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布鞋
○盛桂迪
我出生在60年代,那时物资极度贫乏,我脚上穿的鞋大多是布鞋。是母亲在农闲季节一针一线,在昏暗的灯光下纯手工制作而成的。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做岀来的鞋子样式好看,而且结实适脚,是远近闻名的做鞋高手。每当我穿上新鞋,常常会引来村民们艳羡的目光,得到村民们的啧啧称赞。其后,不时有妇女到我们家借鞋样、剪鞋样。穿上新鞋,心里暖暖的,我会整个村子疯转一圈,趁机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每双鞋子都融进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关爱。一针一线是母爱最直观的体现。
母亲大人制作布鞋,一般有以下几道工序:糊鞋底,用滚条滚边,做鞋帮,纳鞋底,上鞋帮,用楦头楦鞋子定型。
首先说糊鞋底。我们金东区孝顺这一带土话叫作糊布板。一般选用一些哥传弟,弟传妹,烂得不能再穿的旧衣裳,或者旧被单做衬子布的料。糊鞋底一般要糊四五层布,每层布都得用浆糊涂满。调的浆糊,一般用干面,调浆糊时上面洒点油,为的是将来纳鞋底时针线容易穿过,浆糊糊度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要适度。找一块平整的木板或者门板,先将浆糊均匀地涂抹在板上,然后铺一层布,再洒一层浆糊,再铺一层布,一共铺四至五层布。每铺一层布,撒上浆糊,要用手抹匀抹透,再盖一层布,最后用手拍拍,让浆糊与布粘得结实,没有缝隙,铺布时一定要让每一层布都平展,不能有褶皱。这样把四至五层布用浆糊粘连成一整块,然后把粘有布板的木板或者门板放到太阳底下晒,布板晒干了,就把它从木板或者门板等上面揭下来,鞋底的原料就备好了。
第二步是画鞋底,剪鞋样。农闲季节或者雨雪天,母亲用二张四尺凳支起米筛,米筛上放置着切刀、剪刀、针线盒、鞋样等。开始做鞋底、鞋帮了。鞋底鞋帮都是有样板的,鞋样一般是根据脚的大小,用较厚的纸张剪成的。母亲一般会把鞋样夹在旧书里或者专用首饰盒里,要用时就找出来,把鞋样放置在衬布上,依样画葫芦地照着鞋样,用剪刀煎出来,注意剪的时候要适当放大一点点,这是为了以后修边切刀留有余地。为了防止搞乱,往往会将剪出的鞋底成双成对地订在一起,或者做上记号。
鞋帮剪出来后,将衬子毛边用滚条滚边。为了满足大家做鞋的需求,那时供销社专门有滚条出售,一尺滚条大约要三四元钱,将滚条夹裹着鞋帮布的毛边,用针线一针针缝过去,使得毛边夹藏在里面,从外面看去只看到光滑漂亮的边了。
第四步是做鞋帮,依照鞋帮样将鞋帮衬子剪成鞋帮,鞋帮要用三层布制作,外表那层就像人面孔,是要让人看的,必须要用新的较好的布料,母亲一般选用黑色灯芯绒布做鞋帮,夹里要用新的比较柔软的布料,中间一层是单层的衬子布,将外层布与夹里布包着中间衬子布,用针线一针一线均匀地滚边。针脚匀称与否是检验手艺好坏的标准。母亲的针脚总像缝纫机缝的一样均匀漂亮。
以上工序都做好了还要纳鞋底。纳鞋底,又叫扎鞋底。先将布板根据鞋样稍大一点剪好,然后用麻线一针针地扎过去,将布板扎紧密结实,鞋底布板扎得越紧密结实,质量就越好。母亲每扎一针就会将麻线套在锥子上狠狠地拉紧。扎鞋底时,母亲手指上往往戴有顶针,顶针上有许多针眼似的小凹槽,用于将针顶过鞋底时好借力运送。一双鞋底可谓是千针万线,鞋底扎过去的针眼要整齐均匀美观,无数个日夜,我们一觉醒来了,还看到母亲就着昏暗的灯光纳鞋底,时不时地用针在头上摩擦几下,为的是针线通过鞋底更顺畅一些。母亲纳的鞋底一圈圈均匀扎实,看看像艺术品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接着是上鞋帮。这是制作成鞋子的最后一道工作,它是让鞋底与鞋帮合二为一,连接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一针一线地将鞋帮扎到鞋底上。这不但需要细心、耐心,还得有手劲。少一点劲就不能将针准确地扎穿过鞋底与鞋帮。
鞋子做好后,为了鞋子形状好看,母亲会用楦头楦鞋子。这是道辅助工序,为的是让鞋子定型。楦头为木头制作的各种尺码的脚的模样,让楦头塞进新做成的鞋子里,然后用棒锤把楦头打紧,喷上水凉干。卸下楦头后,鞋子里面就整出了一个适合人的脚塞进去的空间,鞋子外表也显得饱满平整无褶皱。
我小时候常常穿母亲做的布鞋,我穿过的每双手工布鞋,都渗透着母亲对我的深情。现在想来,手工制作的布鞋做工精细,经久耐穿,经济实用,而且绿色环保,穿在脚上,暖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