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古道:与山对望 风雨无数
王曙光
南岭古道是赤岸镇现存较为完整的古道,蜿蜒曲折,长约3公里。10月25日,从里城村出发,一路往晓峰村方向走,不到1.5公里处,即见景点双狮岩。双狮岩位于巍峨的百步峻之上,矗立的双岩耸峙如狮,这里过去曾建殿宇10余间,据传兴盛时与义乌德胜岩、铜山岩齐名。伫立着,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抗战时期,义乌县政府自杨盆迁移到双狮岩办公,散入南岭头林区。日寇退去,才撤离此地。”陪同我们采风的原晓峰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水岸社区党委书记毛允和介绍说,里城村系赤岸山坳中的一小村,距山盆村一里许。1942年8月,敌寇调集兵力向山区扫荡,双狮岩发生了许多生动的抗日故事。
据载,里城被一度被选为行署驻地,即因可退晓峰村(原称深坞坑)之便利。另一路则能从枫坑上山。莽莽大山,自然成为躲避日寇进攻的地方。这在《抗战中义乌县政府应变工作纪要》中亦有记载。
南岭古道越往里走,景色越美。道旁,竹林翠绿,还长满了松树及不知名的树种,石块不规则垒成,一直蜿蜒向上。原先,该古道一直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村民肩挑背扛,沿着这条古道,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前附近村民赶集,会赶赴毛店、永康象珠两地买卖交易,有的也会到方岩山烧香拜佛。因两地距晓峰村均为5公里,曾熙来攘往,而旧时、旧事、旧物,以及那些若隐若现的尘埃已随风飘逝。此刻,驻足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风光瑰丽多姿,真想一步跨越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快来看看这头伏卧的‘石牛’!”其实它是一巨大岩石,形神似牛,立于古道旁,这里却有个神奇的传说:当年,一位心善的乡绅,妻子连生了几个女孩。为生麟儿,他听人劝解,在巨石边建造了一座供山民遮风挡雨的石凉亭,积德行善,结果马上有了福报。后人百姓专门编了一句顺口溜:“好良心,造凉亭,凉亭造的好,儿子就来到”。
时光荏苒,凉亭倒塌,“石牛”依在,默默述说着岁月的无情。不过,在当年,凉亭可都是满载人间真情的场所。古道上,是必不可少的,南岭古道就有双狮岩凉亭、“石牛”凉亭等。凉亭大都三开间,石柱替代木头柱,单层瓦檐,泥石山墙,有的直至20世纪70年代还保存完好。凉亭功能有三,一是施茶,二是临时旅舍,供过客过夜,三是让客人在上面留言、画指路图。
不一会儿,走到了南岭头,北峰坦隐约可见。放眼望去,群峰连绵,险峻中不乏秀丽之美,路边长满大树,毛栗等野果随处可捡,有身在仙境的感觉。不一会,群山怀抱中的晓峰村映入眼帘,民房星罗棋布,甚是抢眼。
晓峰村位于赤岸以南,毗邻永康,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村落。据毛允和介绍,该村已有上千年历史,村民以胡姓为主,都是宋名臣胡则的后裔。他还说,当年日寇为剿灭迁移至此的县政府,在这里架设多处山炮和机枪,致使警察所人员死伤无数,留下弹壳累累。史料载,南宋绍兴五年(1135),晓峰村原名为隆垣村,后为深坞坑,1955年改名晓峰村,寓意“晓日东升、峰峦叠翠”。抗战时期,赤岸镇被敌盘踞。而深坞坑地处赤岸以南25华里,与县府曾驻扎地的里城、杨盆等相距不远,无险峻要隘,因此日寇扫荡避开哨所,可长驱直入。
迈入晓峰村,只见四面环山,峰连峰,林木苍翠。近俯山村,有不同时期修建的砖瓦房、土房相互映衬,错落有致。这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古老村落,自清代以来,人们幽居在此,最多住有山民230余户,约500人。后政府号召下山脱贫,2017年止,原晓峰村民与杨盆、丫溪、慈溪等8个村的村民,全部异地安置于水岸社区,山区变为社区,农民成了居民。
此时,来到抗战时期义乌县政府的办公点(十四间),发现这座四合院式的泥砖房,已破损严重,二楼外墙上方有个圆洞清晰可辩,据说系当年“首脑机关”作瞭望放哨之用,能看清同村的主路。虽办公地后门的山路可通向林区,方便撤退,但由于叛徒告密, 40多个日本兵分成三路偷袭了晓峰村,一战下来,有10余名警员牺牲,3名百姓被枪杀,“绿山岗”染红了抗日战士们的鲜血。
晓峰村文化底蕴丰厚,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其中的四天坪观景台,颇具特色。它坐落于海拔847米高的义乌与永康交界处,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义乌第二大高峰。站在村中央,放眼远眺,它有四个高峰,山峰高而突,中间平凹,因形似人手掌状,造型独特,久而久之成为一处风景名胜。
另人颇感震惊的是,村里有一棵800余年的红豆杉古树已枯萎死亡。据说丹溪酒的标志,是一颗红曲米躺在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年轮来自昔日朱丹溪种下的一棵红豆杉。由于时间关系,未探访这棵沧桑的老树,包括冯雪峰烧窑处、宋十八铁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