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乡村美食】头粳米香绕村郭(作者:潘爱娟)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06  已读:5721 次  文章来源:

头粳米香绕村郭

潘爱娟

 

“头粳”是义乌大陈镇东塘片区一种用早籼米做成的面食,也是义乌的传统美食。每年农历八、九月份是头粳饼制作的时节,走进大陈镇宦塘村,到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夫妻、或邻居、或亲朋,蒸头粳、晒头粳、切头粳,从凌晨两三点开始忙碌。

头梗01.jpg

宦塘村位于义乌市的最北端,距市区20多公里,与绍兴诸暨仅一山之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不方便。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宦塘村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蒸头粳的习俗。由于这里地处山区,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出门买粉干或面条都不是很方便。于是村里人就会在农闲时节用早籼米做一些头粳,以备招待客人。

头梗02.jpg

宦塘做头粳是出了名的,有一句话叫做“宦塘头粳,红峰扇”。刚开始时,村民只是做着自己吃,后来发现头粳比大米容易储存,为了避免粮食的浪费,一些农户就把家里剩余的早籼米做成了头粳。由于宦塘和诸暨紧挨着,村民会把自己做的头粳面挑到诸暨,像当年的鸡毛换糖一样,走街串巷吆喝,一斤头粳换一斤半米或两斤稻谷。

头粳制作季节性较强,气温在30度上下最适宜,一般来说是在每年中秋节后开做。做头粳看似简单,其实选材和工序都非常讲究,否则做出来的头粳口感会大打折扣。

头梗03.jpg

头粳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米、浸泡、碾磨、蒸熟、晾晒、切条等6个步骤。先是选用纯正早籼米在冷水中浸泡,天气热,泡12个小时左右,天凉了,要泡20个小时以上。时间泡足后把米捞起,倒入石磨加适量水磨成碾成米汤。将磨好的米汤,均匀地铺在平底竹编或铝制的头粳匾上,放入锅里的滚水中蒸熟,蒸好取出晾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上,半干后放在炭火上烘烤,在没有全干前将一个个头粳饼叠放整齐,用一块干净的布包着,在上面放圆木压一个小时左右,把晾晒或烘烤时形成的卷边压平整,再用人工或机器切成细条,重新放竹匾直至彻底晒干。用棕榈树叶撕成条状,把头粳绑成一把把,也可以折叠成三折,头粳就制作完成了。

头梗04.jpg

头粳可以蒸着吃,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蒸熟即食。刚出锅的头粳饼裹上咸菜加豆腐或红糖,润滑爽口,一口气吃上三、五个不成问题。作为义乌大陈的本土农特小吃,头粳制作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口感比粉干润滑,比面条有筋道,看着晶莹剔透,闻着香味纯正。

头梗05.jpg

以前村民们制作的头粳只有单纯的白色,包装大多用的是塑料袋。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陈镇通过“大陈小集”的孵化计划,对头粳这一传统美食进行了“新”定位,在忠于“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了抹茶粉、甜玉米、红心火龙果等材料,头粳面也有了五彩斑斓的色彩。不仅品种多了,包装也更漂亮了,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头粳价格也从原本15元一斤,升值到了30元一斤。大陈镇东塘片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头粳制作的队伍中来,做的量也慢慢多了起来,许多做头粳的家庭有了属于自己的“回头客”和“头粳粉”,头粳销量持续走高,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如今,头粳制作已列入“义乌市第四批非遗代表作名录”,头粳这道传统美食,也从隐藏于大陈镇东塘一带鲜为人知的小吃,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科普文化交流网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