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行走古道】61:八岭古道:风雨一路歌 故事任人寻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15  已读:718 次  文章来源:

八岭古道:风雨一路歌 故事任人寻

文/王曙光  摄影/郑小平 陈静等

 

从江东街道青岩傅村出发,越甬金高速桥洞,穿光明水库,走面磨岭、长蛇村、八岭寺,直至佛堂八岭坑村。自八岭古道一路游走,千年古道遗风在,且行且歌自逍遥。

关于八岭古道起始段——青岩傅村的记载,恐要追溯之宋初。虽《环溪王氏宗谱》有史料说:清嘉庆时,有好友从青岩傅出发,翻过八岭,到八岭坑村看望好友,这是最早的古道记载。但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二月,“浙东二儒”之一的王袆已从县城的华川书舍,迁居到县南十里的青岩傅,开始了为时八年的隐居著书生涯。青岩傅是王袆祖母、岳母的家乡,位于青岩之西。青岩的山脉从东阳两砚峰蜿蜒而来,古道曲折悠长。他便在青岩山下傅氏居旁,右偏盖一小屋,最终修成工程量巨大的《大事记续编》100卷,并载有脍炙人口的《青岩山居记》。《青岩山居记》,描写了青岩山居的清幽环境、隐居读书之乐趣,以及对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幽幽的古道,碧绿的山水,承载了这位名士英才的历史印记。

微信图片_20231015213138.jpg

行走在八岭古道,追忆悠悠古事,游览观景十分惬意。据载,与下傅村一样,青岩傅村“义乌之傅,同祖台门,其在江南者,乃宋学博澄公……”(有说世祖是傅伦)。傅氏先贤傅說曾任商朝宰相等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在义乌古县署(也叫县衙)大门东侧的台门傅祠堂,由傅氏后人为祭祀世祖傅鹏所建,一度成为义乌商会的所在地,后改为市政府第一招待所。该祠堂庄严尊贵,昂首伫立县前街,仰望高高的朝阳门金山岭顶。立于城楼,可远眺义乌江北岸浩浩然一马平川之盛景。

沿途而上,石路蜿蜒,“六瑞亭” 耸立入眼,此乃龚氏后裔为始祖公龚实重建,右侧还尚存墓记。龚氏宗亲以先祖、明朝户科都给事中的龚泰(1367—1402 龚大塘村人)为荣,他为官清廉勤政,一生正气凛然,燕兵入南京后投城殉难,被朝廷赐谥“忠愍”。清乾隆改赐“忠节”,与宗泽、王袆同入“三忠祠”。龚泰的一生十分短暂,但他的气节却万古流芳,堪为后人之楷模。一些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也因敬仰龚泰的刚正勇为、凛然正气,纷纷题诗悼念。有诗曰:“先生节操冠当朝,无愧人间一俊豪。归省慈亲成笃孝,仕途圣主效勤劳。宫中救火多人仰,城上捐躯有路谣。忠义在人终不泯,果然千古史名标。”

AW.jpg

古道途中的长蛇和八岭寺两地,则是分别古人看山、守坟之地。现长蛇村仅有三间全用石块垒成的房屋,只剩下残墙碎瓦。走过陡峭的长蛇岭就到古道最高点——八岭。古道中遗存还有四桥,以干卦四德之“元亨利贞”被分别命名,即:元善桥、普亨桥、利济桥和安贞桥。其中的普亨桥有“光绪三十一年造”等字样。

古道沧桑,古风犹存,脚下的这条道,千百年来多少人走过,是古时联系义乌与东阳的重要纽带,两地互通,或通商贸易,或赶考求学,或公文往来……留下了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古道亦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在八岭坑村,人们记住了一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也记住了一位医者王毓秀(也称王谷兰)的名字。他博涉经史,兼及岐黄书,尤精眼科,名溢四方,所著有《四书礼基堂合纂》、《圣学传书》、《惺惺斋文稿》。嘉庆《义乌县志》“卷十八”有一定篇幅记载。王毓秀除了行医和攻读科举之外,还广行善事,曾出资创办了松溪渡。

MJ.jpg

松溪渡又叫坑口渡,位于今塔山工作片石壁村北。相当长一段时间,南江两岸的百姓均靠一只小小渡船来往交通。直至1998年10月,当时的塔山乡政府集资约50万元,建成双林大桥,并于次年通车。至此,古老的松溪渡才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八岭坑村,我们寻到了王毓秀之五世孙王芳(1794—1847)的家,一问,其后裔对先祖的事知之甚少,包括王芳考中进士、点了翰林,兄王耀也中了举人。据载,道光十五年(1835),王芳被授职编修兼国史馆总纂,诏修《大清一统志》,后诰授奉直大夫。他生平不苟言笑,力学敦品,不随俗浮沉,竟郁郁以终,春秋五十有四。

古老的青岩傅、八岭坑等村人文厚重,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堪称是义乌精神中“勤耕好学”之典范。这也成了八岭古道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科普文化交流网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