化。

因为与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描写最多的榨糖、酿酒和火腿腌制。在整部作品中,涉及酒文化的内容最多,有青柴滚、高粱烧、红曲米酒、甜蓼酒酿。

红曲米酒在义乌南乡非常流行。田园村一带,地势开阔平坦,水土丰厚,暖热而湿润,使空气中微生物菌体较多。蜀墅塘、环溪和水圳里的水称为“酒之血”。这里的人一生与这种酒结缘:满月酒,周岁酒,生日酒,定亲酒,交杯酒,回门酒,庆功酒,感恩酒。民间喜庆,婚丧喜宴,走亲访友,从呱呱坠地到老死“过辈”,人的一生都与酒联系在一起。

    对繁复精细的金华火腿腌制工艺,作者做了粗略的描写,更多的是写火腿与田园村、培德堂、王家爷爷的关系。

培德堂修葺一新,屋檐拱顶下挂着灯笼,合抱的立柱篆刻新的楹联。正厅墙上,原来少穆林则徐的画像边,又挂上宗泽公的荣像。二三十位穿着大褂的人儿排成几列,一会儿鞠躬作揖,一会儿双膝跪地,三拜九叩。他们是金华火腿腌制技艺的传承人,两位宗氏家族的后裔,以及部分火腿厂的代表,一起祭拜了金华火腿行业祖师爷宗泽——

王家爷爷就是火腿厂的撒盐师傅。遇到他在火腿厂上班的时候,小青就带上我去玩耍。车间里,层层的火腿堆叠着,长着苔藓一样的霉菌,有一股潮湿的咸味。外面的大晒场上,一排排铁架木架上,挂着白里透红火腿,太阳下一片绯红色泽,煞是壮观……

03.jpg

  对田园村的大年祭,也称“猪羊祭、迎銮驾”,作者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这一风俗的传统和盛大推到了极致。如果没有去过田心村的这个盛大民俗活动,小说里尽可以尽情享受,如同亲临一般。大年祭是田园村乡村社会的最显凸的一幅风俗画卷。

还有对传统的红糖制作工艺“榨糖、熬糖”,在“田园”篇“榨糖季”一章中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

当然,这部小说并不是对地方风俗的注解,而是将自己的自传式的文体结合到故事情节中去,有情节,有人物,有刻划,有高潮。巧妙的把自己年小的经历和识遇都安排在“田园”、“家园”、“校园”中去了。

 

四、田园诗篇的意蕴

纵观整部作品,有许多富有诗意的优美片段,而且引用了不少与田园生活相关的古诗词。

由做豆花引发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写义乌江景:一江萦带东西纬,双艇分津来往梭。

写孝子祠的:秦时孝迹表乌伤,过客停车掰道旁。却问秦王封禅处,乌啼残碣卧斜阳。

写大陈江苏溪的: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还有:石磴盘盘卧湿云,山深瑶草不知春。马头忽见梅如雪,终有轻寒不着人。空谷无人响暗泉,隔溪茅屋见炊烟。东风故遣飞花出,知是桃园别有天。

写龙祁山的:此处山野风光秀,佛手迎宾万里香。长瀑笑宴天下客,百鸟欢歌龙王康。

吟诵竹笋的: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和丝瓜的: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写金华酒时提到李清照的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引用越剧《五女拜寿》唱词: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白首齐眉庆偕老,五女争来拜寿翁。

姑姑小青出嫁时的婚庆场景:凤冠霞衣,耀眼倾城,峨眉绛唇,惊为天人,衾被鸾枕,绵延十程。千工轿,万工床,枣桂褥下藏;钟鼓奏,爆竹响,迎娶谁家新娘?

总之,这幅诗意盎然的田园风俗画,不仅有白描的水墨勾勒,也有油画般的浓墨重彩。画面里不仅有山水风景,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其中的人物——手工匠人、民间艺人、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他们酿酒、制茶、腌制火腿、榨糖、耕田插秧、种菜养蚕。作者无意间触碰到生活的底层逻辑,“画”出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咸,使得这幅诗意画卷带些忧郁的蓝色调,更加耐人寻味。

曾经以为 ,风花雪月才是景 ,后来发现,平平谈谈的日常 才是人生最不平凡的珍藏 。不论生命中有多少壮阔波澜 ,我们最迷恋的 ,始终还是包裹在烟火人间里的温暖和感动 。厨房有烟火 ,家里有温暖 ,心里有牵挂 ,我们穷尽一生追求的幸福 ,也不过如此。

人间烟火皆是诗。

感谢蒋睿典小才女,年纪轻轻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浙中风情风俗的优美画卷,带我们走进这片熟悉的土地,重温诗意的古镇和乡村。

 06.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