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9月13日,义乌市资深摄影师、科普作家王建明拍摄的“沪昆铁路义乌西站的复兴号高铁、绿皮客车、国际装箱货运列车三车交会”摄影作品,在《新华每日电讯》一版报眼位置发表!
摄影相伴,美好充实
○王建明
【作者简介】王建明,1980年10月参加工作,八次易岗,涉足过文化、工厂、商业、外企、民企等领域,担任过枣林文学报编辑、筹建义乌科普创作协会,参与了文物考古工作。从事摄影40多年,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义乌市摄影家协会理事,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科普作家。出版个人著作《万里新丝路-义新欧发展纪实》;完成个人专著《兴商言策 十年回眸》编印。
摄影作品曾多次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画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浙江日报》《浙江画报》《钱江晚报》《参考消息》《金华日报》《义乌商报》等媒体发表。个人著作有《万里新丝路-义新欧发展纪实》。作品曾获今日中国-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家精品大赛二等奖、中国影像-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中国摄影报联谊会二等奖、中摄协“中美姐妹公园国际摄影大展”优秀奖、浙江省“魅力金华古村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等。入选浙江省第三届视觉艺术作品展,共绘“一带一路”中国义乌国际摄影大展义乌国际摄影大展等。
蓦然回首,摄影相伴,四十余载,充实美好。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涉足摄影,使用的照相机,从海鸥4A双镜头相机到海鸥DF-1单放镜头相机,从进口的理光到美能达相机,数码相机从索尼到尼康D200,至佳能5D3。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见证了摄影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摄影艺术的快速发展提升。我的业余从事摄影大致有三个阶段。
刊登在9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一版报眼位置(王建明摄)
文学青年初入摄影之门
我走入摄影队伍可以说是比较偶然的。
著名编剧,我的老朋友龚应恬形容我是“老在我们这堆人(指文学青年)的外围转悠,喜欢干点校对、干点杂务,喜欢写点杂文,有一台海鸥DF相机,喜欢拍照的王建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爱上文学,写些小诗、短散文,同时也受隔壁邻居一位小哥哥的影响,开始琢磨拍照片。用海鸥4B双镜头相机拍一些家人、同学生活照,还在家里搞了一个简易暗房,学着自己洗扩照片。开始学摄影有新奇,也有虚荣心,挂着照相机“气派”,后来也曾感觉到压力:要洗扩和邮寄照片,外出还要背着沉重的器材。
我真正的摄影起步,是1982年以后相继认识了在文化馆担任摄影专职干部的义乌摄影前辈贝光峰老师,还有贝老师调到《金华日报》工作后接替他工作的金福根老师,后面还有在博物馆工作的龚英洪,在人民照相馆工作的金必亮,以及郑运福、卢国良等人。这几位,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义乌摄影界主要的领军人物。
由于我有一定的文字和摄影基础,经县文化馆许文巨老师推荐,我参加了义乌县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主要是负责文字纪录兼图片摄影。1985年前后,几乎跑遍义乌全县各个公社、重点村子。那时候,开始用的是1984年刚出产的135单反胶卷相机,后来换成潘太克斯(现叫宾得)LX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是当时潘太克斯品牌最高级的相机。每天白天都要拍摄5~10个黑白胶卷,晚上在文化馆一楼楼梯间冲胶卷、洗小样。暗房与文化馆的金福根老师是同一个,经常用金老师配好的定影、显影液,记得不到两年时间,跑了二千多个文物点,爬山涉水、穿街走巷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主要是外景、全景,建筑物的梁架等重要结构和工艺比较突出的部位,还有一些细部内容,为当时义乌文物普查留下重要图片资料。通过这样的锻炼,确实较快提高了摄影和暗房的技术,但是那些都是纪录工作的资料照,没有摄影艺术创作思考,曾在《北京晚报》《中国文物报》《中国轻工报》等报刊发表。
上世纪90年代初,义乌企业家开始兴办工厂。王建明摄
名家影响提升技能
此后有较长一段时间在企业工作,负责单位宣传,有较多时间拿照相机。但是,那些主要是会议和参观考察的照片,虽然一些照片也参加展览比赛、报刊登载,但还是很少关注摄影艺术创作。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幸在杭州结识了当时在省文联工作的周润三老师(后担任省摄协副主席、秘书长),浙江展览馆图片社工作的郭阿根老师,还有于仲安、薛华克、潘杰等摄影名家。
当年,我的结婚照就是在杭州延安路大华照相馆里,于仲安老师亲自拍摄的。更幸运的是,在一次活动中,与《人民画报》社摄影师孙志江老师住一个房间。孙老师曾全程参加中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考察活动,他向我生动地讲述了作为考察队正式队员和随队记者,见证并记录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在与这些摄影名家的交往、接触中,我逐步认识到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开始订阅《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等摄影报刊。
至今,我依然保留着1988年浙江大学主办的《青年摄影》杂志,还有1989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办的《浙江摄影报(创刊号)》等。当时,我的一些摄影作品参加了建国30年成就展,并被杭州六和塔纪念馆和椒江戚继光纪念馆收藏,也参加了义乌本地的一些摄影展。
2012年,美国纽约重建中的世界贸易中心1号楼和2号楼。王建明摄
从喜爱到创作
摄影需要执着,更要有情怀,对于一个喜爱摄影的人,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如何坚持摄影,从最初单纯的喜好到后来的职业生涯。
以前,我摄影主要是完成工作任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有意识拍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由于工作环境,还是大多停留在旅游照、会议活动照上,没有专注一个领域的创作或者钻研。
我曾经出访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菲律宾、越南及港澳地区,还有国内其它城市、名山大川,但是最有感觉的还是义乌。摄影就是要拍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人与事,很多成功的摄影名家就是拍自己的家乡,拍自己家人,一辈子拍好一个主题。到了2000年以后,胶片与数码交替之际,由于我的工作变动,与物流有了密切关联,开始聚焦物流领域的摄影,同时与影友们一起涉足义乌本地风光、风俗、野鸟等领域拍摄,参加一些比赛采风活动。由于我的工作关系,这20多年来,无论工作怎么变迁,我一直重点聚焦物流、口岸、市场、电商、会展等义乌市场发展密切关联的内容,如“一带一路”主题中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至今已经拍摄了10年。2019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万里新丝路》一书,有摄影图片168张,社会影响比较好。此外,我跟拍谢高华老书记近20年,有上千张照片,我尤其珍视这些。
还有一些国外、港澳及国内一些地方的风光照片,义乌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照片,也在全国多个大赛中获奖、参展。2016年、2017年,我先后加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在这条路上,我总算取得了一些成绩。
回望历程,展望未来。随着摄影器材不断更新,摄影艺术和技术也快速提升,以前摄影是“拍摄+暗房”,现在是“拍摄+电脑”,技术要求更高。我更加认为摄影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那么简单,而是“技术+艺术+勤奋”的产物,摄影人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文学沉淀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摄影创作之路还是很长、很艰难的,要有新突破,有新成绩,可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
2023年,义乌江的白鹭也精彩。王建明摄
——原载9月13日,《义乌文艺》公众号,原标题为:《重磅!义乌这位摄影师作品登上新华每日电讯》
。