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汤圆
○潘爱娟
“吃汤圆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快来吃汤圆啰!” 尽管元宵节还未到来,孙子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吃汤圆了。自去年中秋节吃过一次汤圆后,他就一直时不时地提起这个美味的甜点。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吃汤圆。“圆”字在中文中象征着完满和团聚,而汤圆的发音与“团圆”相近,因此吃汤圆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元宵节之名源于古代对夜晚的称呼“宵”,“元”在这里代表开始,元宵节即为新年期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节日也标志着传统意义上春节假期的结束,即过完元宵节,这个春节也就过去了,人们又回归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元宵节,亦称为“元夕节、上元节、灯节”。元宵作为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汉明帝为了推崇佛教,在公元67年颁布了一个法令,允许在佛教的“佛舍利”圣物出现的日子点灯祈福,以示敬仰。这个风俗渐渐演变成了迎龙灯、放焰火、吃元宵或汤圆等民间庆祝活动。但元宵节吃元宵的记载是在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糖元”。北宋《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南宋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中说:“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这说明元宵在宋代不仅在北方盛行,在南方也已成为欢渡元宵佳节的必备之品了。它最初是作为元宵节夜点出现的,直到明朝才改称“元宵”。北方一直习惯称之为元宵,而南方人则更多地称其为“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是人们最甜美的记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也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正月十五的汤圆是谁也少不了的。在我的记中,我们一家子吃的汤圆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我稍长大一些后,就是我和母亲一起做。做汤圆看似简单,其实要做的好吃还要好看,也要下一番功夫。做汤圆的糯米要先在水里浸泡十几二十天,然后用石磨打成米浆,装进布袋将水滴干,最后在阳光下暴晒数天,晒干后敲成粉末就是糯米粉了。这样的糯米粉做出来的汤圆更香更有弹性。制作汤圆时,将调制好的芝麻白糖馅料包裹在糯米皮中,然后揉成圆球形状。做好的汤圆放到开水中煮,直到汤圆浮于水面即可食用。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是自己动手做汤圆,但也是不能多吃的,每人五个,是母亲能给我们姐妹几个的最大量。
我们小时候吃的汤圆只有一种形状——圆形,以及一种口味——甜的。黑芝麻、猪板油加入少许白糖是汤圆馅的标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圆在口味上变得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黑芝麻白糖馅,汤圆的馅料种类已经大大增加,有花生、豆沙、核桃、巧克力等多种甜馅,以及豆腐干馅、雪菜豆腐馅、冬笋肉馅、萝卜馅和单纯的肉馅等咸馅。其形态也更加丰富,出现了椭圆形、一头圆一头尖,以及两头都尖的形状,有的还带着尾巴。在老城区没有拆迁之前,我的邻居每年都会做几次咸味汤圆送到家里,有时候是肉馅,更多的是雪菜冬笋馅。看着汤里浮着的那一层油,我实在是不敢吃,但邻居的一番好心我不能拒绝,我只能说自己从没吃过咸味的汤圆,而邻居以为我不会做,每次都不忘给我装上满满的一碗。
时过境迁,现在我们吃汤圆已经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了,也不再要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或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什么时候想吃,一脚油门的事儿,哪个超市都能买到,而且是甜的咸的任你选。至于我个人,最爱的仍然是黑芝麻白糖馅的汤圆,吃的最多的还是宁波思念牌汤圆。我爱吃汤圆,不仅仅在某个特定的节日,也在普通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