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浙中故事会:丁博士讲述陈望道鲜为人知的故事
弘扬中华文化,讲好浙中故事!11月23日,第五期“浙中故事会”如约在义乌大酒店天策厅开讲。
本期故事会邀请了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任院长、博导,现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丁晓强博士主讲《陈望道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会由宁铁瑛主持,对话嘉宾是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义乌市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建农。
何建农说,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建立了一个党,一个党缔造了一个国。《共产党宣言》的系统传播自望道先生从义乌始,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义乌城西的小山村———分水塘村诞生,构筑起了爱国志士对中国命运思考的一个切口。这本小小的册子不仅浓缩了一部伟大、卓越的中国传奇,也记录了共产党人永不停歇追求真理的执着脚步。
丁晓强说,作为最早的共产党员,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对党建设时期的思想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毛泽东主席说:“《共产党宣言》让我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 《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共产党宣言》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在主讲中,丁晓强分别就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陈望道与毛泽东、陈独秀、鲁迅的交往故事,陈望道与修辞学的故事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句话既代表了革命人对信念的执着,也和义乌的地域文化非常契合。正是义乌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像陈望道、冯雪峰、吴晗这样的文化战士。
丁晓强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都曾经受到过《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或者说《共产党宣言》是他们的引路人。毛泽东曾讲过,“我不止看过一百遍”,“我有什么问题就到《共产党宣言》当中去找答案”。毛泽东还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另外两本是考茨基写的《阶级斗争》和柯卡谱写的《社会主义史》。”毛泽东进而又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正因为如此,陈望道一直是毛泽东所敬重的人,两人相交几十年,相惜相知。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望道是毛泽东点名要找的人之一。7月,陈毅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学院院长,负责主持校务工作,配合军管会实现对旧复旦的接管。1952年10月,毛泽东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陈望道得知上海市高教局以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新闻系后,两次专程上北京,先找到教育部,后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毛泽东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一个院系。
复旦的校名“复旦大学”四字,开始采用的是毛泽东写给周谷城信封上的字迹。陈望道认为还是请毛泽东亲自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为好。为此,他在北京开会时专门找人让毛泽东亲自为复旦题写校名。现在所用“复旦大学”四字即为毛泽东亲自为复旦大学题写的校名。
何建农说到,大家都知道陈独秀是《新青年》主编,但1920年11月以后,陈独秀从上海赴广州就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在临行前将《新青年》编务交由陈望道负责了。建党初期陈望道同志还曾担任中共上海市地方委员会书记,建党前后两陈有过许多分歧与争执,但两人仍然是很好的文友。
何建农说,作为浙江老乡,陈望道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此后十多年,在中国“五四”新文化史上,他俩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丁晓强说,陈望道曾被叶圣陶先生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1932年陈望道发表《修辞学发凡》,中国有了第一部科学、系统的修辞学著作。1956年1月,毛泽东到上海见到陈望道,说他最近看过《修辞学发凡》一书,“写得很好,不过许多例子旧了些。”问陈望道是否继续在研究,又说:“现在有人写文章,不讲文法,不讲修辞,也不讲逻辑”。毛泽东的鼓励与关怀,更使陈望道信心百倍地投身语文科学事业中去。
在互动环节,杨守春、刘伟中、楼芳艺、龚理辉等人也就分水塘的地理文化、陈望道夫妇的革命伴侣故事、义乌如何打好“望道”文化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故事会由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和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办,义乌热线、义乌大酒店、义乌市围巾行业协会协办,现场实况通过互联网同步在线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