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行走古道】118:红色里西岗 老兵美名扬(曙光/文 陈静/摄)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02  已读:450 次  文章来源:

古道寻踪

红色里西岗  老兵美名扬

曙光/文  陈静/摄

 

里西岗村是苏溪六都行政村的一个美丽小村庄,系义乌的革命老区村,也是通往大陈大畈村红色古道的起点。这条古道之所以被命名为义乌十大古道之一,不仅在于山峦重叠,蜿蜒曲折,是因为它存有浙东会战第二期战役的战场遗址,更重要的是,大畈为诸义东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是中共金萧地委的成立地,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与金萧支队也在此会合,故而声名远播。

六都里西岗村的红色资源丰厚,红色文化印记多多。抗日战争时期,金萧支队、坚勇大队常在这一带活动,并开展武装斗争。不少市民和游人慕名而来,有的就是为了多了解义乌的革命历史和传统,以及战争年代诸多的老兵故事,感受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

微信截图_20240402211606.png

六都行政村的文化礼堂,载有已故军人熊国和的事迹。他的简历上写道:“熊国和(1906—1994),字天风,苏溪里西岗人。1938年庐山军官训练团结业,后进黄埔军校第6期。历任国民党部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交通警察总队长。陆军第43师副师长,少将军衔……”

经历过抗战的烽火岁月,让熊国和认识到加入共产党部队这支仁义之师,才是自己的唯一选择。他曾先后在鲁、苏、皖、浙等省从事抗日工作,并担任义乌县抗日自卫总队第四大队大队长,组织义乌地方武装积极抗日。1949年,他任职国民党陆军第43师副师长,1949年却无奈随国民党部队赴台。退休后创办了新民周报,任社长兼发行人。1986年8月,挚爱故土的他,叶落归根,返乡定居,以诗书自遣,筑“退思轩”,与“烟雨书画社”“澄心书社”等众多书画友人交游,泼墨挥毫。1994年9月逝世于故里。

微信截图_20240402211431.png

从熊国和的经历看,他一生不解戎装,兵戈铁马,是一名铁血军人,先后与北洋军阀和日寇进行不懈斗争。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体现在晚年自己的书法创作和书法联展中。2020年9月,由义乌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商城文艺大观园”《踪迹三老——熊国和/朱钜校/朱成宪书法展》在义乌展出,他与另两位乌伤先贤、已逝书法家的笔墨风华,长存在人们的浩瀚记忆里。

与熊国和人生阅历不同的是,今年99岁的陈健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还亲身参加了长津湖激战,目前他身体还很康健。

义乌市文联副主席、义乌作协主席何恃坚曾对陈健生做过一次专访,文章叙述说:“1950年农历九月,24岁的陈健生随部队赴朝参战。他当时是担架兵,目睹1476高地遭敌人飞机、坦克和大炮的猛烈轰击,而一个个面目全非、伤残的战友不断送达却倒下,遂夜以继日工作,一个晚上曾连续为8名战友包扎止血,可多数人把生命留在了朝鲜。”

当时,长津湖地区的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由于入朝参战时间紧迫,边开拔边补给,陈健生和战友们穿着南方的秋衣直接奔赴朝鲜。后勤补给线受美国空军轰炸拦阻,补给几乎中断。许多人都穿着薄冬装,有的穿着胶鞋在冰天雪地里战斗,有的还未投入战斗就因冻饿而牺牲。陈健生曾经靠3个土豆维持了36个小时。

在第二次长津湖战役里,陈健生因战斗表现突出,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荣获两次3等功。接着,他和战友又投入到第五次战役中。由于采用傍晚突破、夜间向纵深穿插、天明实现合围的方式,加上志愿军攻击部队十分勇敢,消灭了“联合国军”几个师,挫败其登陆计划,夺回了战场主动权。他们不断向南推进,一直打到了三八线,后来追击到了汉城,直至第5次战役结束。

微信截图_20240402211454.png

1956年2月,陈健生退伍返乡务农,继续发挥部队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他曾经担任里西岗村党支部委员、村会计等职务,还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现在,这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在苏溪镇六都村(原阳光新村)安享晚年。在旧村改造之前,他有时会翻出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荣誉奖章,以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为志愿军颁赠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看一看,摸一摸,回忆当年炮火连天的烽火岁月。可惜的是,当地旧村改造后,他的荣誉奖章却不知下落。他时常感慨,“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不能忘记历史。”

有一些记忆,可以尘封,却不会遗忘。吹开尘土,六都里西岗和大畈等村这片传播过革命火种的地方,在这条浸满先烈鲜血的红色古道上,回忆或许是一种满眼的悲壮,但更多的依然是对岁月的一种依恋,对一种精神的缅怀、传承和追记。

微信截图_20240402211526.pn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